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公司正在占据我们的主要视线,许多成长性较好的公司都经历过重组。市场特别关注的“信息技术”等新兴行业的重组公司,其成长性大起大落。而那些重组后进入“传统行业”的公司,成长性则相对稳定。
在今年我们推出的“100家最有成长性上市公司”(以下简称为“成长性100强”)中,有35家公司是重组过的公司(去年为30家),这足以令我们重视。许多事实表明,中国股市正
经历其独有的“重组时代”。
上市公司在中国成为稀缺资源,它的业绩变得非常糟糕时,反而会因为可能会发生重组而保持相对较高的股价,可谓否极泰来。
“重组”影响着人们的投资预期,但置入“新经济”与置入“传统行业”的重组公司,其成长的稳定性却截然不同。
盈利能力越差的公司,越被市场看好。我们将上市公司按盈利能力的大小分成四组来研究(将本次排名1033家上市公司按照“经常性总资产回报率ROA”的高低分成了四组,然后对比各组“市盈率”和“Q值”的中位数)。
盈利能力(ROA)越差的公司,其市盈率越高。由于市盈率反映了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价值预期,这说明市场对于业绩越差的公司价值预期越高。
“Q值”也体现了一种市场预期。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盈利能力不同的公司,其Q值也会相差较大—盈利能力越低的公司,Q值一般就会越低。从我们分析的结果来看,各组公司的“Q值”相当。说明市场对于业绩很差公司仍有很高的预期。
为什么业绩越差的公司,市场对其预期却越高呢?一方面上市公司稀缺,很难退市,“壳”的价值支持了股价;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被认为是代表当地形象,即将退市前也会发生行政力量下的重组。诸多原因,形成中国股市特有的“重组预期”。
重组公司正在占据我们的主要视线,许多成长性较好的公司都经历过重组。今年“最有成长性上市公司排名”中,前10家上市公司有6家曾发生过重大重组事项。前三名的“金融街”、“兆维科技”和“海螺型材”均为重组公司。另据统计,1997年发布资产重组公告的上市公司有110家,1998年为422家,1999年为437家,此后这一数字也逐年增加。
从最近两年的数据看,置入“新经济”的重组公司,多数不能像置入“传统经济”的公司那样,保持稳定的成长性。
市场特别关注的“信息技术”等新兴行业,其成长性大起大落。如下页图2,在退出和新晋“成长性100强”的重组公司中,“信息技术”公司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退出的14家重组公司中,共有9家重组时置入资产属“信息技术”,今年新晋的19家重组公司中也有7家置入“信息技术”资产)。
在退出2001年“成长性100强”的信息技术公司中,“国嘉实业”、“科利华”都已经被ST处理,“宏盛科技”也已经从去年的第5名滑落到了今年的第845名。
在今年新晋“成长性100强”信息技术公司中,“兆维科技”(前年底借壳“天龙股份”重组)由去年第970名跃到第2名的;“宝信软件”(去年由“钢管股份”重组而来)由去年的第1015名升至第24名。
“信息技术”是否只是重组中最受市场欢迎的概念?今年新晋“成长性100强”的重组公司中,借助“信息技术”概念的重组公司正在减少,而借助“房地产”概念的公司则有所增加。
而那些重组后进入“传统行业”的公司,成长性则相对稳定。43家连续两年为“成长性100强”的公司中,共有16家公司为重组公司。这些重组公司中,除了两家(“甬成功”和“长丰通信”)属于“信息技术”行业外,其他均属“传统行业”。如2000年由“红星宣纸”重组而来的“海螺型材”(属“建筑产品”行业),以及1997年由“众城实业”重组的“中远发展”(属“房地产”行业),两年所表现出来的成长性均较高,相对稳定。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民企”借壳重组上市的公司,其成长的稳定性也是大起大落(这里“民企”指上市公司最终由私人控股)。“民企”重组的公司,退出和新晋“成长性100强”的公司分别为8家、7家(占重组公司的比例分别为57%、37%),而“蝉联”的公司中,“民企”重组的公司仅有3家。
如果重组能为资本市场带来优秀资产,则是当前改善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较为实际的办法。但那些以二级市场炒作为目的的重组,则会加重股市泡沫。应通过监管予以解决。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