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加息缘何让银行股狂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1日 12:07 新京报
当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利益分割的手段和政策补贴的工具,它的调控职能必然要被弱化。 伴随加息消息的兑现,沪深股市在周一开盘走出了“低开高走”的行情,银行股在“加息利好”的带动下,引领大盘一路走高。当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银行股的涨幅都十分抢眼。 谁能想到“加息”居然成为了大盘上涨的动力?(见本报昨日相关报道)其实,银行股随着加息而走强并不奇怪,因为在历次加息中,银行都成为直接的受益者,其原因就在于央行加息并非意味着存贷款利率同步提高,而往往是只提高贷款利率而不提或者少提存款利率,由此人为地扩大了存贷款之间的利率差。 从表面上看,本次加息的结果是一年期以上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27个百分点,但活期存款利率却纹丝不动地维持在3年前的0.72%。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经过央行最近的4次加息,5年以上贷款利率已上调了2.07个百分点。 因此,透过存贷款利差的扩大,特别是活期存款与5年期以上中长期贷款利率之间越来越大的差距,商业银行通过压榨活期存款储户的利益,利用银行内部由存转贷的机制,攫取了其中巨额的利息收入和隐性补贴,并最终形成了银行的利润。 或许仅仅从机制上讲,“低吸高贷”只是商业银行的一种基本功能。但问题在于,这样的机制一旦超出了正常限度,就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问题和银行经营的问题,有关部门必须要从更加深刻的层面对利差水平的合理性进行反思。 目前我国储蓄“活化”趋势非常突出。根据去年上半年的统计数字,活期存款已超过我国储蓄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且份额还在不断扩大,显然正是这部分储蓄量成了补贴银行利润的源泉。 之所以出现储蓄“活化”的问题,是因为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为了能够随时支付医疗、教育、养老等费用,民众更加偏好流动性强的资产,以活期为主的预防性储蓄也随之增加。 而以预防为目的的储户多为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显然正是他们通过艰辛劳动获得的微薄收入,最终补贴了银行利润。这样的补贴规模之大其实是惊人的。 据社科院金融所彭兴韵的研究,自1995年以来,由于存贷款利差的扩大,存款者至少向银行提供了2万亿元的补贴。 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作为货币政策的最重要手段,利率政策越来越暴露出其对商业银行进行政策性扶持的意味。也就是在既定的宏观调控目标下,主管部门在实施具体调控手段时,往往预设了维护或者优化商业银行利益的目标。 如果我们回顾央行扩大存贷款利差的时间,不难发现,存贷款利差不断扩大的过程,也正是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剥离不良资产、改制上市的过程,其中的政策意味不言而喻。 国有银行改制上市是必须经历的道路,但是这条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率。要想降低不良贷款率有两个途径。 一是通过提高银行内部管理水平,降低不良贷款的绝对规模,但是难度甚高;二是在不良贷款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直接扩张对外贷款规模,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率。显然,前者属于攻坚战,而后者则可以通过“账面游戏”来实现,而不断扩大的存贷款利差恰恰就成了最有效的工具。 当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利益分割的手段和政策补贴的工具,它的调控职能必然要被弱化。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央行的加息举动不仅无益解决因外汇占款过多而导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反而如同火上浇油。 即便对于与加息直接相关的信贷投放,也因为存贷款利差的放大,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遏制商业银行发放信贷冲动的功能。由此,证券市场银行股繁荣的背后,却是货币政策调控的无奈。 □马红漫(上海经济学博士)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