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东:货币政策还应有哪些合理期待?

2023年05月17日19:18    作者:高瑞东  

  核心观点

  事件:5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核心观点:2023Q1货政报告延续了既有政策基调,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增强,政策定位由逆周期发力向跨周期维稳过渡。总量政策进入观察期,加码发力的紧迫性不高,更多是巩固现有政策效力,实现平稳过渡。结构政策精准有力,聚焦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短期内政策的潜在发力点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新增政策性金融工具额度,通过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二是,引导存款利率合理充分下行,为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继续下行创造适宜环境。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房地产链条修复节奏不及预期。

  一、 经济定调: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内生动力仍然不强,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央行对海外经济体潜在风险的担忧加剧,但对国内经济复苏的趋势较为乐观。海外方面,央行对外部环境的定调由“依然严峻复杂”转变为“更趋严峻复杂”,并新增“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较多”。央行对外部形势的担忧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海外主要央行政策紧缩效应逐渐显现,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但是通胀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货币政策在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方面的权衡取舍更加艰难;二是,地缘冲突持续进行,对全球经贸领域的冲击仍有不确定性。

  国内方面,则延续了4月政治局会议“三重压力得到缓解”的判断,并认为“经济延续复苏态势有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居民收入增长有所恢复,消费场景改善,消费倾向回升,内需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二是,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基建投资继续发挥稳增长重要支撑作用,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加大,房地产走稳对全部投资的下拉影响也会趋弱。三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齐全,配套能力强,出口仍具备结构性优势。虽然一季度报告仍然认为,国内经济内生动力和需求依然不足,但是积极因素明显增多,表现出对国内经济持续复苏的信心较强。

  物价在货币政策决策中的权重有所下行。央行在表述下一阶段政策思路时,对通胀的关注度由2022Q4的“密切关注通胀走势变化,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转变为“关注物价走势边际变化,引导稳定社会预期”。同时,央行利用专栏《我国通胀水平处于温和区间》,阐述了PPI和CPI阶段性下行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较小,并判断我国当前的通胀趋缓,主要源于供给能力强、需求复苏偏慢和基数效应明显,并未出现近期市场热议的通缩,并且“不存在长期通缩或者通胀的基础”。

  我们认为,需求修复牵引下的经济复苏是年内的主线,复苏强度则依赖于私人部门的信心恢复程度,消费者通胀不具备长期处于低位的基础,货币政策的主线仍在于扩大内需以稳增长。在相机抉择的决策机制下,政策的实施力度更多取决于经济修复速率。

  二、 货币政策:政策仍处观察期,结构工具挑大梁,总量工具等等看。

  央行对经济复苏持乐观态度,意味着政策加码发力的紧迫性不高,更多是巩固现有政策效力,实现平稳过渡,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定向精准支持,但在经济企稳复苏初期,货币政策不存在退出的可能性。

  央行在2023Q1货政报告中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搞好跨周期调节”,延续了2022Q4货政报告和4月政治局会议的定调。政策开启了从逆周期发力向跨周期维稳的过渡,一是,总量适度,继续通过结构型工具,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定向支持;二是,节奏平稳,现有政策力度进退有度,不搞大水漫灌的同时也保证政策的持续性。

  一则,政策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下行概率较小,总量型政策工具进入观察期,但短期内不存在退出风险。2023Q1货政报告指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同时,1-4月新增社融同比多增2.8万亿元,企业和居民预期均有修复,社会消费和制造业景气度也明显回暖,经济持续处于复苏趋势之中,总量型货币政策加码发力的必要性下降,更多是推动前期政策红利向实体经济传导,巩固实际贷款利率下降的成果。

  另外,央行提到“持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保持利率水平合理适度”,叠加近期多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随着银行负债成本的改善,银行系统的净息差压力将会明显缓解,为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的继续下行创造了空间。

  二则,结构性政策工具仍是主要发力点,精准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2022年,央行通过新设立或者增加额度的方式,对科技创新、设备更新改造等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以及普惠养老、小微企业和房地产等薄弱环节进行了重点支持。2023Q1货政报告再次强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但聚焦方向由2022年四季度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普惠小微、碳减排”,转变为“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三则,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仍有作为空间,重点发力支持和带动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国常会先后调增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8000亿元,并新增设立超过6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政策行负债端在获得持续稳定的资金补充后,具有较强的信贷投放意愿,在推动基建项目落地的同时,也增加了基建配套中长期贷款需求,同时,也增加了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中长期信贷的支持。在此基础上,2023Q1货政报告进一步确认“持续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作用”,预计年内政策性金融工具仍有发力空间,配合财政政策支撑基建投资和民间投资。

  四则,流动性收敛而非收紧,资金利率中枢预计稳定。从2022Q4货政报告开始,央行在下一阶段政策思路中,恢复了“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的表述,表明节后资金利率向政策利率的回归,应是央行有意为之。同时,考虑到目前稳信用的基础尚不稳健,经济修复的内生动力依然不强,流动性尚不具备收紧的基础,资金利率预计将继续以7年期逆回购中标利率为中枢震荡。

  三、 汇率:人民币汇率温和修复,美元兑人民币波动中枢有望下行至6.8以内。

  2023Q1货政报告提及“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考虑到欧美央行加息节奏已近尾声,国内经济持续复苏的动力较强,叠加我国出口增速趋势性下行,预计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有望修复至6.8以内,随后维持震荡。

  趋势上,外部来看,美国消费者通胀回落的确定性逐步增强,美联储加息周期已至尾声,海外市场开始交易年内降息75个基点的可能,强美元周期对人民币的冲击渐趋走弱。内部来看,疫情和房地产收缩对经济的冲击缓和,国内经济温和复苏也会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支撑。

  同时,考虑到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需求回落,会对我国出口增速形成明显拖累;但国内经济持续修复的背景下,进口增速放缓空间相对有限,贸易差额的收敛将弱化经常账户盈余。因而,也不宜对人民币汇率抱有过度乐观的预期。随着美联储政策调整和国内经济修复路径的明朗,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的震荡中枢有望下移至6.8以内。

  (本文作者介绍: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研究所副所长,早稻田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财政部金融人才库专家,中国金融四十人青年论坛会员。)

责任编辑:王婉莹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快讯:百度短线下挫跌超7% 文心一言正式发布 315晚会曝光假香米、非标水泥管等,多地连夜处置涉事企业 一图读懂丨“315晚会”都曝光了什么?点名了哪些企业? 刚刚!林毅,被查!2000亿白马跳水!上海突发!警方出手:刑拘! 女学员单飞歼11B向家人报喜笑得真甜 河南某县美术馆馆长群聊发不雅照 解释称手机中病毒 补壹刀:今天最大的国际笑话,但可能是一盘大棋! 视频|红色通缉犯郭文贵在美国被捕 奇葩的创维汽车:碰撞试验0分,专攻司机养生,创始人豪言“开车可续命” | 次世代车研所 “反华五人帮”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