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业
“科学城”、“鹏博士”、“招商局”,是地名?人名?机关名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如果有人告诉你,它们实际上都是股票简称,你会不会感到奇怪?
实际上,它们原本也不叫这个名字,“科学城”原名是“乌江电力”,2002年9月,广
州开发区的凯得控股通过资产置换等一系列资本运作成功入主乌江电力,并将后者更名为“科学城”。与之类似,“鹏博士”原名是“工益股份”,2002年7月,工益股份与深圳多媒体公司进行了资产置换,后者将“鹏博士教育软件”和“鹏博士校园网系统”作为无形资产置入了上市公司。“鹏博士”作为深圳多媒体公司拥有的品牌同时成为了新公司的简称。“招商局”公司原名为深招港,因其大股东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2000年7月变更为现名。
以上这些公司的新名称虽然多少有些令人费解,但总算是有根有据,而有些上市公司所变更的名称就多少有些莫名其妙了。
据统计,截至2001年12月,在1131只股票中,名称与“高科技”沾边的有78只,占6.9%。这其中还不包括那些带有“信息”、“软件”、“电子”、“电脑”、“计算机”、“科控”、“科创”、“生物”等字样的股票,以及其它带有“科”、“技”、“技术”等字样的股票。而在1996年4月,深沪两市中仅有深科技、同济科技和张江高科3只股票被冠以“科技”、“高新”的美名。
导致各公司对“科技”趋之若鹜的主因是始自1999年的高科技热潮和网络热潮。仅1999年4月30日至2001年4月30日,沪深两市就有33家公司改称为“××科技”。有一些公司还嫌不够彻底,干脆改称为“××软件”、“××高科”、“××高新”。但是绝大部分改名公司的主营业务并没有丝毫改变,也没有进行任何的资产重组和股权变更,是不折不扣的名实不符。最典型的就是“中科创业”了,其原名为康达尔,公司前身是宝安县养鸡公司,主营业务为养殖肉鸡、鸡苗、禽蛋、生产制造肉制品等。1999年12月在公司主营业务并无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公司名称变更为“中科创业”,2001年10月又改回为“康达尔”公司名称至此已完成了一个轮回。
中科创业的改名一方面反映了在一轮牛市结束后,科技概念在市场上所受到的冷落;另一方面也是中科创业“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的需要。中科创业股票操作案已成为中国股票市场上的典型案例,受此案影响,中科创业的市场形象和企业形象都受到很大损害,因此,改变名称就成为了减少负面影响的最简便的方法。与之类似的是蓝田股份,公司曾因涉嫌利润造假遭证监会调查。2001年12月,蓝田股份变更为“湖北江湖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变更为“生态农业”。
事实上,希望借改名使人们忘掉过去的做法并不是国内上市公司的专利,对受丑闻困扰的安然公司来说,改名也是个好方法,安然公司发言人就曾表示:“如果我们要从破产中重新组建起来,我们需要一个新名字,并且要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在这里,“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古谚显然不具有什么说服力。
但是,不论出于何种目的,上市公司的随意更名已给投资者带来许多麻烦。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9年以来已有近200家上市公司改名换姓,约占目前上市公司总数的1/6,有的公司甚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连续两次更名。如广华化纤在1999年1月更名为欧亚农业,同年10月又摇身一变成为了英豪科教;百隆集团从2000年7月变为百隆科技后,次年3月又改为数码测绘,此类公司多达10多家。
由于这些公司在公开披露公告中大都不提及曾用名,投资者见到新名称后,常常被搞得一头雾水,例如前面提到的“鹏博士”、“科学城”之类,即使是老股民一时之间也难搞清其中的原委。
目前对上市公司更名尚无明确限制,只要经过公司董事会等法定程序,到工商局变更登记即可。上市公司或是因为实施重组或资产置换主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的名称不再适用;或是为发挥品牌效应,直接以品牌命名。这些本无可厚非,只要上市公司在更名后的一段时间内,在发布的公告中注上曾用名加以提示,就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很多便利。
而对于那些借改名赶时髦的公司,管理部门也应设法加以约束,我国《公司法》中对公司名称中使用“中国”字样的就有明确的规定,这对于维护市场秩序,在一定程度上防范欺诈行为都有积极作用。有鉴于此,有关部门应考虑对“科技”、“高科”之类字样的使用也加以规范,以杜绝“科技公司”泛滥成灾,公司更名随心所欲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