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证券市场周刊》:技术布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30日 10:24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特供

  随着大连证券公司被责令关闭,南方证券被行政接管,华夏证券报出巨亏,中国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开始集中暴露。许多证券营业部动辄出现上亿元的大案,意味着一家营业部出事,可能会吞掉整个公司的利润。券商风险控制问题,急迫而又现实地摆在面前。

  委托数据、资金存取数据、成交数据、清算数据、银行对账单等,证券公司面对的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精彩手机赛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奖新浪iGame免费抽
情况如此繁杂,只有系统地建立起数据的采集、汇总、分析、查询过程的有效监管,实现风险监管的信息化,才能真正提高证券公司的内控效率。

  事实证明,无论是有关部门对证券公司的监管,还是证券公司对内部机构的监控,除了应从制度、法律和法规等方面入手外,还应格外重视技术监控手段,后者已经在券商提前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整改,进而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辅助作用

  本刊记者 王凯/文

  “将理念和意图描绘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程序化语言,从而用机器来执行人的想法。”这就是信息技术的玄妙之处,而它在证券领域,同样适用。

  随着大连证券公司被责令关闭,南方证券被行政接管,华夏证券报出巨亏,中国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开始集中暴露。而从证券公司整体经营目标和效果上看,业务是基础核心,技术是辅助工具,作为工具,技术手段可以防范风险,业内对此基本能达成共识。所以有关风险控制的探讨、研究逐渐深入,券商风险监控技术系统建设的需求也日渐加大。

  技术监控势在必行

  圈内的人一般都知道,证券公司的技术人员,特别是技术高管人员通常被认为是公司内各业务流程的最熟知者。无论是行业对公司的监管,还是公司对内部机构的监控,如果只从制度、法律和法规等入手显然是不够的,应重视以技术手段实现监管目标本身的特殊性,技 术监控已经成为制度管理的一个有效补充。

  事实上,证券公司的各项业务或多或少均以技术作为基础支撑,业务与技术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无论经营规模大小、业务水平高低,数据平台、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对于任何一家证券公司都是非常重要的。专家指出,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改变着证券公司的经营理念、经营方法和经营成果,往往会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

  “榔头和钳子是人手的延长,计算机是人脑的延长”,而证券业从有纸化到无纸化,势必要求信息化与之相伴,监管领域同样如此。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信息技术中心主任王恒认为,金融企业包括证券公司,有些风险并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累积,逐步放大直到最后爆发。而技术监管在券商提前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整改,进而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大,有着重要的支持和辅助作用。

  相反,如果在管理流程上忽视一些技术性因素,则自然会留下隐患,如何对证券营业部的公章进行妥善管理就是个典型例子。有报道称,国内某知名券商对总公司、一级分支机构、营业部、三产公司等各个单位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印章清查,结果发现公司的印章总数达1000枚。其中,公章、党务用章、部门章、财务用章、合同章、业务章等可能会给公司造成法律后果的公章有数百枚之多。

  再以券商营业部柜台系统为例,客户当天保证金可用数、当天股票可用数、股东账号迁移是在柜台证券交易中处理资金交收、股票买卖的基本数据元素,正常的设计应当依据算法自动处理,拒绝人工干预,但不少证券公司的决策人为短期利益或局部私利从技术上进行调整,设立开关,增加人工干预环节,以完成证券营业部的违规操作。

  业内人士的观点认为,计算机风险管理系统对于加强证券公司总部对其下属机构的监管及风险控制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能为决策层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支持。“因为技术手段毕竟很细致、很实际,能通过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技术监管会让那些有违规动机的人有所顾及,对其会起到震慑作用。上技术手段后,违规的成本加大了,一定程度上也会约束当事人,减少风险的发生 。而且证券行业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在监管方面也需要有技术手段同步跟上。” 王恒对记者说道。

  一般来说,整个证券公司的数据量是庞大而又复杂的,如果单纯指望人工的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的报告结果往往时效滞后,不利于及时发现违规行为,而经常是在事情败露或者接到举报,发生了重大损失之后才发现,结果是为时已晚。

  此外,风险控制机构所需的相关数据除了包括各证券营业部的委托数据、资金存取数据、成交数据以外,还包括交易所的清算数据、银行的对账单等,如此多的数据如果采用手工方式采集,无疑将出现效率低下,工作强度人为加大现象,并且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都受到影响。所以有观点提出,如果通过计算机系统有效地建立起监管数据的采集、汇总、分析、查询过程,将有助于实现风险监管的信息化,提高证券公司的内控效率。

  中国证监会信息中心副主任杨淑琴则从另外的角度说明了技术手段对证券监管的重要性,她给记者举例说:“借款人将一批货物可以做好几次担保,以从银行骗取贷款;保险公司投保人可以死上几次,以从保险公司骗取保费,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担保信息和保险信息没有统一联网,证券业如果没有统一的数据联网和监控,也会出现同样问题。”

  营业部失控之危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证券公司的业务模式一直是以营业部为中心展开运营,目前国内券商的技术系统大多处于分散的营业部交易模式,同一家证券公司的各营业部往往采用不同的软硬件平台和交易系统,客户的交易数据几乎全放在营业部,客户的股票和资金由营业部自行管理,每个营业部直接将客户的委托上报交易所。

  正是因为先有营业部再有证券公司的券商发展历程,营业部在券商经营中特有的独立性是一个普遍现象,往往是地方诸侯各自为战,加上技术上的障碍,造成证券公司总部对客户资金无法实时监控,难以杜绝营业部经营与道德风险的发生。于是,“有多少个营业部就有多少枚炸弹”成了证券业内流行的说法。事实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这一点,许多营业部动辄出现上亿元的大案,这意味着一家出事的营业部可能会吞掉整个公司的利润。

  券商的营业网点数量众多且分布在全国各地,信息资源相对分散,风险控制机构如果单纯通过现场手段来了解证券营业部的运营状况,便无法对整个公司的业务运行状态和财务状态进行全局性的分析。而证券行业从本质上看,是从事风险和信用交易的行业,特点是职业经理人经营,职业经理人的变动及其职业道德水准方面的不确定性,营业部经理的自律意识和管理能力给证券公司带来的经营风险是非常明显的。

  一个月前,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曾任南方证券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方庄营业部经理的杨增海涉嫌挪用公款5060万元一案做出一审判决:被告人杨增海犯挪用公款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

  在1996年11月至2001年10月期间,杨增海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南方证券方庄营业部的名义分别与北京筑高科工贸集团、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第四建筑公司签订了《代理国债买卖协议书》、《融资协议》、《短期委托理财协议》等10余份协议,接受两单位的委托开展理财业务。随后,杨先后将委托资金5060万元以他人名义擅自转入在方庄营业部、海南省证券公司北京营业部开立的账户用于其个人进行证券交易活动。

  几年下来,非但没有盈利,还造成了500万元的“窟窿”。二中院的审理查明,杨与筑高集团、中建一局四公司签订理财协议时加盖的印章为南方证券方庄营业部作废的公章,所用的发票也是过时的发票。

  负责审理此案的法官称,虽然这500万元“窟窿”的产生是杨增海背着南方证券方庄营业部干的,但是方庄营业部对原印章、过时发票未作妥当处理,同时案发时杨也是南方证券的工作人员,所以南方证券应该承担相关法律后果。同时这位法官说,要是南方证券能够及时地收回作废公章、过时发票,对杨的行为进行监控,他就不可能这么轻易大胆地挪用巨额资金为己所用。

  其实,由于委托理财纠纷,前华夏证券上海青浦营业部总经理姚海川被杀事件,上港集箱(资讯 行情 论坛)(600018)与西南证券上海定西路营业部的经济纠纷都是营业部因各霸一方而最终失控的典型案例。

  据《证券市场周刊》数据室统计,目前有20家以上上市公司委托证券营业部进行投资理财,其中50%为国债投资,没有一家营业部接收委托时承诺的投资收益在5%以下。据不完全统计,非上市公司委托证券营业部进行投资理财的资金达100亿元之多。因此,像华夏证券、西南证券等券商这样因为营业部失控而产生的官司只是冰山一角。

  由分散到集中是大势所趋

  无疑,这种营业部分散凌乱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券商的整体化发展,为突破实体营业部的瓶颈制约,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和集中的风险管理,要求券商将传统的以营业部为主体的分散经营模式转变为以证券公司总部为主体的集中经营模式,实现交易集中和管理集中。

  交易集中是指证券的交易活动中心从目前的营业部转向总部,所有的交易活动的核心都在总部完成,营业部只是作为交易服务的前端和窗口,提供标准的证券交易功能。管理集中则是通过建立公司级的管理体系,各级管理人员对公司的业务运行进行监控、分析、稽核和控制等,集中式客户管理为客户服务和营销提供集中信息处理的平台。

  从本质上来说,交易集中只是集中化经营的一种手段,它的最终目的还是推进管理集中,从而最终实现集约化经营。近几年来,证券公司对于IT技术如何支持集约化经营这个问题已经逐渐清晰起来。总体上看,现有的模式可以分成两大阵营,一个是交易集中为先的阵营,即先实现交易集中,在此基础上再实现管理集中;另一个则是管理集中为先的阵营,即先实现管理集中,通过管理集中来带动交易集中。两个阵营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完全的集中经营模式。

  有关专家指出,集中管理是证券经营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战略选择。营业部经纪业务的竞争战略和业务结构仍是品种单一、结构雷同。经纪业务市场集中度偏低的现状说明经纪业务基本上还是无差别的经营模式,不少券商甚至不惜以牺牲短期利润为代价占领市场,结果使营业部始终无法摆脱低水平恶性竞争的怪圈。

  另有市场人士建议,通过集中管理可以使营业部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尝试经纪业务的全面转型。集中管理不仅是作为入世后激烈市场竞争下业务形式的必然选择,也是控制证券业务风险的有效措施。“好的技术系统让坏人做不了坏事,而坏的技术系统让好人都可以做坏事,集中交易和集中清算实际上在防范坏人的同时也保护了好人。”华夏证券总工程师周志刚这样认为。

  资本市场发达的西方国家已经或一开始就是集中交易。而我国业内人士提出“大集中”的概念是在1997年,随后“大集中”即成为证券IT部门研究的热点,引起技术界、经纪业务界乃至国家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自此,我国一些证券公司开始进行集中交易系统建设的尝试,比如华夏证券、招商证券、大鹏证券、中信证券(资讯 行情 论坛)等,主要方式有区域集中,也有难度较大的总部集中。

  据了解,证券公司方面基于微机服务器或者小型机服务器纷纷与开发商合作,设法打造出适合自己的集中交易平台。“证券公司如履薄冰,仅仅凭着历史的经验和很难接近真实的测试系统,蹒跚上路。”业内有这样的形容。

  但是总体来看,目前已经上线的集中交易项目进展缓慢,在整个证券公司范围内全面实施集中交易的成功案例几乎没有。一位大型券商的IT负责人表示,实行集中交易和集中管理,实际是证券公司总部与营业部之间博弈的过程,总部回收权限,自然会触及营业部这些地方诸侯的既得利益,所以推行这一举措初期阻力会相当之大。

  采访中记者获悉,某大型券商的一家营业部总经理,在得知总部要实施集中交易以后,因为以前存在的很多违规操作将因此而暴露,所以非常恐惧,导致了严重的精神分裂,险些自杀身亡。

  券商管理大集中的技术难题

  在证券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中,数据大集中的目的是能迅速完成跨地区的集中交易、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改变金融机构的管理机制,按照理论上的提法,数据大集中的概念包括四个层面,即物理层、数据层、应用层和管理层。当今中国整体数据大集中主要进行的还多是前三个层面的大集中,管理层面的数据集中还没有真正实现。

  数据大集中无疑是最近几年证券业信息化的主流,但数据大集中并不意味着金融体系高枕无忧时代的到来。金融信息化方面的资深人士——中国客户关系管理研究中心(CRCC)首席顾问王广宇认为,数据集中对金融电子化是开了一个头,而不是结了一个尾。

  相关专家指出,业内推崇的券商集中交易在实务操作的很多方面还存在诸多技术难点。

  首先,数据大集中面临种种问题,比如数据集中的条件是否完备;数据集中之后的安全问题如何处理;全国集中或相对区域集中的话,如何分地区差别化发展特色业务;集中统一带来软件升级的成本有多大,硬件方面的大投资是否划算,一些问题影响着大集中之后的证券信息化建设。

  其次,分散的业务集中之后,管理并不会自然集中;内部管理的效率低下、条块分割的现象并不会因为数据集中而自然消失;管理的成本并不因为数据集中就自然形成业务扁平化管理以降低成本;信息技术风险并不会因为数据集中而消失。相反,数据大集中对统一规范、科技化管理要求更高,对软件开发的质量要求更高,对数据安全、灾难备份的要求更高。

  事实上,实施集中交易则意味着管理架构的改变。中信证券总工程师马光悌博士认为,大集中的真正需求原本不是来自技术层的意愿,它的深层驱动力是市场需求刺激下管理体制的变革。集中交易对证券公司来讲,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层面的创新,从本质上更是对公司经营与管理模式上的革新。交易是证券行业二级市场的生命线,集中交易理应由经纪业务部门为主导进行系统建设,由信息技术部门实现,继而推动整个公司的人事搭配、清算方式、经营模式的变革。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公司的决策层强有力支持和保障下进行的,一旦将集中交易看做仅仅是技术部门的事,将寸步难行。

  谈到集中交易种种技术难点,马光悌认为还主要在于处理业务指令的交易软件。

  “如果说以营业部为基本单元的经营模式运行了十几年,那么技术人员的注意力就在这种小规模的柜台交易系统上聚焦了十几年。尽管其间操作系统从Foxbase/Foxpro发展到SQL server,但它毕竟是一套处理量不大(一般在20万客户以下),处理速度不高(各营业部都有自己独立席位通道)的旧式生产系统。而集中于总部后的交易软件,客户处理能力需达百万乃至数百万,处理速度要求达到300-400笔/秒,还应具强大的回报、查询功能。” 马光悌告诉记者说。

  除核心业务外,一系列诸如银证通、开放式基金代销、代办股份转让、商品期货交易以及今后有望推出的指数期货等其他业务将直接接入总部,其接口对现行业务的实现和新开业务的预留,同样是重要的问题。

  而有着实现集中交易丰富经验的外国开发商不仅要价昂贵,而且对国内市场及业务并不熟悉,所以一直不被国内所认可。按道理,如果利用IBM的硬件和Oracle 的软件应该会做的很好,但在国内一直没有出现一家被公认的权威性开发商,设计并推行一套全国通行的标准集中交易软件(运行标准的通讯协议)更是无从谈起。

  另外有专家指出,由于中国独特的证券发展史,在交易所端给集中交易实现留下了困难,突出表现在证券公司集中交易的陆续实现与交易所席位和通讯费用问题。如果实现集中交易,考虑备份和业务预留,理论上仅需留下2-3个席位。那么停用的几十乃至上百的席位如何解决、闲置的双向卫星小站能否不再收费,今后的通道费用是否按量计算等等,无疑是集中交易券商的又一困难。

  技术监控投入是种奢侈?

  谈到券商技术监管系统的投入,一般的观点是较高的投入能够换来稳定的系统,但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证券业连续低迷3年多,再指望行业有大规模的投入,几乎是不可能的,连一些底子比较厚的大中型券商都感到困难,更不要说其他一些负担沉重的中小型券商,在股票一路下跌时候,证券公司又大多“靠天吃饭”,IT投入总体不乐观。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券商还面对两个交易通道的无奈。证券公司是在国内两个交易所进行交易,面临两个各自独立的交易通道,除席位费外,它们必须向电信和证券通讯公司付出高额的通讯费用,这一块占成本的比重很大,因此,券商难以下定在集中交易投入的决心。有人提议,如果两个交易所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建立一个统一的通讯平台,或者将其一个作为主干,另一个作为备份,这样券商在通讯上的投入将降至现在的一半。

  需要关注的是,对IT项目的投入是实实在在的,而IT维护以及防范技术本身的风险则往往被认为是“奢侈”的事情——IT项目投入是解决“吃饱”的问题,而IT维护则属于解决“吃好”的问题。也就是说,系统正常运转能够解决基本问题了,如果再需要加网管,加备份,或者把两台服务器合并起来则需要更大的费用投入。

  可见,券商技术系统投入是一笔钱,为防范技术本身风险的投入是另一笔钱,而这第二笔开支往往是在有钱之后才能考虑的问题。记者注意到,多数券商都在谈论对集中交易系统的投入,但很少有人谈对灾难备份的投入,即当一套系统启动,为防范灾难等不可抗力情况发生,另设一套系统同时运转并作为备份。

  “摩根士丹利如果没有灾难备份,“9.11”后他可能就不存在了。”这是券商IT界经常提及的一句话。

  在去年中国证监会组织的一次券商信息化行业交流会上,提出了一个“冬日练兵”的说法,即在市场低迷、交易清淡时候可以做些基础技术改造工作,加强信息化建设;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往往当行情很好,开户数量增多,交易活跃,券商在技术系统上反而不敢轻易有所动作,生怕影响交易,错失行情机会。不难看出,这两者之间又会形成一个悖论:在行情低迷时候券商收入大大降低,没有资金进行技术系统的升级改造;而没有好的交易量,哪里又能来资金加大投入呢?

  对此,一位大型券商的IT部门负责人说道:“这取决于证券公司领军人物的心理判断和长期战略设想。” 据了解,中信证券在IT领域的投资还是相对较多的。公开信息披露,公司的强化信息系统建设项目计划投入金额是3亿元,截至今年上半年已经投入了7000多万元,在集中交易系统上的投资就达到4800万元。

  中信证券方面表示,在今后的几年内,为实现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将逐步开发出基于高速的卫星线路和地面线路互为备份的联网系统上的集中式交易系统,使公司客户可以得到实时、高效和个性化服务,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实现风险指标的实时监控。

  事实上,对于某个具体项目的投入还有一个寻求最佳方案的问题。在集中交易系统中,就要考虑是一步到位,还是区域集中?“一步到位”即所谓“大集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即交易集中和管理集中。交易集中要求证券公司的交易中心从目前的营业部转向交易中心,所有的交易活动的核心都在交易中心完成,营业部只是作为交易服务的前端和窗口。一般说来,小规模证券公司往往采取这种“大集中”方式,主要是因为营业部数量少,相对面临的困难较少。

  区域集中是先在一定数量营业部实现集中交易,运行稳定(约1-2年)后再“二次集成”,真正实现大集中的运营管理。出于稳定考虑,这种方式一般为拥有上百家营业部的大公司所采用。

  中信证券总工程师马光悌以一个60家营业部的公司为例算过一笔经济账。方案A:“一步到位”的大集中交易约需要7580万元;方案B:若将60家营业部分4个区域(每个区域15家)分步集中,单个区域集中约465万元,4×465共1860万元。若两年后区域集中成熟,“二次集成”到大集中,必须重做一次方案A 。

  因此,马光悌认为,在技术实力保证的前提下,较为经济的方案是一步到位。

  【版权声明】本文为(媒体名称)授权刊登之作品,其他网站不得转载本文全部或部分内容,除非经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授权许可。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