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金诚:9月金融数据触底 四季度降准可能性增大

2021年10月14日10:34    作者:王青、冯琳  

下载新浪财经APP,了解最新财经资讯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东方金诚 王青、高级分析师 冯琳  

  2021年9月金融数据点评

  事件:2021年10月13日,央行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9月新增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1.66万亿,环比多增4400亿,同比少增2327亿;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为11.9%,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和1.1个百分点。

  9月新增社融2.90万亿,环比少增约558亿,同比少增5675亿;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08.05万亿,同比增长10.0%,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低0.3和3.5个百分点。

  9月末,M2同比增长8.3%,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2.6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3.7%,增速比上月末低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4.4个百分点。

  主要观点:

  总体上看,9月金融数据偏弱,7月全面降准对宽信用的推动效应仍未体现。我们判断,近期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企业融资需求下降,以及从宽信用信号发出到金融数据反弹往往存在2-3个月的时滞,都是9月金融数据偏弱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此次强调跨周期调节、不搞大水漫灌的背景下。

  信贷方面,7月以来监管层频频释放宽信用信号,但9月信贷数据依然偏弱,表现不及预期,我们认为这主要受城投、房地产相关融资严监管,以及经济下行背景下企业信贷需求减弱影响。此外,近期以恒大为代表的大中型房企信用事件多发,或也导致银行对房企的信贷投放更为谨慎。

  社融方面,在投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环比季节性多增情况下,由于其他各分项新增规模全面下滑,特别是在债市波动下,企业债券融资环比少增比较明显,9月新增社融规模仍略低于8月。9月社融同比亦现大幅少增,主要拖累项是新增政府债券融资在去年高基数影响下同比大幅下滑,同时,表外票据融资、人民币贷款和信托贷款等分项新增规模同比也有明显收缩。

  9月末M2增速小幅反弹,主要原因是当月非银存款少减,带动存款增速上扬;9月末M1增速进一步下滑0.5个百分点,当月楼市显著降温是直接原因,同时也因实体经济活跃程度有所下降。

  展望未来,9月29日央行与银保监管会联合召开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预计下一阶段居民房贷或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宽松态势,并推动信贷需求边际回暖,另外,年底前政府债券发行将明显提速,也将直接带动社融数据改善。由此我们判断,9月金融数据已基本触及本轮“紧信用”过程的底部,预计从10月起,信贷、社融及M2增速有望进入一个同步回升过程。未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将主要取决于国内外疫情演化牵动的宏观经济走势。在我国货币政策空间充裕的背景下,政策面将相机而动,四季度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及MLF操作等政策工具都有发力空间,其中为助力宽信用过程,四季度央行再次实施降准的可能性在增大。

  具体分析如下:

  一、7月以来,监管层便频频释放宽信用信号,但9月信贷数据依然偏弱,表现不及预期,我们认为这主要受城投、房地产相关融资严监管,以及经济下行背景下企业信贷需求减弱影响。此外,近期以恒大为代表的大中型房企信用事件多发,或也导致银行对房企的信贷投放更为谨慎。

  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66万亿,环比多增4400亿,符合季末发力的季节性特征,但同比少增2327亿,拖累月末各项贷款余额增速较上月末下滑0.2个百分点至11.9%,创下2002年6月以来新低。

  在7月全面降准落地,8月下旬央行召开信贷座谈会要求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以及9月初央行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后,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和意愿都有所改善。央行三季度问卷调查显示,贷款审批指数与上季度末基本持平,结束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持续较快下行势头。

  但9月信贷数据依然偏弱,表现不及预期,我们认为主要受城投、房地产相关融资严监管,以及经济下行背景下企业信贷需求减弱影响——三季度贷款需求指数较二季度下降2.2个百分点至68.3%,为去年二季度最低。除此之外,近期以恒大为代表的大中型房企信用事件多发,或也导致银行对房企的信贷投放更为谨慎。

  从各分项来看,除票据融资和非银贷款外,9月人民币贷款各分项环比均现季节性多增。8月下旬央行信贷座谈会后,此前持续下跌的票据利率应声而起,但因信贷需求较弱,票据利率反弹后劲不足,9月以来整体在偏低水平波动。与此相对应,从票据市场交易数据来看,9月票据贴现发生额要高于8月,表明当月票据融资环比少增1460亿并非源于票据贴现缩量,而是因为到期量增加,银行仍然维持票据冲量操作。

  同比来看,9月人民币贷款各分项多数同比少增,仅票据融资和企业短贷同比多增,其中,票据融资同比大幅多增3985亿,也可说明票据冲量现象依然存在。同时,9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大幅少增3732亿,已为连续第三个月同比缩量,且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这使得企业整体信贷结构短期化特征明显,进一步印证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此外,在居民贷款方面,9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1695亿,居民短贷同比少增175亿,这与当月商品房销售继续降温以及当前居民收入和就业预期下滑、消费信心走弱等趋势相一致。

  二、在投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环比季节性多增情况下,由于其他各分项新增规模全面下滑,特别是在债市波动下,企业债券融资环比少增比较明显,9月新增社融规模仍略低于8月。9月社融同比亦现大幅少增,主要拖累项是新增政府债券融资在去年高基数影响下同比大幅下滑,同时,表外票据融资、人民币贷款和信托贷款等分项新增规模同比也有明显收缩。

  9月新增社融2.90万亿,环比少增558亿,同比大幅少增5675亿,拖累月末社融存量增速较上月末下滑0.3个百分点至10.0%,创下有该项数据记录以来(2003年末以来)的最低值,表现弱于预期。

  各分项中,9月仅投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环比季节性多增5061亿,其他各分项新增规模较上月全面下滑。具体来看,9月受头部房企信用风险波动影响,信用债一级发行降温,当月新增企业债券融资仅1400亿,为年内除2月和5月以外最低,较8月大幅少增2941亿,为当月社融环比最大拖累项;9月政府债券净发行规模仍高,当月新增政府债券融资8109亿,但与上月相比少增1629亿;另外,9月企业股票融资和信托贷款两项对社融环比的拖累也比较突出,其中,企业股票融资环比少增706亿,或因当月IPO审核收紧、过会率下降,信托贷款则环比多减767亿,反映资管新规过渡期截止日临近背景下,信托贷款压降有所加速。

  同比方面,9月除外币贷款和信托贷款同比小幅多减,以及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微幅多增外,其他各分项新增规模同比均有所收缩。具体来看,由于去年同期政府债券净发行规模较大,9月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少增2007亿,为当月社融同比最大拖累项(实际上9月政府债券发行较为正常,与8月基本持平,只是受发行统计时点差异影响,造成9月政府债券融资环比、同比均出现少增现象);另外,表外票据融资、投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和信托贷款新增规模同比亦明显收缩,其中,在9月票据承兑发生额环比、同比均有所增加的情况下,当月表外票据融资环比少增112亿,同比大幅少增1488亿,主要原因是到期量增加,以及票据贴现规模增大导致表外票据向表内转移。

  三、9月末M2增速小幅反弹,主要原因是当月非银存款少减,带动存款增速上扬;9月末M1增速进一步下滑0.5个百分点,当月楼市显著降温是直接原因,也因实体经济活跃程度有所下降。

  9月M2增速较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至8.3%。当月信贷增速下滑,财政存款少减,且上年M2增速基数抬高,这些因素都会对本月M2增速形成拖累。数据显示,当月储蓄存款、企业存款增速都在下行,而财政存款增速则扩大至20.7%(上月为11.7%)。在此背景下,存款增速整体上扬。因此可以推断,当月机关团体存款增速加快,以及非银存款同比少减是推升M2增速的主要原因。

  9月M1同比增速继续以较快速度下滑,主要原因是当月楼市降温明显——历史数据显示,M1增速与房地产市场热度存在较强关联。另外,9月官方制造业PMI指数降入收缩区间,表明在能耗双控升级等因素作用下,近期实体经济活跃度受到了一定影响,也是拖累M1增速下行的部分原因。

  总体上看,9月金融数据偏弱,7月全面降准对宽信用的推动效应仍未体现。我们判断,近期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以及从宽信用信号发出到金融数据反弹往往存在2-3个月的时滞,都是9月金融数据偏弱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此次强调跨周期调节、不搞大水漫灌的背景下。

  9月信贷需求不足,是金融数据偏弱的主因。9月29日央行与银保监会联合召开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预计下一阶段居民房贷或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宽松态势,并推动信贷需求边际回暖。另外,年底前政府债券发行将明显提速,也将直接带动社融数据改善。

  我们认为,在当前社融、M2增速已略低于名义GDP增速的背景下,接下来适度的边际宽信用不会导致宏观杠杆率再度抬头,却能够对稳定今年底、明年初经济运行起到重要支撑作用,避免后期就业形势恶化。预计9月金融数据基本触及本轮“紧信用”过程的底部区域,从10月起,信贷、社融及M2增速有望进入一个同步回升过程。未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将主要取决于国内外疫情演化牵动的宏观经济走势。在我国货币政策空间充裕的背景下,政策面将相机而动,四季度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及MLF操作等政策工具都有发力空间。其中,四季度为助于宽信用过程,央行再次实施降准的可能性在增大。

下载新浪财经APP,了解最新财经资讯

  (本文作者介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

责任编辑:赵思远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信用 东方金诚 房企 社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