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王先知
虽然粮食的价格便宜了,但是今年很多粮油加工企业并不赚钱。粮油加工后端的成本太高了,利润本来就很薄,一旦原料的供给跟不上,企业的利润就会下降,甚至出现亏损。
12月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62143.5万吨(12428.7亿斤),比2014年增加1440.8万吨(288.2亿斤),增长2.4%。
这是自2004年以来全国粮食连续第十二年获得丰收,“十二连丰”的成绩虽然喜人,但一些粮食主产区的种植户却高兴不起来,受国内外粮价价差扩大、国内粮食库存增加等因素影响,局部地方出现“卖粮难”现象,种粮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今年入秋以来,粮食主产区的玉米、小麦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玉米价格下跌明显,农户价格平均下跌20%以上,最高跌幅相比去年达30%,而小麦在国庆前也经历了一轮断崖式下跌。目前,水稻收购价总体稳定,但部分地区较往年也有小的跌幅,三大主粮全线下挫往年并不多见。
粮食“最低收储价”政策始于2004年。按照政策,国家每年在粮食播种前公布水稻、小麦、玉米的最低保护价,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由国家指定的国有粮食企业以不低于保护价价格敞开收购,以此保护农民利益。
这几年,粮食托市收购主体仅限中储粮等几个央企。在有关人士看来,尽管这几年实施的粮食最低收储价和临储政策对保证农民售粮收益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正面作用,但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保护价削弱了市场的价格调节作用,粮食价格扭曲,其结果是保了粮价、伤了市场。
据悉,原来玉米和大豆有国家的指导价,今年都取消了,之所以取消,是因为原来的指导价是有很多弊病,现在的大豆和玉米价格要受市场调节,未来的改革方向也是市场化,但是这个事情比较复杂,不容易解决。
在笔者看来,几十年来保证老百姓吃饱是政府的首要任务,长期统购统销形成的管制思维很难一下彻底破除,国家有关部门本来想通过粮食托市政策帮助农民增收,保护他们的利益,但是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利益都被粮食流通中的中间商把钱赚走了。
粮食市场价格机制的扭曲形成了“稻强米弱”、“麦强面弱”的怪现象,直接导致中国的粮食加工行业近年来陷入了全行业亏损的困局。数据显示,在最严重的时候,东北地区水稻加工企业的整体开机率不足10%,玉米加工开机率不足45%。
以益海嘉里为例,这家公司是新加坡丰益国际有限公司在华投资的以粮油加工、油脂化工、仓储物流、内外贸易为主的多元化企业集团,在中国粮油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粮油企业的寒冬已经来临,连行业大佬益海嘉里都感受到了阵阵凉意。
“未来粮食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不能总是依靠着国家。”在益海嘉里集团首席运营官穆彦魁看来,中国农业和粮油产业的市场化才刚刚起步,空间极大,比如中国粮食加工行业还处在比较落后的状况,主要的原因是政策性干预较多,价格机制还没有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导致加工企业普遍亏损,即使是中粮和益海嘉里这样的大型粮油企业也都不赚钱。
“虽然粮食的价格便宜了,但是今年很多粮油加工企业并不赚钱”。九三粮油集团有关人士也抱怨说,九三粮油集团主要业务就是食用油,大米加工做得不是很多,今年的效益并不好,虽然身处东北产粮区,但是各项成本还是很高的,因为粮油加工后端的成本太高了,利润本来就很薄,一旦原料的供给跟不上,企业的利润就会下降,甚至出现亏损,虽然今年的原材料价格不高,但是粮油加工企业都有一定的库存,库存的价格是往年收购的,价格并不低,所以普遍不赚钱。
笔者调研发现,除了这两家粮油大佬的日子不好过外,年对于粮食加工企业来说,日子都不好过,做贸易的赔钱的占据大多数,虽然现在价格便宜,但是年初凡是大量购买去年粮食的企业都不划算了,即使目前平价也都要亏损,更何况是价格更低了,这样加工企业的亏损在所难免。
“当前粮食价格的下跌具有必然性”。穆彦魁告诉笔者,深度调整的经济周期导致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宗产品需求衰退,价格下滑,是全球经济调整的必然结果,但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有其特殊性,政府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连年高价托市收购,政策的弊端日趋明显,粮食库存畸高、财政负担巨大,政府势必要做出相应调整。
事实上,政府也确实在不断试图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尝试性改革,先是在大豆和棉花两个品种实施目标价格补贴试点,今年9月份又宣布下调玉米收储价格,10月份又宣布明年的小麦收储价格维持原来水平。
不过,笔者调研发现,在发达国家,粮油市场完全市场化。考虑到中外国情不同,国家掌控一定的粮食储备是必要的,但当前国内的粮食储备已经超过国际安全粮食储存系数17%的水平,已经达到30%到40%,玉米甚至达到了100%。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在保证农业生产者的基本收入水平不因粮价下滑而出现从反贫困的前提下,国家实行粮食市场定价是解决国内库存持续大涨的关键,也是解决农业种植结构保证国家总体农产品安全供应的基础。
很多行业人士告诉笔者,政策的调整势必给相关利益方带来阵痛,但是改革是大势所趋,政府应该改进对农民的补贴方式,既要通过补贴保护农民,粮价又要让市场说了算,要走活目前粮食流通困境这盘棋,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消化现有存粮,补贴粮食加工企业,鼓励企业把存粮转化为深加工产品是个多赢的办法。
以玉米为例,穆彦魁认为,如果国家能给玉米加工企业一定补贴,利用现成的设备和技术,把库存玉米转化为淀粉糖,既能替代相当数量的进口蔗糖,又能减轻玉米库存压力,还能让玉米加工企业恢复生产、盘活经营,一举多得。
但是,外界的担心是:市场化改革后,国家如何反哺农业呢?据笔者了解,针对这个事情,国务院有关部门已经去有关国有粮油企业调研好几次了,截至目前还是没有确定到底是直接补贴给企业,还是补贴给种粮的农户,以什么样的周期性补贴,补贴多少,国家有关部门还要根据市场的情况来定。
鉴于粮食的特殊战略意义,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也很难解决粮食的问题。在笔者看来,粮食大丰收的时候还好,一旦世界市场粮食紧缺,到时市场就会失灵,依据市场价格收购一定量的粮食进行国家战略储备,在稳定国家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进行市场化改革,逐步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鼓励更多的粮食加工企业加入进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这才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
(本文作者介绍: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主笔兼食品工作室主任。)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