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笑联想,海外并购我们都不成熟

2014年02月10日 14:02  作者:班妮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班妮

  谷歌这样成功的公司都不能让摩托罗拉起死回生,这就导致了联想接盘后多数人的不看好。但买了一个亏损的公司并不等于失败的并购,股价是短期内市场对公司盈利预期的反映。抛开二级市场的分析不说,别笑联想,其实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方面都是不成熟的,很多中国的投行也不懂海外并购的套路。因为长期以来,A股市场一直是一个自成一派的体系。

摩托罗拉是一条不断翻身的咸鱼吗?摩托罗拉是一条不断翻身的咸鱼吗?

  这次联想收购摩托罗拉[微博]移动的交易,媒体公关工作十分细致。按说过年期间中国记者该休息了,联想的并购交易一宣布,中外媒体却马上出了不少文章称赞这次交易是双赢,谷歌[微博]赚了、联想不亏,几乎每篇文章的分析都有理有据。

  但似乎这些媒体公关努力无法得到市场和公众舆论的认可,港股新年开市后联想股价持续大跌,有人对此的解读是:市场不看好这次并购,联想就是个收“破烂”的,那些江河日下、日薄西山的低端服务器、手机业务都被联想一个个归入囊中。

  实际上2014年1月23日,联想刚宣布收购IBM[微博]的x86服务器时,市场的反应是积极的,联想股价上涨超4%。英国《金融时报》甚至有专栏文章《Lenovo: the next Samsung?》就此事件评论说:三星[微博]股价因企业盈利表现一般而下滑,而联想股价则因一笔将会损害公司利润的交易而上涨。不难看出,后者的市场势头更强劲。

  没过几天,联想又宣布了对摩托罗拉移动的收购,市场看法马上转为负面。这并不代表联想的并购策略必然错误,收购了如摩托罗拉这样的亏损企业,可以预见到短期内联想的业绩必然下滑,市场反应是对联想短期盈利情况的合理预期。

  此外,同时进行两项大型跨境并购交易,联想作为一家实业公司而不是金融控股公司,能否同时驾驭并消化这两项跨境并购交易,投资者对此存在疑虑,股价下跌是正常反应。

  而谷歌在收购了摩托罗拉短短两年后,就把这个不争气的孩子肢解,并把手机业务以29亿美元“甩卖”给了联想,市场的反应是为谷歌点了个“赞”,消息宣布后谷歌股价涨2%。

  实际上,谷歌2011年对摩托罗拉的收购也不成功,不然不会仅仅两年时间就分拆卖掉,这不是成熟的并购交易做法,只是说谷歌纠错反应比较快。连苹果公司的CEO库克近日都对这场交易发表评论说“摩托罗拉对谷歌来说是一场财务灾难,被卖掉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这些年谷歌在不断收购各种公司,很多都超前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比如谷歌最近收购的智能家居公司Nest和机器人公司Boston Dynamics),人们看好谷歌也是因为它可能代表着未来科技公司的发展方向。然而谷歌能否靠这些收购的高科技公司来引领未来,现在还是个未知数。这些交易能不能给谷歌带来实质性的利好需要时间来检验。

  当然谷歌也收错过,它在硬件领域进行的尝试很多都是不成功的,摩托罗拉就是它的一次试错,为了更好的拉拢三星布局android市场,它迅速放弃了摩托。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像谷歌这样手握大把现金的成功公司,因为买东西不差钱,舆论和资本市场对它也更宽容。比如今天我们看到王健林的公司也很有钱,进行了不少海外并购。但万达[微博]的跨境并购是不是比联想更成功我们现在不知道,因为并购是否成功不能在当下评价。

  正是因为如此,那些市面上流行的并购案例教材写的都是特别老的案例,很多都是十年前甚至更久以前的案例,因为评价一项并购需要时间。通常情况下案例观察者会考量重大收购完成后收购公司股价的长期变化,以及与市场指数变化的比较。收购宣布或完成后短期内的股价变化与并购的成功与否为弱相关关系。

  但无论如何,谷歌对摩托罗拉的并购交易已经随着这次出售可以下个结论了。从事后诸葛的角度,我们可以说,也许谷歌当初是为了抵御其他竞争对手的威胁,就花了124亿美元的天价(其中含高达26亿美元的商誉)把MOTO抢到手。然后在看清了Android生态的市场格局之后,又迅速把它甩卖了。其实生活中我们自己也常卖废品,能换点儿钱就换点儿钱。

  谷歌这样成功的公司都不能让摩托罗拉起死回生,这就导致了联想接盘后多数人的不看好。但买了一个亏损的公司并不等于失败的并购,股价是短期内市场对公司盈利预期的反映。抛开二级市场的分析不说,别笑联想,其实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方面都是不成熟的,很多中国的投行也不懂海外并购的套路。因为长期以来,A股市场一直是一个自成一派的体系。

  现在海外并购火了,有不少国内的上市公司、PE机构也在积极寻找海外并购的目标,这其中有不少都是A股思维,甚至还以A股上市的盈利标准来要求海外的财务顾问公司帮忙寻找欧洲要出售的公司,这都是按照自己的想象而不是国际市场规则来做跨境并购。

  实践中,中国企业做跨境并购没有什么优势,想收购一个好的企业非常难,这并不是有资金实力就能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中国企业在海外难以并购到好的企业有如下几个原因:

  1) 决策过程漫长,错过时机

  在国际市场上,一个并购的机会出来,全球的PE和战略投资者都盯着。中国企业收到投行或财务顾问的推荐,决策过程往往太漫长,花了不少时间论证,等抽出空来想接触目标公司,已经被别的公司抢走了。据说当年摩托罗拉第一次出售时,联想就是稀里糊涂错过了时机。 

  中国企业对并购机会的判断也往往是基于短期的业绩和股价支持需要,而不是长期的战略思路。因此在合适的收购标的公司出现时,无法迅速地作出反应。

  2)在国际市场上“不受待见”

  其实国际市场上有不少好公司都在出售,但很多不愿意卖给中国人。美国的公司不卖给中国人是“中国威胁论”,以国家安全的名义不卖给中国。而欧洲的公司不卖给中国人是因为欧洲人的贵族心态,觉得几十年、上百年经营下来的品牌美誉度,即使出售了也希望这牌子的品质能保持下去。很多中国公司不讲战略的“土豪作风”让骄傲的欧洲人不敢卖给中国。

  其实近几年有不少国际知名品牌在出售,有些中国企业也在尝试与之接触,但中国企业不懂如何与国际企业谈战略,有的企业也没有请到正确的跨境并购财务顾问,因此往往是无果而归,甚至还在国际市场上留下了对中国企业的负面印象。

  3)不熟悉国际市场规则

  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并购和国际市场上的并购完全不同,很多企业是依赖并购拼凑利润。并购往往成为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和利益输送的工具。成熟市场上一家企业出售的时候往往会聘请投行或财务顾问公司接触世界范围内的潜在买家,进行拍卖。而中国公司对国际上并购的拍卖流程不熟悉,在前期交换信息时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无法跟上拍卖的进度,也就无法购得优质的公司。

  4)没有真正的战略眼光

  中国的企业家在做海外并购的时候往往都有一番雄心壮志,想要收购世界上最好的品牌。这有点像女人买包,不管年龄、职业、自身个性,都想买LV或香奈儿[微博],有些人买了之后并没有合适的场合来背或者背着不好看。中国企业家心目中理想的并购目标可能与自身的实力、管理水平和市场经验并不匹配。海外并购抓住机会的前提是企业家有想法、有理性科学的并购战略。

  在成熟市场进行收购时,卖家为了挑选最适合的买家,第一个问题就会问:“你收购的战略是什么?”战略不仅仅是用来规划自己公司未来发展的,也是用来说服交易对方的,用来表现自己的诚意以及收购后生意的可持续性。战略有说服力,交易的成功可能性也就越大。

  再回到联想的并购,联想国际化的战略一直就是注重拓展市场份额,这次也是如此。联想看重的是销售额和市场份额提高,而不是盈利水平。2004年联想收购IBM的PC部门时,IBM的PC业务处于净负债5亿美元的状况,2002年1.7亿美元亏损,2003年2.6亿美元亏损,2004年上半年1.4亿美元亏损。收购宣布后联想股价也短暂下跌,但收购后这些年来联想的股价表现好于主要竞争对手IBM、戴尔[微博],也好于恒生指数和纳斯达克[微博]指数。

  收购合同的签订真的只是并购完成了第一步,换了新的老板,接下来并购整合可能会让一个亏损企业起死回生,也有可能高位接盘,风光了几天就落下一地鸡毛(这就和前几年媒体上叫好的那些PE投资项目过了两年被报道出了问题是完全类似的情况)。很多时候并购的后续报道才能逐渐揭示出并购策略的正确与否。事实证明吉利收购了沃尔沃之后,烦恼才刚刚开始。很多中国企业大举进军海外市场的雄心壮志和不成熟的战略思想、整合能力不能匹配。

  并购只是企业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战略本身。企业为了并购而并购,即使短期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也必然会在更长的时间段里被打加原形。在海外并购复杂的交易背景下就更是如此。

  (本文作者介绍:曾在国内律所、投行、PE机构工作,现在香港从事跨境并购相关业务。《亲历投行》作者。)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联想摩托罗拉海外并购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