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独角兽"与真"独角兽"同站风口 应理性引导投资者

伪"独角兽"与真"独角兽"同站风口 应理性引导投资者
2018年03月17日 01:34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解码“独角兽”

  中国证券报

  在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四新”企业登陆A股的背景下,富士康IPO事项迅速推进,更多的“四新”企业传出跟进的消息,A股“独角兽”行情由此蹿红,一批“独角兽”概念股票受到热捧。资本市场积极支持“独角兽”企业融资顺应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这将为优秀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助力,也将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更多优质标的。不过,需要警惕的是,一些伪“独角兽”也可能浑水摸鱼,投资者仍需擦亮眼睛。

  价值发现是股票市场的功能之一。真正有潜力、有前景的优秀公司被投资者挖掘出来,自然是皆大欢喜的好事。不过,市场运行并非总是理性的,“独角兽”概念火热之际难免鱼龙混杂。在此,有必要厘清“独角兽”企业的概念。

  作为舶来品,“独角兽”企业这一概念最早在2013年由一家美国风险投资机构提出,指的是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且创立时间较短的公司。

  首先,这个概念来自一级市场,而风险投资机构看问题的思路、对行业和企业的把握程度与二级市场投资者存在一定差异,后者对“独角兽”企业的研判需付出更大心力。

  其次,“独角兽”企业是“稀有物种”。根据上述机构统计,2003-2013年获得风险投资的逾6万家美国软件和互联网行业的公司中,只有39家公司的估值达到10亿美元。如果指望所有“四新”企业都是“独角兽”,都是未来的BATJ,那么不是投资者眼光出了问题,就是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出了问题。伪“独角兽”与真“独角兽”一同站上风口,大风起时可以同领风骚,但风停之后,伪“独角兽”难免跌落尘埃。

  从二级市场的角度来看,目前市场上某些所谓的“独角兽”概念股只是沾了“独角兽”企业的光,只是真正“独角兽”企业的上游或下游产业链的某一个环节。有的概念股虽然参股“独角兽”企业,但持股比例低,受益并不明显。这些概念股缺乏基本面支撑,如果短期内股价涨幅过大,未来难免陷入调整。

  对于近期“独角兽”概念的火热,监管层已有警觉:相关上市公司提示投资者理性投资,注意风险;部分公司收到交易所监管函,需披露公司参股“独角兽”企业的名称、估值、参股比例等。

  此外,有关部门应当尽快研究明确“独角兽”企业的认定标准,以正视听。券商等中介机构应勤勉尽责,理性引导投资者。对于投资者来说,在掘金“独角兽”企业的同时,也要保留足够的理智和清醒。(李若愚)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徐彩月

独角兽 解码 企业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