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以五篇大文章作为推进金融强国建设的突破口

2024年01月25日15:56    作者:王剑  

  意见领袖 | 王剑

  来源:王剑专栏

  要点

  五篇大文章体现了对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科学研判和对金融发展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金融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明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笔者从金融的本质和规律出发,尝试厘清金融强国与五篇大文章背后的逻辑,为金融机构做好新阶段的战略布局提出建议。

  从金融的本质和规律出发把握金融强国内涵

  金融的本质是资金融通、资源配置和风险经营。金融发展规律和历次危机的教训表明,金融的长期稳健发展需要辩证把握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发展即为服务实体经济,安全即为守住风险底线。从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角度看,金融强国相较于金融大国应具备更高的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更强的风险防控能力

  金融是风险管理的艺术。金融机构通过合理承担和管理风险获得收益,资金配置其实也是风险配置。金融强国要求在更大规模和更高质量维度上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需要更强的经营风险、控制风险能力与之匹配,以保障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营。金融危机和系统性风险究其根本是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失衡、金融风险超出市场参与者承受能力和管理水平等问题的集中体现;在金融强国建设中随着金融业规模的扩大和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新的风险问题还将涌现,在风高浪急乃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面前,金融业必须能够管得住风险,才能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影响,金融风险诱因和形态更加复杂,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增加,金融混业经营带来的跨领域、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风险传染使得风险挑战更为严峻。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了当前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较多、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强调了现阶段风险防范化解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更强的风险防控能力是当前内外部复杂严峻形势下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现实要求。

  更高的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金融强国不仅是一个目标,也是对金融在强国建设中地位的明确。单就我国金融机构资产体量、金融业增加值等指标而言,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发达国家,但仍难以称为金融强国,这表明金融强国与金融大国的区别不仅在于金融业规模,更在于金融结构的优化与功能完善,对外而言是国际金融定价权、金融规则的话语权和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对内而言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和安全性。

  从对内的角度分析,首先是金融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渠道的畅通,这也是防止金融业自我循环和脱实向虚的重要环节。其次是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结构。金融资本的逐利、短视和路径依赖致使资金可能在某些快速增长的行业累积,需要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引导金融资金流向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关键领域,也就是五篇大文章指出的重点领域,促进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以“输血”带动长期的“造血”,进而实现良性循环。

  同时,还需优化金融体系内部结构,更多发挥市场作用促进金融服务降本增效。这就要求更加完善的金融发展顶层制度设计和政策监管体系,通过金融资产、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有序调整,形成优胜劣汰、正向激励的市场环境,促进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发挥自身优势、协同配合,形成兼顾成本与收益、利润和效率的高质量的金融供给体系,为实体部门提供稳定全面的融资渠道、高效率的资金支持、安全可靠的风险保障。

  立足经济形势和发展任务理解五篇大文章

  五篇大文章的五个金融领域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体现了对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科学研判和对金融发展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兼顾了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金融需求,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金融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基于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金融供需矛盾

  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关键时期,旧的发展路径已经打破,新的均衡还未建立。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和全球贸易摩擦频发的外部环境下,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产业链的压制持续升级,新兴经济体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替代步伐加速,使我国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竞争力面临双重挑战;我国传统“三高一低”产业占比依然较高,可再生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趋势下,实现“双碳”目标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带来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

  无论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都需要金融高质量发展作为强有力支撑。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有效支持事关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以及能否解决先进技术领域的“卡脖子”现象等关键问题;绿色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结构的优化反过来推动产业升级;普惠金融和养老金融则是改善民生、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基于金融业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相较于强国建设、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我国金融服务还存在效率不够高、质量不够优、覆盖不够全等问题,对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老龄化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服务还存在欠缺。这不仅制约了经济转型发展,还导致金融领域风险不断积聚,转变金融配置方式、推动金融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刻不容缓。实体经济是国民社会发展的基石,是金融发展的根基,金融部门作为实体部门基础之上发展的服务部门,也需要跟随实体部门转型升级。五篇大文章所对应的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等社会经济领域是对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前瞻性思考和布局,既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也是未来金融政策、金融产品服务创新、金融机构提升盈利能力需要把握的重点方向。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对应不同期限、不同客群、不同产业和不同风险收益等级,为不同金融机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方向。

  同时,科技金融和数字金融两篇大文章对金融发展本身也会形成有力反哺。金融和科技的结合能够推动金融业的创新发展和金融服务方式的转变,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数字金融作为一种服务手段,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入金融服务,有助于推动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形成有效助力。尤其是普惠金融和养老金融所面对的长尾客群,其获客与风险管控的高成本与普惠性低收益的矛盾也亟需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进行平衡。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的发展和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能够为金融机构获客、运营和风控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推动金融服务覆盖度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对数据要素价值开发和数字技术的运用,也能够给金融业务创新带来更多空间。

  基于经济社会转型中风险防范的需要

  经济转型发展带来生产、融资、就业、消费等领域的“阵痛”。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唯国内生产总值(GDP)论到生态优先、从债权融资到股权融资等经济金融结构的变化带来就业结构、人口结构、资本结构的转变,需要金融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和现代经济润滑剂的作用,提高金融供给与经济社会需求的适配性,防范转型风险。

  新旧动能转换是市场长期反复选择和确认的过程,传统产能的退出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主动去杠杆、淘汰落后产能和出清“僵尸企业”等会导致潜在风险的积聚。当实体经济保持高增长状态时,潜在金融风险容易被经济增量所掩盖;但是当实体经济增长持续减速时,就会面临“水落石出”风险,风险防控压力骤增。绿色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中,对于化石能源产业或以化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产业不能弃之不顾,也要给予合理的金融支持,帮助其主动进行转型调整,以及通过合适的方式减持低效资产,帮助企业稳妥退出市场。

  在一段时间内,我国金融资本以脱离真实需求“伪创新”的模式涌向房地产等快速增长领域,导致风险集中;现阶段在逆周期和市场环境下行时又蜂拥至下沉市场,追踪短期热点,并且未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现有业务基础。其结果是短期可能能够获得收益,但长期将导致风险隐患的积聚甚至行业风险集中暴露。新兴产业发展对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需求的增长也会促使银行信贷投向下沉,流向之前覆盖不足的中小微企业或个体户、新市民、农户等,不仅考验其对新客群的风险画像和产品定价能力,还会带来大型银行下沉挤占中小银行生存空间的问题。总体而言,五篇大文章、五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广泛的展业选择,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风险承担水平和现有经营模式进行优化调整,避免行业内卷和同质化竞争。

  发挥金融机构在金融强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完善机构定位”,并且明确了不同类型金融机构未来一段时间的角色定位和主要任务。金融机构作为金融强国建设中的核心主体,应进一步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主动拥抱新阶段新特征新机遇,围绕五篇大文章明晰自身定位,坚持回归本源,彰显特色优势,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实现以风险换收益的基本使命,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长期盈利能力。

  明确战略定位,把握政策机遇

  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区域中小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等在金融强国战略中具有不同的任务和定位:国有大型金融机构要做优做强,在传统“大而全”的业务模式下,要着重防范系统性风险和风险交叉传染,发挥好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压舱石的作用;中小金融机构要立足当地做好“小而美”的特色化经营,发挥普惠性、灵活性的优势,深耕本地市场,服务中小微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坚守政策性职能定位,加大对具有正外部性的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支持力度,着力解决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解决的融资问题;保险机构要提升风险定价和资产负债管理专业能力,满足不同企业和群众的保险需求,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减少各类风险对经济社会的负面冲击。

  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定位的明确和完善,不仅是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金融监管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也有助于促进市场形成错位发展、良性竞争格局,避免同质化经营造成的风险过度集中和机构风险共振。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应从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角度进行业务规划布局,充分认识自身风险偏好和风险经营能力,明确在不同领域、不同客群、不同期限最优金融供给安排,在保持总量合理增长基础上更加注重金融业务结构优化,实现风险和收益的统一,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

  不断增强防范风险能力

  金融机构应提升风险治理能力,坚持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提升风险合规意识,加强风险穿透管理,全面提升风控能力,切实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不同机构风险防范的重点和方式不同,大型金融机构要做好产融风险隔离,有序化解过去因产融无序发展积累的风险隐患,杜绝各种扭曲甚至背离产融协同的本质和真实发展需求的“创新”,避免功能异化甚至无序扩张,防止风险交叉传染。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银行在利润增速承压、内源性资本补充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要拓宽外源资本金补充渠道,夯实资本实力、提升经营稳定性。

  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与处置过程中应坚持市场化原则,把风险交给市场解决,有效规避道德风险,压缩风险处置成本,倒逼金融市场主体改善自身经营。要进一步提高金融风险的市场化处置水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健全内部风险分散和吸收机制,发挥市场风险定价和风险配置功能,打破隐性担保、政府兜底幻觉,才能促进金融业资源有效流动与市场充分竞争,实现金融与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防范处置风险中的新增风险,确保市场平稳运行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效能

  五篇大文章所对应的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五大领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但其中部分领域具有长期性,对于部分短期市场资金吸引力较弱,未来政府必将在相关领域出台一系列财政、货币政策,引导资金更多流向经济发展所需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金融机构应充分把握相关政策红利,结合不同领域资金需求和风险特征,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找准让利与盈利平衡点,实现自身的持续稳健经营。

  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无抵押、重投入的特点和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采用股权和债权融合的金融服务方式,规范知识产权质押和股权质押贷款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和投融资服务模式,发挥直接融资对传统产业转型的引导作用,提升股权融资对前沿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资金向优质科技创新企业集聚。针对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规模较小,信息透明度低的特点,通过供应链金融等产品创新解决融资难题,推动金融服务升级。通过养老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差异化需求,提高居民的购买意愿,引导群众做好养老投资规划,增强群众自身养老保障能力,提升金融覆盖面和服务可得性。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发挥数字技术对金融发展的赋能作用,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生态场景的搭建,提高金融效率和产品供给的精准性,以更低的成本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便利化产品服务。针对差异化需求,推动养老金融产品创新,进一步引导群众做好养老投资规划,有效提高居民的购买意愿。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士,CFA持牌人,曾供职于浙商证券、光大证券研究所,担任金融行业分析师,2018年加盟国信证券,任金融业首席分析师。)

责任编辑:刘天行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快讯:百度短线下挫跌超7% 文心一言正式发布 315晚会曝光假香米、非标水泥管等,多地连夜处置涉事企业 一图读懂丨“315晚会”都曝光了什么?点名了哪些企业? 刚刚!林毅,被查!2000亿白马跳水!上海突发!警方出手:刑拘! 女学员单飞歼11B向家人报喜笑得真甜 河南某县美术馆馆长群聊发不雅照 解释称手机中病毒 补壹刀:今天最大的国际笑话,但可能是一盘大棋! 视频|红色通缉犯郭文贵在美国被捕 奇葩的创维汽车:碰撞试验0分,专攻司机养生,创始人豪言“开车可续命” | 次世代车研所 “反华五人帮”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