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上市公司 > 伊利高管被拘 > 正文
 

潘刚欲建中国乳业新版图 伊利启动新一轮扩张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2日 11:05 中国经济时报

潘刚欲建中国乳业新版图伊利启动新一轮扩张

  潘刚欲建中国乳业新版图

  本报记者 邹建锋

  2月28日上午,伊利集团与牛妈妈乳业在呼和浩特签署合作协议,这项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伊利集团对牛妈妈乳业进行增资扩股,以及以伊利为主投资2.5亿元规划建设一个新
的生产基地。

  作为中国乳业“老大”和内蒙古乳业“老三”之间的联姻,签约仪式所得到的重视显而易见: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韩志然,副书记郭建,乌兰察布市委书记吴永新,市长傅铁钢等党政要员,伊利集团的供应商、经销商代表以及内蒙古各主要商业银行的负责人都出现在签约仪式上。

  “潘刚主政之后,为了摆脱‘高管事件’阴影,伊利集团必然会有新动作,但是没想到潘刚出手会这么迅速。”一位证券业研究人士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2005年乳业并购第一单

  事实上,这并不是伊利集团“高管事件”之后的第一步棋。

  1月10日,伊利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600887)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董事会决议,已于2004年12月31日前售出公司所持有的全部国债,并于2005年1月7日收回全部投资国债资金计4.04亿元。

  2004年,伊利集团一度被“独立董事事件”和“高管事件”所困扰,其中,国债投资的失利是伊利受到多方诟病的决策失误之一,从事后披露的信息看,大举购买国债与郑俊怀等被拘高管关系紧密。也正是这个原因,有人将伊利抽身国债市场称为“拨乱反正”。

  如果说果断抛售国债,是与此前阶段的挥手作别;那么这次强力资本运作,似乎可以看作是潘刚和他的经营团队一个全新时代的开端。

  据记者了解,与牛妈妈乳业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03年。是年10月,伊利集团与牛妈妈乳业初步达成并购协议,伊利集团收购牛妈妈乳业30%的股份,并打算于2004年实现对牛妈妈乳业的控股,还计划新上6条生产线,并配套奶源基地建设。

  事实上,虽然伊利与对方的合作一直在进行,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2004年伊利的计划多少出现了停滞。

  2005年的2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重要奶源基地之一的乌兰察布市迎来了巨额的投资,而潘刚也已经有机会来展开他的蓝图……一切看来又有了新的开始。

  根据伊利集团公布的资料,在牛妈妈乳业所在的乌兰察布市规划建设的大型液态奶基地总投资达到2.5亿元,日处理鲜牛奶超过1000吨,预计年产量将达到30万吨,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上缴税金逾6000万元。

  “由于合作方是当地规模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与乳品加工基地,与原有资源整合后,伊利将借此更加完善自己的优质奶源体系,大幅提升产销能力,显著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巩固伊利在全行业的龙头地位。”潘刚对记者说。

  他还透露:“这不仅是今年中国乳业并购的第一单,也是伊利集团一系列并购计划的第一单。”

  伊利的背后

  “抓住机遇,趁势而上。”这是一句被很多人用滥了的话。但是仔细观察,每一宗“趁势而上”的案例背后都有值得关注的内容。

  毫不例外,伊利集团之所以能够重现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与其所得到的“势”是分不开的。

  “乳业是呼和浩特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的支柱产业,有力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强劲发展,呼市被国内外誉为‘中国乳都’。”

  “在这期间,伊利集团功不可没,充分发挥了领袖企业的示范效应,鼓舞和引领了一大批优秀企业的崛起,帮助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了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为全市调整产业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加快西部大开发,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思考课题,并且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是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郭建在2月28日签约仪式上所说的一番话。

  当地之所以为伊利高调“造势”,与伊利在当地经济中的地位显然是分不开的:伊利与奶农紧密相联的模式,已经吸纳的直接、间接就业和涉及的家庭总人口超过100万人,帮助农户贷款已超过15亿元。2004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到内蒙古考察时专程对伊利集团进行了调研,充分肯定了企业带动养殖基地、基地扶持农户促农增收的做法。

  而对于一起赴呼市参加签约仪式的乌兰察布市委书记吴永新和市长傅铁钢来说,伊利的投资无疑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牛妈妈乳业尽管只用了四年时间就成长为内蒙古乳业第三大品牌,年销售额突破亿元,但是能够与年销售额80亿元、牢牢占据乳业头把交椅的伊利进一步合作,在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将产生极为积极的影响。

  经测算,该项目的启动将进一步带动乌兰察布市和当地各区(旗、县)奶牛养殖业、牛奶加工业的发展,惠及奶农4万户、15万人,带来的就业机会将超过千人。

  伊利不仅得到了有关地方党委、政府的“力挺”,也得到了金融界的支持,记者在现场看到,呼市五大商业银行重要代表悉数到场。

  伊利方面告诉记者,各主要商业银行负责人的出席,不仅仅只是来表示祝贺,更重要的是,这些银行都给予了伊利数亿元的授信额度,对伊利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并给予强力支持。不仅如此,一些区外的商业银行也对伊利频频示好。

  习惯了“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的商业银行其实也是心中有数,因为伊利不仅在品牌、赢利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在银行的现金存款就有9亿元之多。

  “只有出色的现金流保障,才能给银行吃上一颗定心丸。银行需要的是‘金牌客户’。”一位出席签约仪式的银行业人士如是说。

  潘刚的新版图

  “到2012年,伊利跻身世界乳业20强的目标没有变。从2005年开始,伊利集团将通过一系列的扩张实现中国乳业版图的重建。”不知道国内外的乳业大佬们听到潘刚的这番话会产生何种感受。

  潘刚对伊利的自信还不止于此:“目前国内乳业有能力进行大规模扩张的,伊利之外,恐怕很难再数得出几家来!”

  他还表示,在确立国内乳业龙头地位的基础上,伊利还计划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从而使中国乳业“第一阵营”从“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真正变成伊利的“一骑绝尘”。

  为此,伊利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扩张计划,具体包括同业并购,选择行业第二阵营中的佼佼者进行整合,“将不仅仅局限于内蒙古自治区”;另外,还将发挥融资杆杠的组合运作,既借助上市公司这一平台,同时借助金融资本的力量,以充足的现金流来保障集团顺利实现资本运作目标。

  有业内人士评论指出,伊利尽管已经在规模上称雄国内乳业,但是国内的其他品牌如光明、蒙牛、三元等也一直是咄咄逼人。

  以蒙牛为例,2004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之后,筹得资金9亿多港元。蒙牛方面称,上市后全部资金将用于发展及扩充液体奶产品、雪糕及奶粉等其他乳制品的生产能力,预期至2005年底时,总产能将由2004年的126万吨增至275万吨。

  另外,蒙牛还一度放言2004年销售额在2003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突破100亿元。如果这个目标实现,2004年实现主营业务80亿元的伊利将被蒙牛抛在身后。

  虽然蒙牛2004年的增长目标并未实现,但是潘刚显然也感受到了做“霸主”并不容易。为此,在一定的时期内,伊利进行规模扩张是其当然的选择。

  在成为国内霸主之后,伊利不可避免地与国际乳业巨头短兵相接。

  这几年中国乳业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法国达能、意大利帕玛拉特、美国卡夫、英国联合利华、荷兰菲仕兰等国外乳业巨头纷纷撤离或收缩中国市场。

  那么,潘刚如何看待国外竞争对手?

  “2005年起,六大类乳制品进口关税将大幅下调,外资品牌又会面临新的机会。所以,短暂的撤离并不表示他们已经放弃中国市场。”

  另外,他还透露,国外乳业同行与伊利的接触一直没有中断,不排除将来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合作有一个原则,首先是必须由我们控股;第二,合作的目标是看能否让伊利取长补短。”

  对于伊利的扩张,潘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企业追求的是持续、稳定、长期的发展,而不是希望一蹴而就的“超常规发展”。

  事实上,自2001年以来,大量资本的涌入和行业内的数度兼并浪潮已经使中国乳业进入了“战国时代”。潘刚并不回避企业扩张所面临的风险:除了关税的下调,使奶业正常运转的上游原材料持续上涨,市场销售方面的价格战愈演愈烈,乳企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压缩……

  “在扩张的同时,伊利还要在生产、研发、销售等诸多基本经营环节精雕细琢。”看来,被称为“少帅”的潘刚正在思考和应对的东西还很多。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