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华夏银行人事变动空降高层 德银迎来新机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4日 13:20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华夏银行人事变动空降高层德银迎来新机会

  目前董事会中,德意志银行仅占一席,虽持股不少,但对北京市空降高层的做法不反对

  本刊记者 杨练/文

  华夏银行(600015)高层人事变动悄然拉开了序幕。6月13日,华夏银行宣布,董事会已批准刘海燕辞去董事长一职。前北京市常务副市长翟鸿祥很有可能成为其接班人。这意味着华夏银行将迎来第三位曾任“北京市副市长”的董事长。但该行到目前为止并未透露刘辞职的具体原因。

  刘海燕亦曾任北京市副市长,2003年5月接替陆宇澄成为华夏银行董事长,而陆此前的身份也是北京市副市长。在刘任董事长期间,华夏银行A股成功上市,并完成股改、引进了德意志银行(下称“德银”)等境外战略投资者。

  此次,可能接棒刘海燕的翟鸿祥1946年6月出生,曾任北京市

审计局局长、北京市财政局局长兼市地方税务局局长,2003年7月任分管金融的副市长。

  预示战略调整

  华夏银行内部对此次人事变动的解释是刘已经到了退休年龄,是正常的人事更替。

  目前,华夏银行的第一大股东为

首钢总公司,而后者由北京市政府实际控制,因此,董事长由北京市政府指派也就成为一种惯例。

  此前,投资者对国有商业银行这种类似于“空降式”的不透明的高层人事变动反响极大,而且每次在市场都会掀起轩然大波,而此次华夏银行董事长辞职并没有引起更大的市场反响。

  其实,在华夏银行宣布刘海燕辞职前,相关人事变动的程序已经在暗中进行了。5月31日,翟鸿祥辞去北京市副市长职务,6月1日,北京市委组织部即在华夏银行宣布翟为华夏银行党委书记。而根据惯例,银行党委书记和董事长一般都由一人兼任,这也意味着刘的董事长任期即将结束。

  此次华夏银行董事长任命与前两次不同,前两次是在没有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情况下进行的,自然不会有很多反对意见,但这次德银已经进入华夏银行。不过,德银并没有表示出更多的不满和反对。

  有分析称,尽管都曾任副市长,但刘与翟还是不同,刘与此前的陆都是分管工业、外贸的副市长,翟此前是分管金融的副市长,并曾主持过华夏

证券等大型金融业重组案件,对金融业并购重组颇有经验,正与目前华夏银行股权格局需要重新整合的态势相符,而这一点与德银的利益是一致的。

  刘海燕在任期间完成了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股改三件大事,并早在2005年11月,华夏银行和德银就签署了全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技术支持和协助协议、信用卡业务合作协议,拉开了两行战略意义的合作序幕。但直至今年6月18日,华夏银行信用卡项目才正式启动,结束了上市银行没有信用卡的尴尬。

  据悉,华夏银行与德银的合作不顺有诸多因素,由于刘与大股东首钢总公司关系密切,其对金融业整合似乎还欠缺一些经验,而使得德银一直想在董事会增加董事席位的计划进展非常缓慢,从而令双方的战略合作也滞缓。因此,德银此次对金融出身的翟鸿祥至少从现在来看是寄予了厚望。

  德银谋求话语权

  目前,华夏银行的股东格局是首钢总公司持股10.19%,德银及其旗下的子公司德银卢森堡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有7.02%、2.88%的股份,红塔集团及山东电力各占7.13%和8.15%,财务投资者萨尔奥彭海姆持有4.08%的股份。

  德银及其关联方共占有9.9%的股份,略低于首钢总公司的持股比例,但如果算上德银可享有优先受让权的萨尔奥彭海姆持有的4.08%,该部分股份可在2010年后出售,德银将持有华夏银行13.98%的股权,从而超越首钢总公司。而即使目前这部分股份没有转让,但一般认为萨尔奥彭海姆正是德银的一致行动人。

  现在突出的问题是,德银虽与首钢总公司的持股不相上下,但在董事会中占主导优势的仍然是首钢总公司。目前,在11名股东董事中首钢总公司就占了3位,而德银只有1名,甚至少于股份比其还少的山东电力,在华夏银行董事会中并没有很大的话语权。

  而按照当初双方合作的协议,德银要在近期至少增加一名董事席位,这也应是刘在任期间承诺完成但却一直没有成行。而新的董事长就任能否推动这种改变还有待观察,但对德银而言至少意味着有了新的机会。

  目前,作为华夏银行实际控股股东的北京市政府通过对首钢总公司的控制,向华夏银行派出董事长。但华夏银行股权结构相对分散,首钢总公司持股比例并不高,如果前十大股东中的两到三个股东联手转让股份,则首钢总公司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即有可能被取代,这也正是华夏银行不断传出收购传闻的原因。

  由此,德银及其关联方会很容易通过股份转让获得第一大股东的地位,这也意味着,从长期看,北京市政府仅通过10%左右的股权全面控制华夏银行的难度会逐渐加大,不排除其他股东为了华夏银行的发展,也为了自身权益增值,而选择转让股权。

  华夏银行下半年的增发计划已确定无疑。截至2006年末,华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2%和4.82%,已逼近监管部门要求的最低标准。

  根据相关协议,德银承诺,在华夏银行增发计划完成后的12个月内,不以任何方式增持华夏银行任何股份,并保证其不会成为华夏银行第一大股东。德银借增发而扩大股份的想法并无法实现。

  但华夏银行内部一位与德银关系密切的人士透露,德银的承诺仅仅为“华夏银行增发计划完成后的12个月内”,禁期之后德银增持并无任何限制,况且,德银的最终目标是增持至法律规定的最高上限,即19.9%的股份。而如果德银在一年以后增持股权超过首钢总公司,华夏银行的下一任董事长人选背景也许会发生较大变化。

  “此次翟鸿祥就任董事长或许会对华夏银行的格局带来微妙的变化。对于引入战略投资者德银后积极开拓新兴业务,成长性十分突出的华夏银行来说,只有改变原有的股权结构和管理格局才能使其更好地适应竞争格局,提升竞争力。”上述人士说。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04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