明天系将成“明日黄花”?

2018年01月23日07:52    作者:姜伯静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姜伯静

  如今,明天系在事实上战略收缩,是形势的需要;而在保全其上市公司壳资源的前提下,一旦时机成熟,重新归来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明天系将成“明日黄花”?明天系将成“明日黄花”?

  古人有句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这让我想起了“明天系”,看最近一段时间明天系的表现,难道,曾经风光无限的明天系,将成“明日黄花”了不成?

  时间回溯到2017年的11月,有两件事发生的很巧合。

  第一件事情。

  2017年11月8日,浙江祥源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处罚字【2017】123号)。“告知书”称,“依法拟对西藏龙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浙江万好万家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已更名为浙江祥源文化股份有限公司)、黄有龙、赵薇、赵政、孔德永作出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

  第二件事情。

  2017年11月21日,明天系旗下华资实业(号称明天系三驾马车之一)发布公告称:“我国证券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综合考虑融资环境和监管政策变化等因素,公司决定终止2015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的事项。”而这个“2015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的主要内容,就是华资实业拟通过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资金对华夏保险增资,增资完成后持股比例不超过51%。

  在华资实业宣布停止增资华夏保险之前,明天系已经开始了在资本市场的“撤退”,但这次停止增资更加有代表意义。其先后撤出的,包括与美都能源齐星铁塔等有关的资本运作,以及出售恒投证券股份等等。

  之所以说是巧合,是因为当初赵薇收购万家文化时,有猜测认为赵薇、黄有龙和明天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看的话,就很有意思了。

  且不说猜测中的关系吧,总之,今后,赵薇、黄有龙式的资本运作方式已经很难大行其道,而以资本运作著称的明天系开始后退,这很是能反映出目前资本市场的风向。

  昔日的万家文化闹剧,我们早已分析过多次,其中原委,大家都已经明白。那么,今天的“明天系”,又为何有此举呢?

  下面,我们不妨看一下这几个因素。

  第一,金融业走向微妙。

  一直以来,金融业务在明天系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金融业在最近的走向有些微妙。数据表明,2017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呈现下降趋势。

  《2017年4季度和全年GDP初步核算数据》显示,金融业的绝对额,第四季度增长了4.0%,全年增长了4.5%,增长幅度仅略高于建筑业。这个增长比例,虽然比2016年的最低点高一些,但比2014年—2015年(2015年二季度增速达到18.8%)动辄十几个点的增长相比,还是要差的很多。

  这种情况的发生,与政策向实体产业倾斜有关,也与金融去杠杆有关。

  这种情况下,也就可以理解明天系的举动了。

  第二,保险行业风光不再。

  金融业走向微妙,保险业亦不能幸免。

  明天系在2015年想要增资华夏保险,有着当时的背景。

  根据华资实业公告显示:“2014年我国原保险保费收入总额为20,234.81亿元,同比增长17.49%;从业务种类上看,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7,203.38亿元,同比增长15.95%;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0,901.69亿元,同比增长15.67%;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587.18亿元,同比增长41.27%;意外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542.57亿元,同比增长17.61%。”

  2014年8月和10月,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

  这些,都是保险业的利好消息。

  到了2016年,根据保监会数据,我国原保险保费收入30959.10亿元,同比增长27.50%。态势依然良好。

  但是,到了2017年,根据保监会《2017年1-11月保险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11月,原保险保费收入34397.58亿元,同比增长19.17%。全年的数据虽然还未出台,但1-11月的数据显然不如2016年。2016年1-11月的数据是,原保险保费收入28864.87亿元,同比增长28.88%。

  更何况,由于宝能系在万宝之争中的表现,监管部门对保险业的监管更加严厉,保险业已经不能像之前那样了。

  因此,华资实业停止定增华夏保险有情可原。

  第三,金融市场的规范。

  这个因素,大家有目共睹。

  注重金融安全,整顿金融秩序,2017年以来的金融整肃,力度空前。而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这个力度只能会越来越大。

  前有对宝能系的“棒喝”,后有对赵薇的处罚,证监会严惩了数家公司,从监管部门的一系列表现看,金融市场将会越来越规范。之前在金融市场的一些做法,以后很显然是行不通了。金融市场,将越来越规范。

  随着金融市场的越来越规范,一些公司的退出是很容易理解的。

  第四,旗下主要上市公司业绩并不乐观。

  ST明科、华资实业、西水股份,被称作明天系的“三驾马车”。

  但这“三驾马车”中的“两驾”——ST明科、华资实业,业绩并不乐观。

  ST明科原是一家化工企业,已经被戴上“ST”的帽子。《包头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第三季度主要经营数据公告》 称,“根据包头市政府《关于印发包头市主城区‘三片两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公司已于2011年对全部化工系统停止生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产业转型。本报告期公司仍处于战略转型期,主要利用原有的客户资源、销售渠道,开展化工产品购销业务等。”

  看它的第三季度公告,2017年第三季度,ST明科仅有电石一种产品在售。 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减少了74.02%。

  华资实业,原以制糖业为主业,曾经有“发展制糖、保险双主业”的目标。看其第三季度财报,只能说是不温不火。但是,其第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8,493,529.27”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的增减幅度是:“-220.05%”。

  不过,看这两家公司的公告,理财倒是“有声有色”。

  这样看,以ST明科为例看的话,“保壳”应该更重要一些。

  在我看来,以上四点,应该是明天系从资本市场逐渐退出的主要原因。

  那么,今后,明天系还有可能会卷土重来吗?

  有这种可能。因为从历史上看,明天系有过这样的经历。

  时间再回溯到2008年,那一年,明天系持有的ST明科、西水股份被转让,当时业界盛传明天系资金链断裂,当然也有其他原因。此后,明天系一度偃旗息鼓。几年之后,2012年6月,明天控股有限公司通过股权受让方式又重新成为了ST明科和西水股份两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自那以后,明天系再度重来,风光了几年。

  如今,明天系在事实上战略收缩,是形势的需要;而在保全其上市公司壳资源的前提下,一旦时机成熟,重新归来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舆论称明天系可能转做投资平台,在我看来,这何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暂时蛰伏呢?

  明天系,繁华暂时不再,但会不会成为“明日黄花”还不确定,过几年再看吧!

  (本文作者介绍:专栏作者,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最佳新闻评论奖得主,iDoNews 签约专栏作者。)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明天系 金融 保险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秦朔回应人大教授"消灭私有制":今天应追求人人有产 东北雪乡再爆导游威胁游客:一会让你俩痛哭流涕 茅台酒价格暴涨:市场上一瓶难求 或有公款消费影子 人大教授狠批张五常吴敬琏鼓吹私有制 张五常回应 赛维危机6年:神秘民企携央企接盘 债权行损失约230亿 证监会跟中国最精明的一群人斗了一整年(附案例) 中铁建工涉造假:私刻国家机关印章 7亿项目或被废标 收评:沪指缩量拉升站上3500涨0.39% 白电板块领涨 2017我国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双降 二孩数量首超一孩 二三线城市购房政策松动 楼市或有可能出现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