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气预报 新闻 搜索 短信 聊天 企业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知名财经类杂志“封面秀” > 正文

《数字财富》:上市大戏挑导演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7月19日 10:50 《数字财富》杂志

  演出就要开始了!

  香港创业板的舞台之上新星云集,舞台之下是"金子般"的目光,目光之中流露着"发现"与"挑剔"……

  对于曾经"台下十年功"的欲求上市的企业们,也许并不奢望甫一登场就赢得满堂彩,
但肯定不愿意因自己的亮相而听到嘘声一片。为了今后作为公众公司的"演艺"生涯,这些准备在资本市场捞世界的"年轻人"首先要做的便是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好"导演"。因为好导演通常不会让戏演砸,即使做不出经典剧目也至少能使之中规中矩。

  那么,谁可充当上市大戏的导演?

  对香港创业板而言,53家拥有"保荐人"牌照的投资银行们便是一群职业导演。面对中国大陆新秀频出的大好形势,这些导演们多在马不停蹄地四处奔走,以求挖掘到好苗子。而在导演们忙于选秀的同时,"秀"们也该去挑一挑这些导演,因为导演水平高低将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前程。道理很浅显,但究竟该怎样挑选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还是先来观摩一下在香港创业板曾经上演过的老剧本吧。

  演出已经开始了--

  @本刊记者陈慧明 陈标杰 李英元

  上市多幕剧

  剧一:交了费用,所剩无几

  0.38港元配售1亿股,所融来的3800万港元减去1000多万港元的上市费用,其资金所剩无几。

  已经拿到中国证监会赴香港创业板上市确认函的山河控股董事局主席何小锋并没有丝毫的兴奋,反而是坐在办公室内默默地盯着电脑屏幕。电脑屏幕上是香港创业板的交易行情,时间是2001年的1月份。这是一个灰色的时间,网络泡沫破灭的余波仍在市场上恣意扩散,一只只股票依然义无返顾地向着更低的价位跌落。"基本上所有新股发行的价格都在0.3~0.4港元之间",何小锋事后回忆道。

  而其保荐人所提出的股票配售方案更是加重了他的黯然情绪。

  按照该方案,山河控股将以每股0.38港元的价格向市场配售1亿股的公司股票。简单一算就可以知道该方案根本不可行,用从市场上募集而来的3800万港元减去1000多万港元的上市费用,其资金将所剩无几!

  山河控股的保荐人是英高国际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曾经为华润集团、中国航天科技等大型企业完成募资的英高并不算一个大型投资银行,尽管在香港创业板成立后有过不少斩获,但对于保荐大陆企业赴香港创业板上市,却仅有山河控股一家可充业绩。显然,面对上市融资的难题,何小锋无法指望英高在市场环境的弱势之中为山河控股提供足够助力。于是,已经拿到确认函的山河控股只能无奈地拖延上市时间,这一拖就是5个月。

  保荐人不能帮自己卖出好价钱,何小锋又开始暗自埋怨企业上市的高费用。对于融资规模较小的企业,上市费用的确是一笔很大的开支。金恒生电脑有限公司总裁张曙光肯定能够很好地理解何小锋当时的尴尬。2000年,张所领导的企业也曾考虑赴NASDAQ或者香港创业板上市,在作了一些准备工作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最终放弃。但仅仅如此,其就在律师、审计等专业费用上付出了超过100万人民币的代价。显然,与张曙光相比,何小锋已算幸运。

  根据香港联交所规定,创业板的上市费用由初始上市费、上市年费以及发行费组成,而三项加起来的总和最高不超过41万港元。企业香港上市的庞大费用其实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承销费、专业费(包括律师、审计师及财务报告、房地产评估)及公关顾问费。其中,承销费铁定按照双方敲定的比例在承销完成之后随即支付,推销企业形象以便于销售自己股票的公关费用也并不是一笔小开支。

  当然,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并不十分在意上市费用的多少。首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汪旭认为:"能不能上和费用多少之间相比,费用显然不会是优先考虑的问题,更何况香港投资银行的收费标准都在承销金额的4%~4.5%之间。"汪旭这么说的原因有两个:其一首信发行7.7亿股,募资3.56亿港元,一两千万港元的服务费确实可以忽略;其二,首信超额配售部分的承销费达到了投资银行业内收费的较高标准--承销金额的5.5%。

  汪旭的说法之中还有另一层含义,即:由于行有行规,承销费其实没有多少挤压空间,选择保荐人应主要看他能不能帮你卖出个好价钱。

  剧二:2分钱之争

  "他们希望0.46港元发行,因为要给投资者留下赢利空间,但我们却希望0.48港元发行,以便为企业募集更多资金。"

  尽管保荐人收费的基础在于其承销的金额,但每一个保荐人都不希望承销价太高,以便能将一定的利润空间留给投资者。

  首信和其保荐人在股票定价上就曾经存在分歧。"当时他们要的是0.46港元,但我们却坚持0.48港元。"汪旭说道,"2分钱对我们来讲很重要,因为他意味着2100万港元。"确实,对于仍处于成长期的首信而言,要保证公司的持续稳健发展,资金充足至关重要,更何况2100万港元对于注册资金同样为2100万的首信而言,无异于再造一个首信。

  首信的上市保荐人京华山一企业融资有限公司指责首信是杀鸡取卵,且强调不能股票上市后就不管投资者。但汪旭却认为:"我并不是不管投资者,而是认为关心投资者最重要的是将企业业绩做上去。"这里的言外之意就是搞好投资者关系并不一定要在股票的发行价格上让利。"其实企业的投资者关系和保荐人的投资者关系并不完全一样。"一位投资银行业人士表示,"企业的投资者关系是维持企业较好的增长率,从而使投资者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获取利益;而保荐人的投资者关系,则是其在将上市企业的股票卖给投资者时,能够给他们留出获利空间来。"

  最终确定的销售价格是0.48港元,汪旭的坚持似乎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因为首信的股价高的时候接近0.6港元,而低的时候也没有低过0.3港元。

  剧三:我差点儿卖掉公司

  "当初要是由汇富融资来承销我们的股票,那么我们公司现在可能就没有了。"蓝帆科技总裁朱召法回忆起当时的上市情景,至今心有余悸。

  汪旭对京华山一的整体工作还是满意的:"他们选的投资人非常合适。"这个结论,是在首信股票一上市就掉了一分钱的情况下做出的。据汪旭描述,股价的瞬间下跌,是因为一家欧洲基金一开盘就抛售股票造成的。

  京华山一是台湾京华证券收购日本山一证券香港机构成立的,与这一背景有关,其主要的承销渠道为香港、大陆、日本、新加坡以及欧洲基金。从首信上市之后的抛售情况来看,欧洲基金跑得最快,而大陆、香港等地的机构则相对稳定。"选择投资人的水平是衡量保荐人实力的重要标准。"汪旭说道。

  相比于首信的波澜不惊,蓝帆科技的上市之旅则是历经险境。"我差点卖掉了公司。"现在朱召法还有些许后怕。蓝帆科技谋求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其最先确定的保荐人为汇富融资有限公司,而汇富融资与蓝帆的股东之一的海域科技有着颇深的渊源。"要是由他们来承销我们的股票,我们公司就完了。"道起个中原由,朱召法认为:"我们的股权分散,如果由海域科技找来的投资者持股的话,我们将对公司彻底失去控制权。"朱召法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停掉汇富融资,并更换有着大陆背景的保荐人申银万国(香港)有限公司。

  "申银万国为我们选择的投资者很好,一直持有着公司的股票。"朱召法说道。"选择保荐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其背景确认其股票销售渠道。"专门为成长企业提供融资顾问服务的北京创业板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学宗说道。不同保荐人因其股东背景的不同,通常会在配售渠道和客户特征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比如台资的投行就较少有香港客户跟他做,他的投资者客户多数是在台湾本土。"新加坡发展亚洲融资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陈继文说道,"除客户分布的明显的地域性之外,不同投行的客户特征也很不一样,大投行往往只跟财力雄厚的机构投资者打交道,而一些小投行则经常会行走于证券营业场所的大户室,把股票推销给那些炒股票的大户们。"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欧美保荐人在承销大陆企业赴香港创业板上市方面几无所获的原因了,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主要定位于承销大型企业,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原因:他们的投资者客户往往对大陆中小企业缺乏了解,致使其股票配售难度增大。

  剧四:要"饺子"还是"包子"

  "我们的工作是剁馅和揉面,但投资者要的是饺子还是包子我们却不知道,保荐人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汪旭说道。

  "我现在很少去香港,原因是我到香港一下飞机,就感觉自己像变了一个人,开始莫名地紧张起来,走路都有些快了。"如同美国士兵海湾战争后患上的综合症,汪旭自称自己患上了上市综合症。

  这个综合症是因为自己剁好了馅,揉好了面但不知道投资者要的是"饺子"还是"包子"造成的。首信最初寻找的保荐人其实不是京华山一,而是大名鼎鼎的法国巴黎百富勤。"他们做过很多H股的香港发行工作。"当时对香港上市还满怀着神秘感觉的汪旭自然而然找到了百富勤,并签了1年的合约。但由于首信陆续赶上了国有股减持、国内企业香港上市政策变动等一系列事件,其结果是过了一年首信上市工作并没有完成。

  但在这个过程中,曾经对香港上市颇觉神秘的首信,逐渐发现这个过程尽管复杂,但并没有想象中艰难,这使得以经验原因选择百富勤的首信开始对是不是换保荐人产生了游移,因为其认为百富勤也没有搞清楚投资者到底要的是饺子还是包子。

  对百富勤的失望,使得京华山一一出现在首信面前,首信就选择了他,那时恰恰是1年合约届满之时。"其实所有香港的保荐人对于投资者的需求掌握得都不是很清楚,特别是承销成长性IT企业的经验不足。"京华山一的到来并没有给汪旭带来惊喜。

  新加坡的投资人就曾让汪旭陷入了犹疑,"你的价钱太高了,看在上帝的份上便宜一点吧。"对这个问题,汪旭不知该如何作答,他捉摸不透这些投资人的真实想法--是谈判技巧还是真的认为价格过高?最后的结果是这些投资人没有一个购买首信的股票。既然对投资者的需求不能很好掌握,那么就只能在路演的时候尽量对投资者做好表演,于是汪旭大量的时间花在了临时搭建起来的演播室里。"招股说明书写得都是很平淡的,投资人很少看,他们要看的是路演时你的表现,特别是表情,从而决定投还是不投。"伟达公关为汪旭设置了一系列的路演场景、各地记者的风格、投资者可能提及的问题等等。"尖刻且不友好的,外表温和但绵里藏针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汪旭感觉自己在那样的训练中受益非浅。

  导演风云录

  具备香港创业板保荐人资格的机构多达53家,而其中有过大陆企业保荐经验的将近20家。显然,"导演"并不稀缺,"演员"们可以有足够多的候选人去仔细甄选。但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企业,由于缺乏对保荐人群体的条理性信息,为数众多的保荐人也可能会成为他们眼中的一团乱麻。

  这团"乱麻"并不乱,简单梳理一下就会发现,在繁杂纷纭的背后,香港创业板的保荐人群体有着较为清晰的历史脉络和市场格局--

  "港台系"和"大陆系"左右着香港创业板大陆企业上市融资的主线,而外围一族则形成了参差散落的边缘栖居态势。其中,港台背景的投行是从事创业板保荐业务的先行者,也是目前占据主流地位的"导演"群;"大陆系"是指大陆背景的保荐人,属于正在崛起的新生代"导演",凭借与大陆企业的深厚渊源,在不久后必将与"港台系"比肩而立;大中华外围的创业板保荐人则明显带有异域情怀,对于大陆企业尚未表现出足够的关注,但随着大陆企业越来越多地被国外投资者所了解,他们也会逐渐开始发力。

  港台交替领衔

  金融危机在击跨百富勤的同时,也造就了京华山一的崛起。

  京华山一是目前"港台系"的领头羊。1997年,威京集团斥资8000万美元收购日本券商山一证券香港机构,从而令其旗下的京华证券挺进香港资本市场,当时恰值金融危机之际。

  "我们肯定是第一。"当记者问及谁是大陆成长企业赴香港上市保荐人之翘楚时,京华山一投资银行部主管李灯场肯定地回答。

  统计数据表现,包括首信、成都托普在内的10家企业先后在1999年至2002年在京华山一的保荐下登上了香港创业板,而10家企业的募资总额也超过了14亿港元。王学宗认为:"京华山一在大陆企业赴香港创业板上市上,是做得最活跃的一个。"对于京华山一而言,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其实是:1997年6月才通过收购日本山一证券香港机构而成立的企业,在短短5年的时间就取得这样的成绩。

  其实在京华山一之前,最为大陆企业耳熟能详的是香港的百富勤。梁伯韬1988年9月与杜辉廉共同创建的百富勤自1990年大陆国企开始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以来,一直谱写着成长的辉煌,其先后为粤海投资发股收购,安排招商局海虹、中国海外发展、上海石化等企业香港上市等,而1996年5月上海实业控股香港上市的成功操作则为百富勤的掌门人梁伯韬赢得了"红筹之父"的美誉。这一度使得中国企业一想到到香港上市,首先想到的就是百富勤,但金融危机击跨了他。1997年,百富勤陷入财政困难,11月裁员200人,而12月的中期报告宣称亏损2.3亿港元。1998年1月,百富勤宣布清盘,此时正是香港金融危机达到顶峰之时。业内人士普遍的看法是百富勤扩张太快,导致其战线太长,当遭遇到金融危机时,其自然收缩不及,从而导致最终破产。1998年2月,法国巴黎银行收购百富勤,更名为法国巴黎百富勤,梁伯韬留任行政总裁。

  金融危机在击跨百富勤的同时,则造就了京华山一的崛起。日本山一证券香港机构已有26年的历史,并且一度是内地B股承销排名第二的外资券商。金融危机席卷香港之时,日本山一证券和摩根一样,裁减自己在香港的机构。台湾颇富传奇色彩、被称为"威京小子"的威京集团总裁沈庆京抓住了机会,以8000万美元的代价收购了山一证券香港公司。这使得1987年刚刚成立的威京集团旗下的京华证券顺利接收了山一香港公司的业务,从而开始在成长企业和大陆业务两方面表露出锐气,而百富勤竞争能力的下降,也无疑增长了其在大陆企业中的竞争能力。

  近几年来,京华山一的策略就是大肆扩展在内地的地盘,其主要的手段就是低价策略。"他们有时候甚至赔钱都做。"王学宗说道。但与巴黎百富勤同样的问题展现在了京华山一面前,那就是如此快速的扩张,当遇到危机时,其是否会重蹈百富勤的覆辙。另一方面,投资银行的资源相对有限,如果企业多了,其是否还能保证每个项目都能成功。

  大陆一脉蓄势

  方风雷一路"下"滑的职业轨迹或许预示了大陆投行将在创业板保荐业务方面高歌猛进。

  方风雷2002年3月出任工商东亚总裁似乎早在同行意料之中,但方风雷的职业轨迹(1994年组建中金,2000年担任中银国际总裁,再到2002年担任工商东亚总裁)却着实令人迷惑,所服务的公司越来越小,逐级下降。

  中金、中银和工商东亚,这是国内三大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在香港成立的投资银行机构,统称大陆背景的三大投行。尽管三大银行的实力旗鼓相当,但他们旗下的三家投资银行,却由于成立时间、合作伙伴之相异,而造成了自风格的巨大差距。

  中金无疑是这三家投行的旗舰,中移动、联通以及中石化等一系列巨无霸的海外上市都刻下了中金的印记。但值得注意的是,中金本身并不是香港创业板的保荐人,目前风光无限的巨鳄中金显然无暇光顾创业板这个小池子。中银国际和工商东亚则既是主板保荐人,同时也是创业板的保荐人,所不同的是,中银国际频频有大手笔出现,而工商东亚则似乎更为偏向于成长企业之保荐。如果把中金看成是一艘航空母舰的话,那么中银国际则是战列舰,而工商东亚则是灵活机动的快艇。

  方风雷从航空母舰上走下,转而驾御战列舰,最终成了快艇部队的总指挥,如果从纯军事角度考虑,其职业生涯毋庸置疑地在走下坡路。但国内一位投资银行界的元老却持相反的观点:"方风雷是国内投资银行界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人,他的诸多选择往往具有很强的前瞻性。"而北京创业板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学宗则根据其观察断定:"方风雷到了工商东亚后,工商东亚在市场上的活动开始猛了起来。"

  这个"猛"了起来,据说是在香港创业板开始猛了起来。尽管尚未立竿见影,但梳理工商东亚保荐内地企业赴香港创业板上市的记录,尚可圈点,其保荐的3家大陆企业上市筹资总额在所有保荐人中名列第四。中银国际则承销了包括同仁堂科技与上海复旦微电子两家企业,不过从发行方式来看,中银国际采取的都是H股的形式。尤应一提的是,时任中银国际的总裁正是方风雷。

  该位投资银行界人士透漏:"以方风雷对资本市场和国家政策的敏感性来看,选择工商东亚一方面意味着其看到国内成长企业赴香港上市将成为一股趋势;另一方面则可能预示着国家将在内地民营企业赴香港上市领域的政策将有所调整。"总而言之,就是其看好工商东亚未来在内地成长企业赴香港上市过程中的桥梁作用。

  由此可见,方风雷,这位国内投资银行界声名显赫的人士的职业轨迹,其实描绘出了内地背景投资银行变迁的图谱,随后即将出现的则是大量民营企业香港创业板的上市浪潮,而工商东亚则力图树立自己在成长企业香港上市领域的龙头地位,从而挑战前一段时间风头正劲的京华山一。

  除了三大行背景的保荐人之外,一些在大陆资本市场浸染多年的"老江湖"们也肯定会成为创业板保荐业务的活跃分子,国泰君安、申银万国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些券商由于在大陆的人脉关系和面向大陆投资人的强大承销能力也一定会在创业板保荐业务方面取得良好业绩。"一位分析人士指出。

  外围券商抢滩

  除了内地和港台的主流保荐人,大中华区之外的其他券商并没有忽略内地企业赴香港上市这一庞大的市场,他们正在调整策略,准备突破。

  在香港创业板保荐人中,2001年总体保荐金额前三位的分别为京华山一、法国巴黎百富勤和新加坡发展亚洲融资有限公司(DBS)。前两者已经多为大陆企业所熟悉,DBS则相对陌生。但DBS其实具备很强的背景,是亚洲唯一一家具有AA级信誉的新加坡发展银行全资控股的投资银行,成立于1986年,主要业务为保荐企业到香港联交所上市。在香港创业板,DBS绝对不算边缘,其控股的唯高达证券具备很强的销售能力,而对大陆企业的服务也开始较早,其中2000年6家B股上市企业中,它就担任了其中4家的牵头经理;2000年至2001年H股新上市的所有活动,DBS都有或深或浅的参与。

  不知是因为DBS总是做大手笔,抑或其他原因,其牵头承销大陆企业赴香港创业板上市的案例并不是很多,只有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和中远威生物制药有限公司。DBS上海代表处的首席代表陈继文却认为:"由于现在在做香港创业板保荐的有很多小券商,这些小券商手段灵活,给出诸多承诺,从而导致很多国内企业将单子交给了那些小券商做。"

  DBS显然希望在大陆有所拓展,陈继文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来到上海的。"他们要在大陆拓展业务,我就来了这里。"陈继文说道,在此之前,他工作于韩国第五大券商东洋证券。

  上面文中简述了保荐人的地域脉络与格局,而且主要提及的均为目前较为活跃、规模较大的券商。如果没有创业板,很多小券商做保荐人业务几乎无法获得生存能力。但幸运的是,香港创业板在飞快发展,这就使得创业板保荐人队伍与其所面对的高成长企业相似,也一直处于迅速的变化与成长过程中。因此,对一些目前的小型投行也不能忽略,而它们也的确对大陆企业投入了巨大的热情。

  香港边沿券商的计划

  相比于大投行们的全球性资源背景,东英等小型保荐人则以大陆企业作为了自己发展的重点。

  东英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是一家由管理层投资成立的小型投资银行,而这种情况在香港并不罕见,只要有2个合格的专业人士,最低注册资本不低于150万港元,做过2家的主板保荐或者3家主板副保荐,就可以申请一个创业板保荐牌照。"由于我们的股东中既没有金融服务集团,也没有跨国企业,所以我们的策略很灵活,更能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工具。"东英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陈立基说道。

  这种背景使得东英一开始就将自己的业务重点放在了大陆,"我们的投行业务以大陆成长型民企为主。"陈立基说道。诚如陈立基所言,北大青鸟环宇、华普智通以及吉林辉南长龙生化医药等几家公司的成功上市,使东英在大陆成长企业中的影响力正在扩大。

  台资券商转战大陆

  "台湾券商去香港做不太可能,一方面因为语言沟通不便;而另一方面则是香港已被占得满满的了,所以他们只能往大陆发展。"一位投行界人士评论道。

  似乎是顺应了这一判断,台湾第三大券商宝来证券的董事长白文正经常穿梭于北京和台湾之间。"他在协调与内地证监会的关系。"宝来证券集团上海代表处资本市场副总经理张秉熙说道。这是为了完成宝来证券大陆战略的重要一步,在宝来证券大陆战略中,其设想为两条腿走路,即充分挖掘台资大陆企业及纯大陆企业赴香港资本市场IPO或者买壳上市的潜力。

  但宝来证券的目标显然还停留在构建阶段,其承销的香港创业板内地企业中,仅仅在吉林辉南长龙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东英亚洲一起担任联席保荐人。宝来旗下公司汉宇融资似乎更多的担当起这项战略的执行,其先后在主板承销了大成生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家在中国制造玉米提炼产品的公司,并担任了创业板公司亿胜生物科技的副主承销商。"台湾券商一般规模都小。"DBS陈继文并没有太在意这个资本额2.6亿美元的宝来证券,他本人更看好金华证券。"19-97年做B股套牢,成了大股东,香港创业板一出来就全心全意地做创业板。"陈继文开玩笑的说道。但这确实是金华证券的优势所在,早在创业板推出1年前就和大陆诸多企业保持了密切关系,更何况金华证券还具备很强的承销能力,"即使是很难配的股票,他们也能想方设法地销售掉。"

  不管是金华还是宝来,转战大陆已是必然,但他们是否会将本已在台湾展开的竞争转移到大陆来呢?

  附文

  企业选择保荐人应当注意的几个要素

  1、保荐人业绩:也就是其新上市保荐及承销经验。这点香港创业板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保证,其要求创业板保荐人至少参与过2家以上的主板保荐或者3家主板副保荐才能具备创业板保荐资格。但不可忽略的是,主板联席保荐资格可以通过互相帮忙的方式获得,也就是说我们在核查保荐人业绩时,最好还是看看其作为牵头保荐人做了那些业绩。

  2、工作关系:就是保荐人与监管机构及其他专业人士是否有良好的工作关系,这是保证被保荐公司顺利上市的基础。一个好的投行银行,其本身就是一个关系协调平台,能够伸缩自如的处理各项事宜。

  3、承销网络:承销股票给目标投资者的能力。通过证监会的审核之后,能不能将股票卖给投资者就是企业能否成功上市的关键,一家有实力的投资银行往往具备强大的机构投资者网络作为自己承销的基础。

  4、人力资源:投资银行的基础是人,也就是投资银行家的能力决定了投资银行的能力。行业的研究能力、对资本市场的判断能力以及销售队伍的销售能力构成了投资银行的综合能力。

  5、高级管理层和研究专家。这是人力资源的突出表现,类似于足球队的明星球员,他们往往能够左右战局。梁伯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10年内让百富勤快速腾飞,而又在2年内让百富勤灰飞烟灭,现在执掌的所罗门美邦则正在崛起。

  真正来临的创业板上市浪潮

  "创业板今年已经上市的企业有50多家,现在还在申请的仍有60多家,估计到年底至少能上50家,那么今年应该超过100家。"香港联合交易所中国发展及上市推广高级总监彭如川说道。

  接受本刊采访时,彭如川正值参加国内民营企业赴海外上市研讨会之际。参加这样的推广活动对于彭如川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而是每周一次。"今年香港创业板的前景应该不错。"彭如川说话的时候脸上荡满了笑容。确实,以顺应网络时代需求而诞生的香港创业板并没有在网络时代发挥理想中的作用,但意外的收获却是:为国内成长性民营企业的上市提供了机遇。

  超越NASDAQ"内地企业有5家在纳斯达克上市,但只有一家股价比原始价上涨了12%,其余的都跌70%以上。而香港创业板内企股指数则从2001年1月1日起,总体增长高达112%。"

  如果谁要和彭如川说:香港创业板的行情近几年并不好,那么一定会招来他的愤怒。确实,长期停留在人们脑海中的一个理念现在正在过时,那就是伴随着网络泡沫崛起的香港创业板,也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而淡去了。恰恰相反,香港创业板因网络泡沫而起,但却承担了内地成长企业募集资金的最佳选择渠道之一。"内地企业有5家在纳斯达克上市,只有一家股价比原始价涨了12%,其余的都跌70%以上。而香港创业板内企股指数从2001年1月1日起,总体增长了112%。"彭如川挥舞着胳膊,有些激动的说道。

  如果将内企股和非内企股分别择出来加以分析的话,与NASDAQ相比,我们将得到一个惊人的信息。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非内企股指数以及创业板指数和NASDAQ指数的走势基本相同,但内企股指数则完全背离NASDAQ指数和香港创业板非内企股指数。这一方面反映了内企股指数的良好表现;而另一方面也说明内企股指数在香港创业板指数中所占的权重仍然较轻。

  但另一组数据显示,内企股近期的上市频率有所减缓,2001年年终至2002年年末,内资企业赴香港上市的企业数量仅仅5家,远远低于2000年年中至2001年年终的20家。目前已离开百富勤而就职于所罗门美邦的梁伯韬指出:"其实有不少于50家国内民营企业正在香港创业板外排队等候上市,下半年才是内资股赴香港上市的真正高潮。"这点恰恰吻合了彭如川前面的说法,如果说内资企业有超过50家在香港创业板排队等候的话,那么下半年等待香港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将主要是内地成长企业。由此可见,内企股指数的良好表现,为内地企业奔赴香港创业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民企时代QDII的推出,为内地投资者投资香港股票提供了可能,由此开启的一定是创业板的民企时代。

  不久前,有消息表示,QDII正在研究过程中,与此同时进行的是香港创业板指数保持强劲上涨。至今为止,我们还能清晰地记得,在去年年中曾经涌动的一次红筹风暴,当时诸多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在短短几个月内股价频频翻番,那次行情的形成是由于B股对内地投资者开放,导致B股快速上扬,进而出现B股股价和香港上市的内地股股价形成巨大反差,最终导致大量内地投资者以各种形式转入香港购买红筹股所致。

  相比于由B股对内地投资者开放而对香港内地股的利好而言,此次QDII的开放则直接影响着香港内地股。可以预见的将来,一旦内地投资者可以投资低市盈率,但业绩基础优于深沪两地上市公司的香港内地股之时,国内多达数千亿的资金将会对香港内地股的股价进行彻底的革命。

  与此同时,那些孤零零的NASDAQ上市公司的尴尬将在香港内地股身上彻底褪去。美国投资者对在NASDAQ国内上市公司的不了解,导致交投不活跃,股价低迷,进而基本丧失再融资能力的现象让国内成长性企业家倍感沮丧。当大量内地投资者投资香港内地股之时,这些了解内地企业的投资者将会更好的评估这些企业的价值,同时彻底扭转内地股再融资能力差的现象。

  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香港创业板将进入大陆民企时代。




发表评论】【谈股论金】【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热力推荐摩托罗拉 三星 三菱 松下手机图片专区,最炫、最酷、最流行!
      和心爱的她养个短信宝宝,体验浪漫虚拟人生!


知名财经类杂志“封面秀”专题
 相关链接
TCL企图--“长跑选手”李东生运筹“阿波罗”
《网际商务》封面文章:“中侨”警示录
《环球财经》封面文章:东莞再造
《新财富》封面文章:重组壳
《数字商业时代》:中国--日本企业的再生之地?
《环球企业家》封面文章:东芝的“手术师”
《环报》:中国企业的第二大革命
《环报》:21世纪的中国企业革命(一)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联通手机购买个人家园,百分百中奖!


和心爱的她养个短信宝宝,体验浪漫虚拟人生
短信图片铃声推荐
下载最新图片送大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贺卡
[N]打靶归来
[N]我是一个兵
[M]向前进
[M]我的祖国
更多>>


新浪商城推荐
喜赛体育
  • 健身器材特卖场
  • 好家庭跑步机
  •   雪山音乐节
  • 订演出票
  • 订相关旅游线路
  •   考试培训材料沙龙
  • 暑期学习好地方
  • 各类外语考试题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61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