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有十年股龄的投资者告诉记者,以前他能背出所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名称及股票代码,现在1000多家公司不要
说背了,原来背得出的那些股票能认全就很不错了。有这种感叹的远非只有他一人,因为股票更名的公司太多,改名的频率也
太快了。
老股民们耳熟能详的"老八股","申华实业"三年间先后更名为"华晨集团"、"申华控股","延中实业"更名
为"方正科技","华源制药"代替了原来的"浙江凤凰",8只股票中除"飞乐
股份"和"飞乐音响"仍保留原称外,其它
都已悉数更名。
"老八股"名称的变迁只是股市更名潮的冰山一角。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沪深两市更名者累计达195
家,占到了上市公司总数的16.3%,而今年以来,也已先后有32家上市公司更名,仅8月份就有4家。
应当说,一部分上市公司因为实质性的大重组,主营业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取个新名,也无可厚非。如上个月旅
游业上市公司中国泛旅改名为高科技类的中国卫星;又如刚刚改名不久的鹏博士,其前身是工益股份,重组方为深圳市多媒体
技术有限公司,重组后公司从冶金、机械制造业切入教育信息产业。
还有一些上市公司为了重新树立公司在市场上的形象,以示与过去的不光彩历史相决裂,改头换面也在情理之中。如
中科创业在"重创"之后,变回了"康达尔"。
但也有一些公司的更名有随潮流赶时髦之嫌:"科技"遍地开花,"生物"满目皆是。网络股热的时候,一窝蜂都改
网络,网络泡沫破灭了,又改科技、生物。据统计,公司更名后共有46家公司笼罩了"科技"的光环,今年亦有三家公司加
入"科技"阵营。与"科技"齐辉煌的是"生物"。"健特生物"、"四环生物"皆由改名而来。
而令人费解的是,有的公司主营业务没有实际变更也热衷于更名。如ST圣方科被特别处理前为圣方科技,系200
0年3月牡石化改名而来,改名前公司基本面不错,年收益从未低于每股0.10元,一系列的资产重组后,公司更名并宣布
进军高科技信息产业,但公司2002年的半年报显示,公司的主营业务百分之百仍为石化,高科技产品没有给圣方科技带来
太大的收益,反倒是给他戴上了"ST"帽子。
引人关注的是,股票更名往往能带来股价的飞跃,大多数的股票在更名前都有20%以上的涨幅,有的甚至高达2至
3倍。中科创业的前身为康达尔,在经历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以及股票更名之后,股价从10元暴涨
至84元。闹剧草草收场后,股票名又改回了康达尔,股价也已跌至7元左右,这一切都令人记忆犹新。
业界人士指出,上市公司和股票名称本身是企业无形资产的一部分,市场认可的企业形象和品牌更是需要时间的积淀
和检验,一些上市公司频频更名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往往令人怀疑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试想一下,无论国内的"海尔",还是国外的"杜邦公司",虽然他们的产品之丰富早已远远超过当初创立时的范畴
,但你说,他们会舍得放弃"海尔"和"杜邦"的名称吗?(徐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