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中资银行理财产品创新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3日 17:52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本刊记者 张尚斌/文

  从2005年到去年上半年为止,中资银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都还比较少,主要是固定收益类产品,而且发行的挂钩产品一般都是以外币为主,而这些产品中很多实质上就是经过重新包装的“二手货”。去年下半年开始,结构性理财产品经历了“快速的增长期”,而这一潮流是由中小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带动的,它们当中的代表是光大银行和北京银行。

  信用挂钩和股票挂钩的产品作为主角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信用挂钩的基础资产已经非常多样化,有基建项目、信托项目和一些大企业的融资贷款项目。如果这些项目期限内不发生违约事件,投资者就将得到预期收益。由于信用情况一般较有保障,这些产品的收益也偏低。

  受股市高收益率的影响,商业银行试图开发高收益的品种来吸引顾客,

股票挂钩型产品就成了最佳选择。从已到期的产品收益情况来看,“打新股”类产品尽管受中签率等因素影响,收益率降低,但这也是投资者在
理财
市场上能够取得的最好收益。

  还有外汇

理财产品。境内发行银行一般都宣扬自己用所谓的“动态资产管理策略”来使利润最大化,但他们受人才和技术条件制约比较明显,一般都是投资于境外投资银行或者跨国商业银行提供的“半成品”。比如光大银行的QDII产品“同享一号”,即是通过投资摩根大通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票据来投资境外的基金。

  在人民币理财市场上,内资银行似乎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外资银行获得人民币牌照较晚,二是因为在网点上有压倒性优势。人民币产品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股份制银行意愿支付的收益远远高于大型国有银行,在人民币产品中非挂钩产品公布的预计最高收益率同我们计算的预期收益率以及实际发生的收益率变化不大,所以银行公布的预期收益率通常体现了银行愿意承担的成本。

  中资银行的理财产品是值得我们期待的,中资银行有更多的人民币优质资源可以“证券化”,并打包出售给投资者,这一点外资银行是无法比拟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