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界杯 新闻 搜索 短信 聊天 企业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知名财经类杂志“封面秀” > 正文

《环球财经》封面文章:东莞再造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7月16日 06:51 环球财经

  “东莞制造”已为世所公认,但时下东莞人正在“制造”自己却鲜为人知。没去过东莞的人一定会奇怪:一个本名不见经传又没有多少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小城,为何会成为中国的外贸出口第三?而去过东莞的人也同样会困惑:一座现代科技含量与自身素质明显不对称的城市,如何能魔术般地创造出如此奇迹?这就是东莞之谜。

  不可否认,东莞的成功有太多的“偶然”因素,最重要的就是毗邻香港,成了中国以
制造贴牌商品起家的第一批受益者。但成功背后的“必然”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在每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东莞人都能用超前思维及时提升自己,所以才能在珠江三角洲中名声最靓、最持久。

  但如今形势已经大变。中国东部地区许多沉睡的巨人,乘着中国“入世”的疾风、凭借着百多年来形成的雄厚的经济、科技、文化基础,已经咄咄逼人地雄起并剑指岭南,于是,东莞人又一次处于提升自身的痛苦涅槃中。

  这可不是靠搞基础设施、政策优惠就能应付得了的,也不是利用地利引进几个好项目就能化险为夷的,而是一种集城市综合实力、潜力、底蕴的巨人与巨人之间的搏杀。

  东莞已经成为巨人,虽然历史让她告别了与珠三角众小兄弟争食的时代,需要她睥睨天下、仗剑行之。但比起先天就身高马大的“大哥哥们”,东莞的弱项也是显而易见:缺自主的技术、缺高层次的人才、缺深厚的城市底蕴……在这种不对等的博弈中,东莞能胜出吗?

  “东莞制造”面临考验

  本刊记者翟辉/文

  东莞的未来无疑是美好的,问题是如何尽快完成现实与未来的对接。

  据说这里是“世界制造中心”,据说这里的电子制造业“天下第一”。

  这里就是东莞。

  行驶在深圳去往东莞的高速公路上,两侧随处可见各种工厂,其中不乏日立、三星这样的国际知名企业,用“欣欣向荣”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车辆刚一驶进东莞辖区,前方路边上竖立着的一块巨型广告牌就映入眼帘:“欢迎您到东莞来投资。”

  乍一看,东莞似乎和中国其他的工业小镇没什么区别:城市布局混乱,卫生状况难尽人意,摩托车横冲直撞……在东莞沃尔玛商店门口,成百上千的摩托车停在那里,构成了一幅壮观的景象——而在北京家乐福超市门口,让人眼晕的却是那些数不清的自行车。在东莞城区莞城,一过街天桥上悬挂着一幅红色大标语:“谁敢以身试法,就是死路一条”。

  麦当劳和肯德基店夹杂在杂乱无章的建筑群当中,它在告诉人们:东莞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了。

  外贸巨人的发展之路

  无论东莞给人的表面印象有多不好,但谁也无法忽视东莞对广东经济乃至中国经济的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23年来,东莞GDP年均增长率达到22%。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578亿元,税收总额101亿元,全年协议利用外资20.9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189.9亿美元,占广东省的19.9%,全国的7.1%,连续5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的第三位。

  为什么偏偏是东莞?

  用地理位置优越来解释“东莞现象”显然是不够的。在广东省,与东莞有同样地理位置的城市不在少数。顺德、中山、南海曾经一度与东莞并列为“广东四小虎”,但发展的后劲却明显不如东莞。东莞和中山都属于地级市,在行政区划上占了先手,排在了顺德、南海前面。而在基础配套设施上,东莞超过了中山。东莞当地人最熟悉东莞的发展之路。

  东莞市外商投资促进中心主任何跃沛谈起东莞的崛起,时不时地流露出自豪之情。或许东莞市从一开始就选准了自己的方向:来料加工。1978年11月,太平手袋厂在东莞建立了,这是东莞市第一家来料加工厂,走在了全国前列。来料加工的模式给东莞人带来了希望。之后的6年多时间,东莞市处于一个农业调整阶段,农民从种植水稻转向了种植水果,由此产生了约40万人的闲置劳动力。就是在这个阶段,东莞的农民完成了向工人的转变。

  1985年到1989年,是东莞经济的起飞阶段。那时候香港的工业制造业正在向大陆转移,利用这一绝好的机会,东莞的各种制造厂、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香港人选择东莞有着特殊的原因,据说十个香港人中就有一个东莞人,“老乡”在乡土观念很重的南方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这期间,东莞就意识到了基础设施对吸引外资的重要作用,开始大力建设基础设施。

  1989年之后,中央政府确立了三年的调整期,在其他地区还茫然无措的时候,东莞市开始进行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改造,为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东莞市的这一做法显示了其决策的前瞻性,很快东莞就迅速脱颖而出。1992年后,东莞以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为指导,利用基础设施优势迅速扩大了招商引资的规模,至今发展趋势良好。

  从东莞经济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东莞人具有“前瞻”而不冒进的“务实”精神。正是这种务实精神,指引着东莞人跨越了一个又一个前进的障碍,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

  为什么选择东莞

  是什么吸引了众多的企业去东莞投资?

  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区管委会的吴志刚副主任认为,东莞具有五大竞争优势。一是地理优势;二是多年来发展形成的完备产业链;三是经过长期发展,东莞已经形成了按照国际商业惯例和市场规则办事的习惯;四是政府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五是完善的物流系统和方便的通关制度。

  东莞的企业对东莞的投资吸引力最有发言权。诺基亚公司在总结东莞诺基亚移动电话有限公司成功的原因时认为,东莞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开放的外商投资政策,为东莞诺基亚的出口业务提供了极大的推动力。

  东莞诺基亚移动电话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从1996年开厂之初生产移动电话配件,到1998年5月开始生产手机,再到2001年2月成功生产出第1000万部手机,东莞诺基亚稳健地跨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新高度。2001年,东莞诺基亚出口创汇8.3亿美元,一跃成为东莞市第一出口大户,在全国排名第八,成为诺基亚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

  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东莞诺基亚提供了顺畅的运输环境,保证了出口工作的按时完成。

  开放的外商投资政策也为东莞诺基亚的出口工作提供了大力的支持。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国家优惠政策,在进出口方面都能配合企业的现代化需要。更重要的是海关陆路通关的改革,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进出口环节的流程和时间,极大地促进了企业运作效率的提高。

  实际上,还有一点诺基亚没有提到,那就是多年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使东莞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以电脑行业为例,2001年,东莞拥有电脑资讯产品加工企业3000多家,东莞加工生产的电脑磁头、主机板、显示器、扫描仪、驱动器等产品产量均居世界前列,电脑整机零部件配套率达95%。各种相关产业零配件供应的充足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这也是IT企业选择东莞投资的重要原因。同时,业内人士认为,东莞长期以来形成了的按照市场规则办事的习惯,政府对经济很少干预,。而大上海地区多数企业仍然有政府实质性的参与,深圳和东莞的企业不是私营就是半私营或者合资,广东的企业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看到黄灯加速跑,看到红灯绕道行。”

  为什么不去东莞

  东莞也有软肋。

  让我们来看一看诺基亚公司的决策吧。

  跨国公司都非常注重城市环境和人文环境。美国和欧洲的大公司尤其如此,他们往往在北京和上海地区建有中国地区总部和研究开发基地。他们不去东莞自然有他们自己的考虑。

  诺基亚在中国有8个合资企业,除在北京、苏州和东莞外,在福建、重庆等地还有合资企业。而碰巧的是,北京、苏州和东莞恰恰是诺基亚三个最成功的合资企业所在地。其实,从单纯分析这三地诺基亚合资企业的业务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北京首信诺基亚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范围是生产、销售诺基亚GSM蜂窝系统设备,同时也生产移动电话,并提供售后服务,诺基亚(苏州)电信有限公司的业务范围是GSM基站和蜂窝网络传输产品。这两家企业的产品都主要针对电信等大型企业用户,与单纯生产移动电话、主要针对个人消费者的东莞诺基亚有很大的差异。北京和以苏州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国际著名企业的聚集地,在这两个地区设立针对大型企业用户的企业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

  在对东莞“情有独钟”的同时,诺基亚也看中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文化、人才与信息优势。正在北京经济开发区建设中的“星网(国际)工业园”,集中体现了诺基亚的全球战略。

  诺基亚集团董事长奥利拉先生介绍,新建的星网(国际)工业园将吸引全球和国内知名零部件供应商,共同组建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基地。该项目投资额将很快实现100亿人民币并预计在未来几年里翻一番,是目前北京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在工业园内,诺基亚与他的供应商“近在咫尺”,进出口业务通过计算机与海关联网,由手册报关简化为电子报关,快捷地传达着市场信息,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成本。

  移动电话生产的竞争取决于元器件的供应是否充足,取决于在激烈竞争中的核心--成本与流程控制。因为一部标准手机由约400个零件组成,诺基亚每天要组装2.5亿个零件,流程处理成为了关键。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一位副总裁表示:"星网背后的整体设想就是实现服务的就近化。”

  这就是诺基亚为何另起炉灶建立一个如此规模工业园的原因。

  竞争对手,虎视眈眈

  今年5月底在北京举办的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东莞人的心情可以用喜忧参半来形容。

  喜的是,寄托东莞未来希望的松山湖科技园区被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区”;忧的是,作为潜在对手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年首次作为分会场,签约项目23个,总签约金额32.1亿美元,比去年增长3亿多,而相形之下,东莞的得分显然比不上北京开发区。

  这次,东莞人感到,她的对手已不再是珠三角的小兄弟了,而是国内的巨头。何跃沛认为,在广东省名列前茅后,东莞已经逐步将北京地区和以上海、苏州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了主要的竞争对手。而北京、上海和苏州的竞争实力显然是非常强劲的。

  “成功路不同,各有各道”,北京和上海、苏州有着各自的优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马名杰分析指出,这三地都有东莞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是我国的内外交通运输枢纽,其独特的区位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利于企业降低运输成本,因此上海往往成为企业全国销售网中的重要枢纽。从人力资本供应看,由于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金融系统较发达,使其人才结构齐全,供应充足,人才素质普遍较高。由此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将总部和研发中心设立于此。

  在产业配套能力方面,上海是我国传统工业基地,工业门类较为齐全,有较为雄厚的产业技术和人才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讲,上海的最大优势之一是有一个比较高效规范的政府,上海市政府的效率、素质和能力在全国屈指可数,很多企业正是看上它的灵活、开明和比较规范,而愿意投资于此。当然作为一个大都市,上海的一个不利之处就是劳动力价格较高,因此有些投资如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不高的加工业,并不适合放在上海。上海市政府也在把控制上海综合成本的上升,控制和降低外商投资成本作为一项重要目标。

  苏州毗邻上海,交通便利优越区位,许多跨国公司把总部及销售部门设置在上海,而在苏州成立办事机构和制造中心。因此有人说苏州在沪宁经济走廊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咫尺之遥的上海塑造的。如今,苏州已经形成了一个很有特色的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等行业为主的产业板块,并在一些行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利用外资、特别是台资上有很多优势,台商在大陆投资的五分之一在苏州。苏州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可利用土地面积越来越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苏州的区位优势。

  明基(BENQ)公司是最看好苏州地区的国际著名企业之一,他们计划把苏州作为大陆的营销、研发、生产制造中心。明基公司表示,选择在苏州建厂,是看中了这里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长江三角洲良好的人文环境。在明基投资苏州建厂后,台湾有20多家配套厂商也到苏州地区落户,逐渐形成了苏州、昆山、吴江的大苏州产业链,加之政府对投资环境的大力改善,对投资商的扶持,形成更为良性的生态。明基并没有将东莞的产业链优势放在心上,也许他们认为东莞地区缺乏“良好的人文环境”,所以没有考虑到东莞投资。

  专家分析,从长远看,以上海、苏州为代表的大上海地区有很多的优势超过东莞。首先是内地及潜在市场的规模。大上海地区面积9.96万平方公里,人口8300万,相当于珠江三角洲的2倍。更重要的是,整个长江流域,包括重庆和成都等上游城市,都要纳入这个巨大的市场。广东经济主要靠出口,而上海经济可以单靠内地市场就繁荣起来,它对台湾和其他跨国企业有更大的吸引力。此外,东莞等地主要是靠邓小平给予的特殊政策发展起来的,随着开放政策的扩大,政策扩散到沿海其他地区,上海在很多领域不仅会赶上广东,而且会超过广东。北京的最大优势在于技术和人才优势。北京有64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技术人员密度居全国之最,每年高校毕业生5万多人,因此在北京科技人才的供应是相当充足的。一些企业将研发中心,或技术含量高的工厂设在北京,以利用这里的人才资源。但北京的工业基础没有上海雄厚,产业配套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其人力成本较高,对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企业不太适合。

  制造业名城,能“鸣”多久?

  东莞已经祭起了“制造业名城”的大旗。毋庸置疑,东莞是靠制造业发的家,扛出这面大旗也是理所当然的。东莞的制造业特别是IT制造业在全球占据着重要地位。IBM副总裁形象地说过:“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15分钟,全世界的电脑价格都会因此产生波动。”

  但也有人曾置疑过东莞的发展方向:单纯搞制造业,没有产业升级,没有自己的大企业,不搞自己的研究开发,靠“接订单”生存,一旦世界经济不景气,东莞经济将受到致命的打击。此话不无道理。近些年,尽管东莞经济高速发展,东莞市目前只有福地科技、粤宏运、生益科技三家上市公司,上市资源极为稀缺。作为“城市名片”的名牌企业,其对城市的知名度有很大的提升作用,东莞正是缺少这种企业。也难怪,在“三来一补”就能赚大钱的情况下,一般人谁会去考虑花费巨大力量创名牌呢?

  实际上,东莞也已经看到了自己这方面的不足。

  吴志刚告诉记者,传统的以廉价劳动力、简单劳动为基础的制造业与现代高科技制造业有着明显的不同。近几年来,东莞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正由简单低端产品的加工贸易向着高形态迅速跨越,正由以OEM为主的标准化工业生产方式向以OEM为主、强调科技创新、核心技术研发和客户服务的生产方式转变。

  东莞同样意识到搞简单加工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东莞的目标是建立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城市,而开发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就成为东莞市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更好地承接新一轮国际技术、产业转移以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措施。因此,在产业选择方面,松山湖将特别强调和重视产业服务环境的建设和科研产业、教育产业、旅游产业以及包括金融、创业投资等产业的发展,使松山湖成为创业的乐园,科技创新和产业服务的基地。

  按照东莞市政府的设想,已经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的松山湖科技园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区,而是一个集科技、产业、生态、人文为一体的新园区。东莞市政府已投入50亿元人民币用于松山湖的开发建设。力争将松山湖科技园建成东莞未来的经济中心和科技中心,带动东莞成为整个珠江三角洲乃至华南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辐射源。

  东莞建设松山湖科技园与其说是看到了发展前景,不如说是意识到了危机。不解决这些问题,东莞市的“制造业名城”之梦就维持不了多久。

  一是资源问题。长期以来,东莞市是在既无技术、也无人才又无资金的条件下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以土地合作为主要特点的多达数十个的各类开发区,已经消耗掉了东莞市的大量土地资源,可建设用地已经相当有限,单纯靠土地和劳务输出的路已经走不通了。

  二是环境问题。东莞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重蹈了西方国家工业化初期“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现在已经到了不解决环境问题就难以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了。按照市政府的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园区是一个“植被丰富、青山绿水相映,在一个经济发达地区少见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并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区域。”

  三是人才问题。人才是未来经济、科技竞争中的重中之重。而同北京等地相比,东莞在吸引人才上一直不占优势。何跃沛主任坦率地告诉记者,在人才方面,尽管东莞市已经转而实施开放的人才政策,但目前除了成百万熟练的产业工人外,高素质、高科技人才方面没有优势。

  在东莞,我遇到了毕业后来到东莞工作的一位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她告诉我,之所以选择东莞来工作,是看到了这里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当她刚来到这个城市时,她的第一感觉是失望。“简直就是文化沙漠”,她告诉我,“也许过段时间我会离开这里。”

  东莞市委书记佟星也认为,由于城市环境特别是人文环境都不尽理想,企业招揽人才和留住人才非常困难。也许松山湖科技园区的建设能够改变东莞的整体形象。

  “松山湖园区的未来是美好的,东莞的未来是美好的”,另外一位人大毕业生说,这句话也从另一个侧面反衬出:“制造”好松山湖就是“制造东莞”,东莞的确需要一个全新的模式。

  东莞市利用外资情况表

  东莞:决胜“对内开放”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发表评论】【财经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新财富》封面文章:重组壳
《数字商业时代》:中国--日本企业的再生之地?
《环球企业家》封面文章:东芝的“手术师”
《环报》:中国企业的第二大革命
《环报》:21世纪的中国企业革命(一)
《知识经济》:冯仑--排座次 分金银 论荣辱
《经济月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困境
《东方企业家》封面文章:聚焦上海新贵
知名财经类杂志“封面秀”专题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联通手机购买个人家园,百分百中奖!


新浪漫情缘,约会帅哥美女,手机酷表香水浪漫有礼
短信图片铃声推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贺卡
[N]周杰伦-伊斯坦堡
[N]孙燕姿-乘着风
[M]那英-我不是天使
[M]孙楠-风往北吹
更多>>


分 类 信 息
:金融研究生班招生 
   免托福读加国名校
   时尚前沿 升值地段
   北大青创有好项目
   1.6元租涉外办公间
   亚运新新家园热销
   8万以下品牌车专卖
:0.32元/国际长途 
:万肯SPA专业规划
:追日订房快捷方便
:西安思源学院招生
:英国女王大学招生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61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