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到底走向何方? 治病与救命可否兼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3日 12:27 《财经时报》 | ||||||||||
这个“东风”或许就是股市进一步跌至适当的点位,届时,管理层是否会趁跌无可跌而一举解决股市“全流通”历史性难题? 邓妍 按照中国股市十余年形成的惯例,如果发生持续下跌,上至中央政府,下至证券市场
9月5日,中国证监会市场监管部主任谢庚一行在深交所与部分券商负责人座谈,分析当前股票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会议纪要很快在券商内部广泛传阅。 《财经时报》从两家以上的券商手中获得了相同内容的纪要,纪要显示,谢庚在座谈会上首先提出:针对当前股市状况,是先“救命”,还是先“治病”?这一话题反响激烈。 有券商直言,这样的会议本不想参加,无甚意义。在他们看来,市场持续下跌原因多种;上市公司掩盖业绩、不给投资者回报,伤透了投资者的心。 例如,四川长虹一台过时的电脑评估价值竟达2万元,原因是购买时就花了这么多钱;账面资产明显被严重高估,股价跌破净资产,自然在情理之中。再如宝钢股份,再融资方案遭市场质疑,亦说明很重要的一点——蓝筹概念公司也只讲筹资,不谈分红。 券商的言论还直指多年来的证券监管政策,称监管目标是“到处泄气”。更甚者,一券商抱怨道,银行用客户的钱负债经营,保险用客户的钱投资,就是天经地义,而券商用客户的钱投资,怎就被称为“挪用”? 通过会议纪要,并未见到谢庚对上述发言的反应。但是,“证监会不再搞托市、救市,大家关心的先救命还是先治病的问题,(我看)还是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言辞,清楚地体现在谢的总结讲话中。 尽管谢庚事后对“证监会不再搞托市、救市”的言论予以否认,这番总结仍被市场人士认为是导致9月9日上证指数跌破1300点的直接动因。 1300点是众多机构投资者的重要心理关口。在他们的持仓中,股票成本普遍在1600~1650点一带,跌破1300点就意味着亏损超过20%。这是一般投资者承受的极限。 更重要的是,目前市场几乎惟一的支撑力量——基金也将失去“重心”,面临“后院起火”的困境。目前,基金普遍净值损失达5%,较一般股民更强调严格止损的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如果看到净值继续下跌,势必大规模赎回基金,从而迫使基金管理公司抛售股票。一旦发生基金集中抛售的“羊群效应”,基金管理公司恐怕离倒闭就不远了。 市场近期流传证监会已拟订一套“救市政策”,主体方案已于8月27日以“加急”字样上报国务院。内容大致为允许各商业银行发起设立证券投资基金,且可投资A股市场及债券市场;对证券交易印花税实行单向征收;适时出台对证券公司金融创新办法。 对证券市场稍有认识的人士,不难看出上述说法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即便推出,也只会让引发股指的短期反弹,权且休养生息一段而已。 那么,中国股市到底该走向何方? 早在1994年,当中国股市跌至300余点时,市场上曾有过建议——趁此股票价值显露而市场跌无可跌之时,将历史遗留问题一举解决,包括实现国有股、法人股与流通股的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同股同价——即全流通,从而重塑股市的定价机制。 但是,由于中国股市尚未得到正式的身份——还在试点阶段,加之中央高层对国有资产流失和国有经济主体地位的担忧,这一“极具建设性的提议”并未引起管理者重视,亦有人认为“坐失了一次良机”。 如今,这个机会似乎又来了。这不仅表现为中国股市再次出现过度下跌,更关键的是,中国股市解决历史难题的市场环境远非当年可比。至少,股市的法律地位早已获得确立,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性挑战成为大政方针;况且市场已经充分意识到,股权分置是阻止中国股市健康发展最大障碍。 似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或许就是股市进一步跌至适当的点位。届时,管理层是否会趁股市跌无可跌而一举解决股市“全流通”这一历史性难题? 如果当真这样,“救命”与“治病”恐怕真的可以“兼得”了。可以肯定,这将是中国股市最后一个历史性的大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