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股市给予中国企业的不仅是市值更是历史机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0日 08:08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李云峥

  近期的资本市场上,中国工商银行将出资336.7亿兰特(约54.6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份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因为这笔交易若是能够顺利完成,将是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的最大一笔收购,而标准银行是目前非洲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

  实际上,工行的这个资本性扩张只是一个信号:以国有大型企业在香港市场和A股市场一次次破记录的IPO为标志,以二级市场火爆为外在表现,在一个个中国企业不断成为国际级“市值巨人”的同时,一波澎湃的证券化和资本化浪潮也正在各方的争议声中悄然改变着中国。

  中国公司收获“市值金牌”

  一些人在看

中国经济优势时,往往都是基于廉价劳动力获得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衬衫、皮鞋、没有核心知识产权的电子产品组装制造等,“组装加工车间”一直都是外界公认的中国经济名片。在这个基础诞生的诸多“世界第一”都是整体行业性的,而微观到具体的企业也往往都是并不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中小型企业。

  与上述“行业性世界第一”不同的是,资本市场上近年来开始造就出另外一种中国标签的世界第一:在目前的全球公司市值前20位的榜单中,中国公司占据了7家,前10位中有4家(已经和美国公司在前10位中的个数持平),市值角度上全世界最大的通信公司、最大的银行、最大的石油公司、最大的保险公司目前都是中国公司,而且在中国资本市场持续火热和中国企业证券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这样的世界第一还将被更多制造出来。

  海边观潮,有人看到浪花四溅中泛起的泡沫,有人看到波涛汹涌中的风险,但潮起潮落中蕴藏的收获机遇也是不可忽视的。融资功能是股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在这个功能的作用之下,金融、能源、通信等行业诸多中国企业在市值上也过了把“世界老大”的瘾,虽然大和强不是一个概念,但是做大毕竟是做强不可缺少的基础。

  并购与中国企业做强

  市值做大是一种现象,也同样是一种机遇。正所谓“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如果上市公司能够同时利用好股市融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时,滚雪球式的良性循环将能成为一种可能,而并购就是一种企业主动性的资源配置方式。

  工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之所以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或许正是在于将这样一种中国大型上市公司的发展路径标示出来:收购,将成为这些“大块头”中国公司由做大到做强过程中的一种必然选择。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企业近年来在国际并购市场上的不断出手,中移 动入股凤凰卫视、收购巴基斯坦电信运营商巴科泰尔88.86%的股份,以及工行此前对印尼Halim银行、澳门诚兴银行的收购等,无一不是这种路径的偶露峥嵘。且这些并购与以往一些中国制造企业收购国外“亏损垃圾”的面子型并购,是有明显区别的。

  做强企业就是夯实股市

  目前持续火热的上海、深圳、香港证券市场,无形中为中国企业创造了一个宽松的融资环境,这其中,国民投资热情的高涨,不仅让人想到了汉密尔顿在《股市晴雨表》一书中的经典总结:“华尔街懂得情绪的含义,它是一种高度的冒险精神,是为实现崇高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它促使布恩穿过了阿巴拉契亚山脉;促使1849年的淘金者跨越了洛基山脉。”可见,只要能充分引导和利用好国民的投资热情,是能在投资者、企业和国家三者发展之间建立起高度正面关联效应的。

  莎士比亚曾在《哈姆莱特》中这样形容成长和成熟:“成长的过程,不仅是肌肉和体格的增强,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精神和心灵也同时扩大。”

  其实,这对于中国的上市公司成长也同样适用:在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独特的温暖湿润气候下,上市公司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这种资金环境做大做强,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和对投资者的回报,也是夯实

股票市场基础的一种责任和使命。目前温暖的股市环境,带给中国企业的不仅是市值上的成长机会,更是一个由蚕到茧、由茧化蝶的难得历史机遇。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