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两任独董连轰宝能背后:学者公信力正被疯狂“透支”
来自微信公号:深蓝财经网
4月5日上午,华生突然在其微博上再谈宝万之争,称前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卷入宝能收购万科案。这一指控相当严重,虽然并未给出任何证据,宝能还是不得不在晚间发出了声明,澄清与项俊波案没有任何关联。
虽然华生在微博中称“现在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是他接过万科现任独董刘姝威的接力棒,在宝能资管计划启动清盘的敏感时点炮轰宝能,难免会引起市场重新对其作为学者和当初作为万科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的审视。
从华生到刘姝威再到华生,他们接力般地连番炮轰宝能,再次印证“万科独董终将沦为万科管理层代言人”的市场质疑。
之前,华生冲锋陷阵,被市场反复质疑后,万科管理层又换了刘姝威,这一同样有着绝大媒体影响力的大V做独董。可能是刘姝威在1月份炮轰宝能资管计划,却故意忽略万科管理层的资管计划,并且引发A股的小型股灾,导致了刘一定程度的“信用破产”。所以这一次,万科管理层又重新起用了淡出了公众视野一段时间,多少被人淡忘其当时一边倒地表现的华生。
华生跟刘姝威的学术水平几乎没有可比性,华生有着深厚的宏观经济学术水平,相比之下,刘姝威更多是一个财务专家,并无都少经济学造诣。但是在如何履行独董职责的问题上,华生跟刘姝威则不相伯仲。
举个例子,2017年,华生写了一本书——《万科模式:控制权之争与公司治理》。在新书发布会上,华生讲到:“(万科管理层)过于相信华润,这是企业家战略判断失误”“中国管理层是很虚弱的,如果万科的业绩下滑,管理层早被人赶走了,这么优秀的管理层,为何要被人赶走呢”“在中国大企业中,大股东基本上是享受的”。
华生“轻股东、重管理层”的本质可见一斑,为此甚至完全忽视了“资本也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观点。华生毕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做了巨大的贡献,没想到却在学术晚年,犯了这样的低级错误。
在华生发布新书前后,刘姝威就开始连续发表《宝万之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之类的文章,尝试吸引舆论关注,在宝万之争的问题上接过华生的接力棒。不久后,刘姝威成为继华生之后的下一任万科独立董事。
虽然同样被市场质疑“独董不独”,但是刘姝威跟华生的风格差别巨大。华生对万科管理层的偏袒较为收敛、含蓄和有学术探讨余地,刘姝威对万科管理层的捍卫则是粗暴、直接和逻辑混乱。在超出其专业公司财务领域之后,对于更宏观层面的话题,刘姝威只是通过自建逻辑,扣帽子、贴标签、搞批判,是刘姝威一年以来留给市场最深刻的印象。
举个例子,刘姝威曾说“我们注意到,当宝能举牌万科后,效仿宝能行为的都是民营资本控股的金融机构,而国有金融机构没有发生此类行为,因为国有金融机构受《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律制约。”
这是刘姝威典型的“自建霸王逻辑”类的观点,她提到的法律实际上制约了包括民营资本控股的金融机构在内的所有相关金融机构。刘姝威无视常识,在这个并不存在的“民营资本控股的金融机构不受相关法律制约”的逻辑里给监管贴上了“无法”的标签,给宝能扣上了“无天”的帽子,使劲用力批了“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理念,批判宝能是“肆意妄为”。
再例如,在近期宝能资管计划清盘的问题上,刘姝威也用她惯常的定式炮轰了宝能。
刘姝威在其微信公众号上怒称:“没有证券监管机构的批准,谁有权力‘延长前述资管计划清算期’?这些行为符合哪些法律法规和规定?”但是实际上,资管计划本身只是合同关系,合同各方当事人可自行决定延长清算期的事项,相关法律法规并无规定延长清算期需要得到证券监管机构批准。而实际上,宝能的清算期也并未延长很久,两个月后,即发公告将进行协议转让或大宗交易,引来市场不少人感叹宝能的速度与效率。
作为公司财务专家,刘姝威在万科独董的岗位上所要面对的场面明显比单刀怒怼蓝田股份的那场战役所面对的要复杂得多。为了完成捍卫万科管理层利益的使命,刘姝威也确实尽力了。
在她用激烈的语言炮轰宝能的时候,就如同鲁莽的武将,频繁暴露学术体系的欠缺,空有满腔热血却无法用准确的学术语言表达。曾有资深媒体人笑言:“刘姝威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其日益高涨的道德自我期许,与落后的学术理论体系能力之间的矛盾。”
言论发表之后,面对排山倒海的“独董不独”“犯常识性错误”“打跌万科股价,损害股东利益”的质疑,刘姝威的公信力也在这一轮舆论战中完全丧失。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不利的局面和对刘姝威能力的担忧,暂无代言人可用的万科管理层才想到了华生,在宝能资管计划清盘的敏感时点让华生重出江湖,冒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舆论压力再次发声。
可惜的是,在“屁股决定脑袋”的前提下,注定万科前任独董华生的观点是不客观的。此前,无论是保监会还是学界,对宝万之争中宝能举牌万科、宝能的资金组织方式早有初步结论,就是在当时的法律法规下合法合规。华生冒险为万科管理层发声进一步透支了其公信力。
值得万科管理层反思的是,无论是华生还是刘姝威,在任万科独立董事之前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享有盛名,华生在价格改革上,刘姝威在公司财务上,都是优秀的学者,并且都拥有很强的媒体影响力,是大V。
然而,万科管理层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最大程度消费了两位大V的影响力的同时,透支了这两位学者的公信力。万科“独董”,却总是把学者给“毒懵”了。以后,万科还要挑选独董,会否继续当前的选择标准?万科独董,还要毒懵多少学者?
责任编辑:高艳云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