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彬:出口增速迎来转正——11月外贸与外储点评

2023年12月08日08:31    作者:温彬  

  意见领袖 | 温彬、杨美超、张梦婷

  【摘要】

  11月我国进出口表现基本持平。按美元计价,1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5154.7亿美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出口2919.3亿美元,同比上升0.5%,进口2235.4亿美元,同比下降0.6%。“低基数”带动出口增速小幅回正。

  从国别看,除欧盟之外出口同步改善,对美国出口同比转正,为2022年8月以来的首次。自欧美进口降幅收窄,自日韩和主要发展中国家进口降幅扩大。

  从产品看,手机、船舶出口量价齐升,汽车出口 “以量补价”效应突出。大宗商品、纺织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延续增长态势。

  1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012亿美元,31718.07亿美元,较10月末增加706亿美元,增幅为2.28%。汇率变动和资产价格变化对外汇储备规模影响显著。

  展望未来,短期看,预计年底我国出口在超低基数影响下会持续走出增长负区间,但增速基本保持稳定。中期看,在低基数效应、美元进入降息通道、外需有序恢复、商品价格上升等因素综合影响下我国明年外贸形势会有明显改善。

  【正文】

  一、看整体:出口同比转增,进口同比转跌

  海关总署12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按美元计价(下同),2023年1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5154.7亿美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出口2919.3亿美元,同比增长0.5%,为今年5月份以来首次转正,但不及4.4%的预期;进口2235.4亿美元,同比下降0.6%,预期上涨0.9%;11月贸易顺差683.9亿美元,同比扩大4%。出口走出负增长区间,但进出口均不及预期,反映我国当前内外需求表现仍然偏弱。

  从环比看,11月我国出口较10月上升6.2%,略低于2010年以来的11月历史平均环比增速(7.1%);受10月份高基数影响,11月进口环比上升2.4%,增速低于历史平均水平(10.4%)。

  从原因看,“低基数”对出口形成一定支撑,但“外需弱、价格低”导致出口表现仍然偏弱。从基数看,受疫情影响,去年同期我国进出口规模急剧下滑,出口同比下降10.4%,低基数效应是推动出口同比增速转正的主要原因;从外需看,美国、欧元区、日本及部分东盟国家经济景气度不足,PMI指数持续低于50%分界线;从价格看,大宗商品、工业制成品等主要商品价格同比跌幅较大拖累整体出口金额,11月月度平均CRB综合现货指数同比下降4.9%,较上月扩大2.7个百分点。节日效应消退,内需进入自然调整阶段,导致进口回落。受10月份国庆节、中秋节等节日效应消退影响,内需有所放缓,进口亦在10月份超预期反弹后出现自然回落,尽管去年同期进口同比低至-11.1%,仍未能支撑进口转正。

  一般贸易出口好于进口,加工贸易进口好于出口。11月一般贸易出口1855.9 亿美元,同比下降0.6%,一般贸易进口1418.3 亿美元,同比下降3.0%,一般贸易顺差437.6亿美元,同比上升8.4%,一般贸易呈现出口好于进口的情况。11月加工贸易出口597.4 亿美元,同比下降6.8%,加工贸易进口360.1 亿美元,与上月持平,加工贸易顺差237.3亿美元,同比下降14.6%。从占比来看,一般贸易出口占比上升至63.6%,加工贸易出口占比相对下降,反映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二、看国别:除欧盟外出口全面改善,除日韩外进口则全面放缓

  对美出口同比转增。11月我国对美国出口同比上升7.4%,为2022年8月以来首次转正。1-11月累计同比下降14.6%,降幅较1-10月收窄1.5个百分点。一是低基数效应,去年同期我国对美出口同比下降25%,支撑了今年同期增速转正。二是美元贬值预期上升促使美国进口需求增加。11月,美元兑人民币贬值0.34%,随着美联储暂停加息,美元贬值预期持续上升,美国进口商有在美元币值处于高位时加速补库存的动机。三是近期中美元首互访释放积极信号,双方关系趋稳,有利于中美贸易的企稳回升。

  对欧盟出口跌幅扩大。11月我国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14.5%,降幅较上月扩大2.0个百分点,1-11月累计同比下降11.5%,降幅较1-10月扩大0.4个百分点。11月欧元区制造业PMI为44.2%,今年以来持续低于50%荣枯线,欧洲经济景气程度弱势运行,来自欧洲的需求仍然不足。

  对日韩出口跌幅收窄。11月我国对日本出口同比下降8.3%,降幅较上月收窄4.7个百分点,1-11月累计同比下降9%,降幅与1-10月持平。11月我国对韩国出口同比下降3.6%,降幅较上月缩小13.4个百分点,1-11月累计同比下降9.0%,降幅较1-10月缩小0.3个百分点。对日韩出口跌幅同步收窄,原因之一是上月我国对日韩出口超预期回落,11月出口自然反弹;二是韩国经济景气度持续回升,11月韩国制造业PMI站上50%荣枯线,为2022年7月以来首次。

  对东盟出口跌幅收窄。11月我国对东盟出口同比下降7.1%,降幅较上月收窄8.0个百分点,1-11月累计同比下降7.9%,降幅较1-10月扩大0.3个百分点。我国对东盟出口跌幅略有收窄,既有去年高基数效应减退的原因,也受到东盟部分经济体景气度回升的影响。11月东盟制造业PMI再次站上50%荣枯线,较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东盟主要国家中,菲律宾和印尼的制造业PMI已连续多月高于荣枯线。

  对非洲、拉美出口转增,对俄出口保持高增长。11月我国对非洲出口同比增长3.1%,逆转了6月以来的下跌态势,1-11月累计同比增长5.4%,涨幅较1-10月回落0.4个百分点。11月对拉美出口同比增长4.9%,同样逆转了5月以来的下跌态势,1-11月累计同比下降3.9%,跌幅较1-10月缩小0.6个百分点。11月我国对俄罗斯出口同比增长33.6%,涨幅较上月扩大16.3个百分点,1-11月累计同比增长49.0%,涨幅较1-10月回落2.1个百分点。

  自欧美进口降幅收窄,自日韩进口降幅扩大。11月我国自美国进口同比下降15.1%,降幅较上月扩大11.3个百分点;自欧盟进口同比上升1.6%,较上月缩小4.1个百分点;自日本进口同比下降0.3%,降幅较上月收窄8.0个百分点;自韩国进口同比下降2.3%,降幅较上月收窄6.6个百分点。我国自日韩的进口改善,与近期消费电子等产业恢复有关。

  自主要发展中国家进口全面放缓。11月我国自东盟进口同比下降6.4%,上月增长态势未能延续;自非洲进口同比上升8.6%,较上月收窄13.5个百分点;自拉美进口同比上升11.1%,较上月收窄11.3个百分点。自俄罗斯进口同比下降2.7%,逆转了8月以来的增长态势。上月自发展中国家进口超预期增长,本月表现为自然回落。

  三、看产品:手机、船舶量价齐升

  从出口产品结构看,11月份农产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同比增速均实现正增长。其中,农产品出口91.3亿美元,同比上升3.5%,增速由负转正;机电产品出口1740.0亿美元,同比上升1.3%,较上个月提升近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68.8亿美元,同比上升2.9%,连续15个月负增长后首次转正,且较上个月增加1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产品出口增速触底反弹主要是受去年同期低基数和外需复苏影响,主要产品出口均有所回升。

  手机、船舶出口量价齐升。机电产品方面,手机、船舶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且增速扩大。11月手机出口同比增长54.6%,连续两个月正增长。其中,手机出口价格同比增长24.5%,出口量同比增长24.2%。11月船舶出口同比增长115.7%,连续五个月正增长的同时,增速突破三位数,出现快速提升。增幅的大幅上升主要来自于量价两方面的贡献。其中,船舶出口价格同比增长71.9%,出口量同比增长24.5%,二者共同推动船舶出口金额突破33.1亿美元大关。

  汽车出口“以量补价”。11月汽车出口同比增长27.9%,依然处于较高水平,但已经连续两个月增速放缓。从量价拆分来看,主要是价格下降对出口金额有所拖累,但出口规模仍然较大。11月汽车出口价格同比下降9.6%,延续下行走势,但出口量同比上升41.5%,增速比较稳定。

  价格因素对出口增速继续形成拖累。11月全球主要工业品价格同比增速继续回落,CRB综合现货指数月度平均同比下降4.9%,对出口额的增速产生较大的拖累作用。从重点产品看,除船舶、手机、粮食价格增速上升,同比增加71.9%、24.5%和28.3%,其他主要商品价格均大幅下滑,其中汽车、成品油、稀土、鞋靴、钢材、集成电路和家用电器的价格分别下降9.6%、3.8%、55.3%、18.4%、38.3%、1.6%和10.0%。

  进口增速小幅下滑,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量继续增加。11月我国进口品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一是大宗商品价格低位拉动进口需求。11月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下跌,相关商品进口规模有所增加。其中,粮食、铁矿砂、铜矿砂、煤、成品油同比增加4.2%、29.1%、11.6%、4.7%和24.8%。

  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纺织品进口继续增加。11月纺织纱线、织物及其制品连续第五个月增长,同比增长19.8%,主要是由于国内外棉价倒挂,补库存需求带动纺织品进口快速恢复。

  三是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恢复增长。11月机电产品进口同比上升4.2%,延续增长态势。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集成电路、汽车进口分别同比增加24.4%、8.5%、9.2%,但半导体进口降幅有所扩大,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同比下降18.3%,且进口量同比下降17.2%,受美国商务部产业安全局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最终规则正式生效影响,国内半导体进口再次回落。值得注意的是,11月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稳步增长,同比上升8.1%,连续上月增速转正态势。

  四、看外储:环比大幅增长符合预期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718.07亿美元,较10月末增加706亿美元,增幅为2.28%。

  当前影响我国外汇储备波动的主要因素依然是汇率因素和资产价格变化因素。从汇率因素看,11月美元指数受美国经济出现降温迹象、通胀显著下降、美元加息周期结束预期上升影响,全月下跌3.0%至103.5;非美元货币总体升值,日元、欧元、英镑分别对美元升值2.36%、2.95%和3.92%。综合来看汇率因素导致外汇储备的非美元部分增幅较大。

  从资产价格因素看,11月份美国、欧盟、日本国债收益率均有所下行,其中,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下降51个基点至4.37%,10年期日债收益率下降26个基点至0.691%,10年期欧债收益率下降34个基点至2.96%。主要股市整体回升,标普500股票指数上涨8.92%,欧洲斯托克50价格指数上涨4.48%,日经225指数上涨8.52%。综合来看资产价格上涨推动外储规模进一步扩大。

  国际收支方面,从高频数据和前瞻性指标来看,11月我国货物进出口顺差实现683.9亿美元。A股 “北向通”资金全月小幅净流出17.8亿元。综合看国际收支端,经常项与金融项仍保持“一顺一逆”的平衡格局。

  五、看未来:外需持续回暖,贸易有望稳步改善

  短期看,美欧加息进程虽已结束,但高利率会持续一段时间,且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发达国家经济基本面的负面冲击正在发酵,各项经济指标显示,美欧经济已进入下行轨道,将会导致相关国家需求恢复较为缓慢,东盟、非洲和拉美地区也会在货币政策外溢效应的影响下贸易需求短期难见快速反弹。预计年底我国出口在超低基数影响下会持续走出增长负区间,但增速基本保持稳定。

  不过从中期看,明年我国的外贸形势会出现明显改善。一是今年多数月份出口处于负增长,低基数效应带动明年出口增速上行,尤其是从明年下半年开始,基数效应对出口增速会有明显提振;二是美欧明年进入降息通道。若美欧等主要发达国家正式开展降息操作,宽松货币政策将会带动企业主动补库存,而利率敏感性行业需求则会迅速反弹,引起全球贸易改善。三是价格效应明年将持续发挥作用。大宗商品价格目前已处于较低水平,明年易涨难跌,从而对我国出口起到支撑作用。综上,预计明年我国外贸增幅有望逐步扩大。

  (本文作者介绍: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快讯:百度短线下挫跌超7% 文心一言正式发布 315晚会曝光假香米、非标水泥管等,多地连夜处置涉事企业 一图读懂丨“315晚会”都曝光了什么?点名了哪些企业? 刚刚!林毅,被查!2000亿白马跳水!上海突发!警方出手:刑拘! 女学员单飞歼11B向家人报喜笑得真甜 河南某县美术馆馆长群聊发不雅照 解释称手机中病毒 补壹刀:今天最大的国际笑话,但可能是一盘大棋! 视频|红色通缉犯郭文贵在美国被捕 奇葩的创维汽车:碰撞试验0分,专攻司机养生,创始人豪言“开车可续命” | 次世代车研所 “反华五人帮”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