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远看经济
中美贸易战,中国最应该打出的两张牌
文 | 马光远
贸易战对任何一方都没有任何好处,这应该成为一个共识!
中国和美国的媒体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起码能够反应认识层面的某种差距。谈及贸易战,美国的主流媒体,学者都在谈贸易战的坏处,几乎都在反对;而中国的一些主流媒体却在叫嚣“我们不怕”,“即使中美贸易归零,我们也不会后退”,“不惜一切代价”,“中国已经初战告捷”等等。这些声音不仅可笑,而且可怕。所谓无知者无畏,中美贸易如果真的贵零,中国有多少企业倒闭,多少人失业?某报拿脚指头想想也不应该这么无知。况且,这仗还没开始打呢,“捷”从哪里来?我宁可相信这些媒体的声音只是某种宣传的手段而已。坦率地说,在贸易摩擦发生的时候,最没用的就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这些东西。
当然,除了口水,还应该关注一些歪点子。比如,我看到在4月9日某财经网站转述外媒的报道,说知情人士称,中国正在考虑使用人民币贬值来应对当前与美国的贸易争端。消息传出后,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快速走低超200点,最低至6.3253。如果这个消息属实,这意味着什么,中国贸易战从单纯的贸易战升级为金融战,这一方面给了中国操纵汇率的事实,另一方面可以说这是美国求之不得的,也是当年日美贸易战升级为金融战之后,日本溃败的重要原因。中国没有理由,也没有本钱,更没有任何意义拿出汇率来对付美国,因为通过汇率贬值对付美国的加税政策,弊远远大于利。
一是人民币的贬值势必引发美国对中国操纵汇率问题的指责,让中国在未来的谈判中陷于被动,授人口实;
二是如果中国真的通过贬值来应对,势必引发资本外流,以及对中国未来的担心。我在很多文章中特别提醒国人,我们的国家现在可以抵御很多风险,但唯有出现大规模的资本外逃,我们很难应对;
三是通过人民币贬值推动出口尽管有作用,但考虑到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三驾马车中已经占极小的比重,这种通过贬值的方式即使对冲了美国加税的影响,而是代价过于昂贵。
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听听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复的话,他最近在人民日报撰文《中国应吸取日本教训 对美提高警惕》,文章说:“如今,中国在很多领域进步飞速,直逼美国,令美国颇有压力感。这与日本曾经经历过的情形非常相似。上世纪80年代,日本对美国有很大的贸易顺差,在被迫与美国签订“广场协议”后,日元在短时间内迅速升值。这种剧烈变化也对日本的市场、产业、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应该吸取日本的惨痛教训,提高警惕,谨慎行事。”
我想,不同的人对于福田康复的这段话理解不同,我的理解是,中国千万不要和美国打金融战,这对中国是不利的。众所周知,“广场协议”,本质上是美国对日本发起的一场金融战,通过逼迫日本升值达到了遏制日本的目的。至于某些人提出的“稀土牌”,减持美国国债牌,则更是没有多少智商的无脑之谈。如果中美贸易摩擦到了拿出“稀土”来要挟的程度,那对全球而言都是一种灾难性的结果。
双方大战之前,摆姿态是可以的,说大话也是可以的,但目的应该是不战,而不是要真的“战”。中国拿出对等的措施,就是告诉美国,这场贸易战美国也不会是胜利者,妥协,谈判解决问题对双方都是最好的选择。目前来看,中美双方都亮出了手中的牌,双方加征关税的清单随着趋势的变化还有可能加长,但如果把分歧管控在目前的范围内,仍然有最终通过谈判解决的可能。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中国应该主动打出两张牌:
第一,中国应该拿出一系列突破性的改革开放措施。目前各界都在盛传,中国高层将在博鳌论坛上公布新的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可能的领域包括中国在金融、保险、医疗等部门取消一系列对外资的限制措施,以及海南岛在开放层面听说有超预期的举措。这既是对美国贸易战的回应,也是中国履行入世承诺的一部分,当然,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好的纪念。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些领域的放开对中国的冲击极为有限,特别是证券领域,我一直不明白,国内的证券基金做的那么差,为什么还不放开呢,放开起码能够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进步。至于医药医疗领域,我在这里呼吁,降低一些治疗癌症的特效药、预防癌症的疫苗的进口门槛,这是救命的,让国人跑到香港、甚至国外去打疫苗,药价差距那么大,这是损人不利已。自己研发不出来,设置那么高的准入门槛,是要保护什么?
第二,一定要大幅度的减税。这场贸易战的本质现在大家看清楚了,就是在中国制造升级的关键时刻,美国想通过贸易战遏制中国制造的崛起,打压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力,保持美国的竞争优势。这意味着,即使这次双方以谈判和妥协收场,下次美国仍然会以另一个理由遏制你。目前来看,中国要坚持自己在制造业领域的发展战略,减税,大规模的减税是最好的办法。特朗普上台到今天为止,其最大的政绩就是推动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税改,维持了美国在税收层面的竞争优势,中国最应该向特朗普学习的就是他的减税政策,通过减税,为中国制造的崛起减负。
至于知识产权保护,考虑到中国目前正在从学习型向自主创新转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中国经济动能的转换也是必须的。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