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拨备之谜到底是什么?

2016年02月17日10:43    作者:王剑  (0)+1

  文/新浪财经金融e观察(微信公众号:sinaeguancha)专栏作家 王剑

  有报道称,中国正考虑降低银行坏账拨备覆盖率。若内容成真,则银行可少提拨备,部分盈利压力较大的银行,可以缓解压力。但这只是账面利润变化,并不代表银行真实创利的变化

   要点

  (1)不良率已达1.67%临界值,拨备覆盖率取代拨贷比成为监管指标;

  (2)少提拨备对银行2016年盈利影响较大,有望保住正增长;

  (3)只是账面数字变化,但改善了部分监管指标,能间接帮助业务开展。

  昨日,据彭博社援引不愿具名知情人士称,中国国务院正在考虑降低银行坏账拨备覆盖率。

  彭博社在报道中表示,银监会尚未确定具体细节。其中两位知情人士称,有些大型银行已经用120%的覆盖率来做2016年预算。目前,国内官方规定的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50%。

  我们暂时无法核实该消息的真实性。我们只结合拨备的有关规定,做个简单的事实分析。

   一、拨备原理

  拨备,是对银行贷款损失减值准备的俗称。有时还包括银行的非信贷资产的减值准备。

  简单讲,就是银行对其发放的贷款(比如100元),在其真的发生不良之前,会预估一个损失率(比如2%),然后在贷款总额上先把这个预估的损失(2元)提取出来,剩下“贷款净额”(98元),然后把这个98元的“贷款净额”计入资产负债表科目。

  所提取的2元预估损失,会先“存放”着(即拨备余额,即拨备的存量),等着将来发生真实损失时,用来核销。

  当期预估的2元损失,会在利润表中形成“资产减值损失”,是一种成本费用,这就是当期计提的拨备(拨备的流量)。所以,拨备有存量、流量两种概念。

  而当这笔贷款真实发生损失时,只要这真实损失不超过当时的预估损失,就只要把预提的预估损失核销即可。比如说,这笔贷款发生了0.5元的损失,那么就只要在预提的2元拨备中核销掉0.5元即可(核销后,拨备余额就只剩1.5元了)。核销对当期利润表、贷款净额均没有影响。

  也就是说,拨备原理,是指预估一个损失率,然后提取,用来冲抵未来的真实损失。

  其他企业的会计科目也有类似的拨备,比如对应收账款等科目,原理同上。

  拨备是会计审慎原则的体现。审慎原则要求,对可能的损失要计入成本,而可能的收益则不能计入收入,从而提高财务报表的保守性、可靠性。

  对于银行来说,拨备能够使他们实现以丰补欠,熨平盈利波动。即,在盈利较好的年份,多计提拨备(导致当期利润下降),而在盈利不佳的年份,少提拨备,释放利润。因此,最后会得到一张波动相对平稳的利润表。

  眼下,经济景气度下降,银行盈利增速下降,因此确实已经到了可以降低拨备的时候了。

  二、拨备的规定

  银行计提拨备要参照多项规定。首先主要是央行2002年发布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

  根据该规定,拨备有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三种,计提方法分别是:

  (1)一般准备: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第二条)。银行应按季计提一般准备,一般准备年末余额应不低于年末贷款余额的1%(第四条)。每家银行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1%基础上调高。

  (2)专项准备:专项准备是指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准备(第二条)。银行可参照以下比例按季计提专项准备:对于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对于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对于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对于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贷款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第五条)。银行内部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更细的分类,比如九级、十级。

  (3)特种准备:特种准备指针对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某一类贷款风险计提的准备(第二条)。种准备由银行根据不同类别(如国别、行业)贷款的特殊风险情况、风险损失概率及历史经验,自行确定按季计提比例(第六条)。

  另外还有财政部2012年的《金融企业准备金计提管理办法》,也对拨备做出有关规定。该《办法》将拨备分为“资产减值准备”、“一般准备”两种。其中,资产减值准备属于我们今日探讨的拨备,另一种“一般准备”(和央行《指引》中的“一般准备”不是一回事)则是从净利润里计提的准备金,不属于我们今日探讨的范围。

  最后,是银监会2011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规定了两个指标,一是拨贷比(拨备/贷款)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拨备/不良贷款)不低于150%,银行要达到两个计算值的较高者。因此,这两个监管指标都是银行需要执行,均不得跌破所规定的监管值。银监会同年还颁布了《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对监管实施做出具体安排。

  三、拨备计提程序

  银行计提拨备时,即按上述规定,首先计提一般准备,比如1%;然后根据自己的贷款分数结果,分别计提专项准备;最后,根据一些贷款的情况,计提特种准备。

  最后计提的结果,要符合监管要求,即拨贷比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不足的,就要继续计提,直至满足。

   四、不良率1.67%

  银监会的两个指标,一是拨贷比(拨备/贷款)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拨备/不良贷款)不低于150%。两者均需达标。

  所以,我们从中可以算出一个“临界”不良率,即1.6667%。

  在不良率低于1.67%时,只要拨贷比达到2.5%以上,那么拨备覆盖率肯定超过150%。银行计提拨备时只需要盯好拨贷比2.5%即可。拨贷比是考察拨备计提充足性的指标(只要它达标,不用看拨备覆盖率)。

  而当不良率超过1.67%时,只要拨备覆盖率超过150%,那么拨贷比就肯定超过2.5%。银行计提拨备时,只要盯好150%的拨备覆盖率即可。拨备覆盖率是考察拨备计提充足性的指标(只要它达标,不用看拨贷比)。

  然后,我们看到,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2015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率刚刚达到1.67%!而到了2016年,预计很多银行的不良率会超过1.67%。

  这意味着,随着今后不良率继续上升,拨备覆盖率是考察拨备计提充足性的指标(只要它达标,不用看拨贷比)。

  五、银行利润

  然后我们来看下对银行利润的影响。

  从全行业看,我们原先在年度策略《铁锈时代》中预计,2016年A股银行业盈利同比下滑6%左右,这是基于2016年末不良率达到2.7%以上(较为保守的假设),拨备覆盖率保持152%以上的假设。

  若拨备覆盖率要求放松,比如120%,则能减缓盈利下滑。当然,我们也不可能使用全行业覆盖率降为120%这样的极端假设,毕竟不可能所有银行都瞬间把拨备覆盖率降为120%。在利润允许的情况下,很多银行还是愿意尽可能多地计提拨备。而已经计提拨备的存量贷款,在有证据表明其质量好转前,所提拨备也不能转回。新发的贷款,也不能一点拨备不提,还是要按前述规定计提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甚至有些银行要把新增贷款提足2.5%(拨贷比要求)。而存量贷款很多会变成不良,也要按要求多提专项拨备。所以,2016年还是要新计提一些拨备。

  我们可作大致测算:

  (1)假设2016年新增贷款计提拨备2.5%(提足拨贷比),则需要新提拨备近1700亿元。

  (2)模型中预计2016年新增不良贷款7000亿元,假设其中可疑、次级、损失的比例与目前相同(分别占不良的47%、41%、12%),然后分别按要求计提拨备,则需新计提近2900亿元。

  (3)2016年,很多存量的正常类贷款也会转为关注类,也要新计提拨备。

  (4)部分盈利压力不大的银行,仍然会计提较多拨备。

  因此,这样算下来,上市银行新计提拨备可能仍然达到5000亿元以上,甚至更高,比如6000亿元。

  若按6000亿元计入我们的模型,则基本上能够实现2016年度上市银行盈利正增长。若用5000亿元的假设,则盈利增长8%。

  然后我们看下16家银行股的情况。下表是他们的三季报数据:

  先用不良率作个分类。

  仅农行银行不良率超过1.67%,但其拨备较为充足。

  部分银行不良率已经逼近1.67%,它们的拨备也较充足。

  其他银行不良率未到1.67%,但有几家银行拨贷比已破2.5%(目前对2.5%的监管没那么严格),拨备覆盖率也向下逼近150%。因此,这些银行2016年不良率继续增加后,若继续执行150%标准,拨备计提压力就很大,会使2016年盈利更加恶化。

  而若执行120%的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则将大幅减轻2016年的拨备计提压力。当然,有此放松监管需求的也仅仅是个别银行,因为上市银行毕竟还是银行业中的较优者。

  很多银行不良率未到1.67%,他们更多受到拨贷比2.5%影响,比如中信银行(不良率1.42%,拨贷比2.53%),只要它2016年继续满足拨贷比2.5%,且不良率仍然不超1.67%,那么拨备覆盖率就不会跌破150%,该监管调整与它几乎无关。而三家不良率还不到1%的城商行,与本新闻更无关系,还是会按原来自己的节奏计提拨备。

  六、小结:只是账面数字

  若新闻内容成真,则银行可少提拨备,部分盈利压力较大的银行,可以缓解压力。

  但从投资学上看,这只是账面利润变化,并不代表银行真实创利的变化(甚至真实创利是下降的,因为账面利润提高后,多交税了)。如果我们沿用EVA估值模型,剔除拨备影响,把真实不良情况代入模型,那么此次调整对股票价值几乎没有影响。

  但是,利润数字的增加,能改善各种监管指标(比如资本充足率等),所以能够间接支持银行的业务开展。

  当然,对背负着业绩考核任务的银行行长而言,这倒可喘口气了。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士,CFA持牌人,曾供职于浙商证券、光大证券研究所,担任金融行业分析师,2015年7月加盟东方证券研究所。)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秦婷 SF165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银行 拨备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中国房地产泡沫应该不会溃破 老艾侃股:首日表现优异 猴年牛股机会多多 为什么今天的香港是会这样?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e租宝事件后中国互联网金融路在何方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