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行情应走出市场与政策博弈的怪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2日 10:41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 苏培科 近期,某证券媒体对10年来两会前后的股市行情做了一个统计,发现这10年之中,“两会行情”出现反弹的几率达到了100%。而且从行情出现的时间跨度来看,每年的“两会行情”是处于一轮中级上升行情的中间阶段。于是他们根据“两会行情”规律和今年2月2日开始的反弹行情断定今年仍然要作多“两会”。
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因为目前股市最大的规律就是没规律,而且目前所谓的规律都并非成熟市场的规律,只是一些所谓的市场潜规则或是在遵循某些畸形市场特征的规则。 今年2月份出现的小反弹是建立在连续调整3年多的基础上,到底能否持续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因此,判定今年的两会行情要慎重,投资者千万不能盲目地信任所谓的“规律”。 那么中国股市究竟是什么因素在主导呢? 现在回头看看这十几年的发展,发现反而是那些见不得光的潜规则在时时作祟,让投资者误认为这就是股市的“规律”。因为这些潜规则时常打着发展、特色、稳定的旗号,在股市圈钱时为虎作伥。从而导致股市中的权力寻租、财经公关、概念炒做、黑庄盛行…… 最有意思的是股市行情和一些股票走势,也在潜移默化的遵循着这些潜规则,最后像“越亏越光荣”、“有庄则灵”、“有靠山的股票业绩造假也安全”……这些歪理、怪圈成为一些投资者判定股市行情的重要“规律”。包括目前所说的“两会行情”,虽然很多投资者没有将每年的行情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外,但对于两会行情的“会前上涨、会间下跌、会后上涨”特征都有经验总结。而对于这样的“两会行情”究竟有什么科学性和规律性,很少有人对此进行总结。 “两会行情”为什么会呈现“会前上涨、会间下跌、会后上涨”的特征? 其原因我想大家不难发现,主要是博弈政策的主导。会前上涨主要是大家期待两会酝酿利好政策,历年来在两会前夕都有政府官员和政策出来刺激股市行情走强,为两会“股涨”、争取颜面的目的是不言而喻,否则何以体现“政策市”的称呼。 “利好到来之前是利好,利好真正到来是利空。”很多投资者对此有体会和感受。所以,往年3月3日两会开始后,大盘却似乎故意板着绿脸让两会代表看,这就被大家默许为“会间行情”。而“会后行情”则主要是投资者对两会内容、具体政策落实和股市自身因素所致。 对于存在会前行情、会间行情和会后行情的“两会行情”来说,主要原因是市场参与各方对政策的博弈所致。对其行情的三个阶段可以简单的总结为:政策在会前朦胧渗透预期(放政策)、市场在会间采取下跌逼宫(要政策)、会后对政策落实进行炒作(落实政策)。“两会行情”之所以陷入博弈政策的怪圈,显然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政策市”在做怪。 在笔者看来,如果不走出“政策市”的怪圈,让股市市场化的一切举措都将是空中楼阁。 今后,无论是政策的制订、出台还是实施,都需要提前规划和实验,切勿盲目陷入“规律”的怪圈和成为某些人拍脑袋的产物,更不能轻易动用政策手段和职位手段为两会争取颜面,而应该依靠市场自身的因素来塌塌实实的营造行情。 今年2月2日发动的反弹行情,被市场普遍认为这和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的发言息息相关,因为其发言的背后被猜测有可能渗透着两会的内容,实际历年的“两会行情”也都是在这些所谓利好的由头下发动“会前”行情。 今年在两会前夕类似于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证监会和财政部联合发新规启动投资者保护基金等所谓利好政策在不断出台实施,这些举动无疑都想让低迷的股市走出困境。但如果在“敏感、稳定、渐进”借口下而回避根本问题,这些个别利好政策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举措。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近期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一样,目前若不解决影响股市发展的根本问题,即使股指一时上去了,最终还是会掉下来。关键是要标本兼治,把股市的制度建设向前推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寻求发动行情的动机就值得怀疑。 中国股市究竟如何走出政策博弈的怪圈? 笔者认为,除了营造有投资氛围的市场环境、完善市场法制、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外,还要重视市场的根本问题,本着合理解决遗留问题态度进行市场化推进,淡出政策和官员治市的战略方针,再进行理性、建设性的改造,使恢复其投资、融资和资源配置的功能。只有重视根本问题,股市才能够走出真正的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