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记者点评:难以监控的股权投资陷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7日 13:04 南方周末

  马 韬

  如果复旦光华果然上市成功了,现在看到的又将是一只亏损股。

  其实这种假设已经发生了。

  2002年7月,有一家主营业务、股东背景与复旦光华非常相似的公司发行上市,并以网络科技股的形象一度成为20多元的高价股(当时20元以上的股票很少),然而上市第二年业绩就变脸,股价也一路跌到了1元出头。

  这家公司就是SST新智(SH,600503),现在已经卖壳重组。

  如果复旦光华果然以虚假合同的方式上市成功,给投资者带来的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上市成功,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就是业绩变脸的恐怖;如果没能上市成功,则是股权投资者的陷阱。

  更恐怖的是,这些陷阱很难事前监控。

  以金鹤的虚假合同来说,参与各方深知不能产生关联交易的玄妙,通过没有任何关系的公司签定合同、打款,令外部力量无法监控。

  这种局面不只发生在中国,连以成熟著称的美国市场,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类似的陷阱也层出不穷,当时美国市场只要有承销商,就可以公开募集资金,导致很多无良投行打法律的擦边球,以中小投资者的亏损换得自己的利润。这些藏在公司内部的陷阱,事前监督的确是非常困难,惟有严酷的法律告知其犯罪成本高昂,方能阻挡。

  从股权结构来看,复旦光华有着非常均衡的相互制约的力量:管理层已经通过知识产权换得了股权,已完成管理层持股,总经理张世永即为该公司最大自然人股东,持有97万余股。这无疑令后续的股权投资者进入非常放心:管理层总不会拿自己的股权不当回事吧?

  但这也无法阻挡陷阱越挖越深。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