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英达:希望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美好的

专访|英达:希望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美好的
2019年03月24日 08:51 澎湃新闻
专访|英达:希望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美好的
澎湃新闻记者 杨偲婷 来源:澎湃新闻
1993年播出的《我爱我家》,是国产情景喜剧创作历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至今《我爱我家》仍然有无数“家迷”,隔三差五还能引发社交媒体上的“回忆杀”热潮。

而执导《我爱我家》,让英达成为国内情景喜剧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早年留学美国时看到了情景喜剧,英达便深为这种创作形式折服。毕业时,英达背了一大包美国情景喜剧的录像带回国,其中的《考斯比一家》(The Cosby Show),成为了《我爱我家》的创作蓝本,《干杯酒吧》(Cheers)后来为他提供了《中国餐馆》的创作灵感。时隔几十年,说起这些当年喜爱的经典情景喜作品,英达如数家珍。现在他依然保持着观看并研究欧美情景喜剧的习惯,他对自己的阅片量很自信,笑称“一般宅男跟我比不了”。

多年来,英达一直在情景喜剧领域耕耘,创作出了《新七十二家房客》《闲人马大姐》《网虫日记》等情景喜剧作品。这些作品多是真正生长在时代发展脉络上的故事,它们在主题上,在对于社会生活的展现和思考上,都颇有独到之处。

英达在片场

去年,英达执导的情景喜剧《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不少人很疑惑英达怎么拍起了儿童剧,英达直言,是应央视的邀请。对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部经典动画片,央视方面一直希望能真人化,但作为80、90后的集体回忆,真人化需要慎重:不但要让现在的儿童观众喜欢,还得让这部动画片当年的儿童观众认可。讨论后,大家一致认同,对这部作品来说,情景喜剧是最好的改编形式。于是,《我爱我家》的总监制张明智找到了英达,希望他来导演。英达感谢张明智当年对他创作的扶持,在这部动画真人化的情景喜剧上,也着实花了不少心思进去。“首先原作是五分钟一个小故事,很难直接改编成电视剧;其次,得把这个IP做得像是这个IP,得让观众承认这是他们从小看大的那个东西,但这很难,比如原作动画那孩子那么大一脑袋,现实中哪儿去找啊,那不成病人了吗?第三,原作里就一家三个人物,但央视第一季就定了一百集,一百集才三个人,这故事讲着讲着肯定就枯竭了,所以我们只能加人物。”

《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剧照

不过说到这部戏遇到的困难,英达觉得最难的还是“拍孩子”这事儿本身。英达以前的作品中,并不乏儿童演员的身影,“但我以前拍过的孩子大都是超过10岁的。”而《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里的儿童演员,大多数也就五六岁,现场拍摄中,孩子们会出现怎样的反应,无法预料也很难控制。“孩子们没有一个是训练有素的,也没有一个是明星。一方面也有好处,就是不用像有些有明星大腕的戏,你得捧着他,没有导演放弃创作原则去将就他们的那种事。但另一方面,你也得将就孩子们,你不能骂他,他要是哭了,怎么演喜剧?孩子就是这样,你得让他相信规定情境,他就能演得挺像。他要是不信,你跟他讲大道理没用。”

播出后,该剧收视率相当不错。英达目前正在进行第二季的创作。他觉得为孩子们、曾经的“孩子们”创作,和为大人们创作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的观众肯定主要还是小孩儿,还有曾经是小孩的、现在长大的成年观众,但他们也不会用看成人剧的标准看这个作品。我们会试着说一些比饭前便后要洗手深刻的道理,但还是不会脱离孩子那个单纯的世界。我们不希望让孩子们看到这个世界的丑恶和不善良的东西,希望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美好的。”

【对话】

澎湃新闻:关于情景喜剧,大家看得多,但不见得真的理解它的定义?

英达:国内很多人对情景喜剧有错误理解,认为一个英美剧,长而连续,有喜剧元素,就是情景喜剧,不是。情景喜剧就一个定义:有没有笑声。笑声有些是现场的,有些是罐装的,但一定要有。没有这个,就不是情景喜剧,像《武林外传》,《编辑部的故事》,其实都不算情景喜剧。

澎湃新闻:为什么一定要有笑声才算?

英达:这个就是情景两个字的意思,让观众明白你看的是一个剧场里的、有现场观众的喜剧,而不是假装发生在真实环境中的剧。为什么这么做?它有美学上的道理。喜剧是个很多人一起欣赏的艺术,不是一个人的艺术。在剧场里,在电影院,看到喜剧段落大家一起笑,笑的感染力非常重要。但后来电视出现,你一个人在家看戏,创作者们发现:喜剧的力量差多了,一个人在家看很难笑出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开始在电视剧里引入剧场的感觉,让观众觉得身处一群人中,一起笑,这个有很大感染力。情景喜剧一出现,它就和别的戏不一样,首先它不能漫山遍野乱跑,不然观众会质疑这个笑声从哪里来的?多数情景喜剧都在剧场里,那创作规律就不一样了,剧本你得写舞台剧一样三一律的东西,在一个舞台里完成,相对比较集中,故事的完整性很重要。从这个意义上,它是电视剧和话剧的结合。

澎湃新闻:国内一些情景喜剧多次爆出抄袭国外作品,你觉得抄袭是目前国内情景喜剧创作中比较大的问题吗?

英达:也就三个方面的问题,他们如果不在乎,那也没什么了。第一,会有水土不服的问题,本土化不成功,白领看着还行,老百姓不知道这什么东西,我之前一些作品比较成功,应该就是本土化比较成功;第二,版权问题,人家找你算账怎么办啊?不理你就算了,但被人发现了就麻烦了,你赚那点钱还不够被罚的;第三,同行看不起你,老百姓可能也不懂,觉得看着还行,但同行懂啊,你在业内的名声就臭了啊,人家跟你合作都难。如果抄袭者不在乎这三点的话,他能混,他不要这面子,那他抄呗。好东西嘛,跟产品山寨一样,真的名牌买不起,这假的皮带先拿来系上再说。

澎湃新闻:你觉得目前国内情景喜剧创作门槛是什么?有限制吗?

英达:有啊,最要命的就是情景喜剧。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创作面临各种各样的限制,有来自政审方面的,有来自普通观众的口味的,我们一方面抱怨审查的带来的各种限制,一方面我也深知,我们中国老百姓之滞后啊,跟人家喜剧发达的国家比,我们老百姓的幽默感太滞后了。但是抱怨没用,还是得在这创作,审查躲不过去,老百姓也得把他们伺候舒服了。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咱们就得自己拿捏这个分寸,并没有一个教科书来告诉你,这个不行那个行,怎么本土化,怎么适合老百姓的口味。

现在喜剧创作,环境比创作我爱我家时还要恶劣,所以我转向小孩了。喜剧说白了,讽刺和幽默分不开,但咱们不能讽刺的东西太多了。比如说,《老友记》就是个充满黄段子的情景喜剧。我们一模一样地创作,根本不可能,不让。这还不是讽刺谁呢,就不可以,然后你还想讽刺,那更不行。但喜剧最根本的东西,一定是有什么东西被笑话了,它才成为笑话,否则的话,你好我好大家好,都是捧的,歌颂型的,那情景喜剧发展不了。左右都这么卡着,审查说这个不正能量,那个不能写,老百姓说你这个刺痛了我,那喜剧很难搞。

而喜剧跟别的东西不一样,比如电视剧它靠剧情曲折,人物独特,甚至演员长得好看,就能对观众形成黏性。但喜剧必须得逗,喜剧如果失去了喜剧性,那就没有生命力了。因为情节是系列剧,它没有那么连续,其次,喜剧为了追求喜剧效果,它往往情节没那么真实,一个笑话如追究真实性,那就很难。

澎湃新闻:国外情景喜剧领域有不少十几季的长寿剧,观众黏性高,但国内好像很少见这样的作品?

英达:不好呗,两个不好。首先国内情景喜剧本来就不好,烂,怎么跟人家比,好多人给我介绍,现在年轻人的(作品),让我去看一眼,我非常谦虚地去看了,一集都看不下去。

同时,观众也不好,我们观众没有真正看情景喜剧的习惯和水平。国外一周播一集,这要在中国那就是个死。观剧不在一个水平,我们还在上一个时代。人家《老友记》(Friends)《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一年拍十几集,那人家能花大价钱制作。我们要这么弄,死了,那肯定死了,没有任何影响。我们差什么了?一句话根本说不清楚。现在我们已经强多了,以前抢一个烂电视剧,一天播四集,播八集的都有,那才是真低水平,但老百姓就狂看,就像饿了半年的乞丐,你说这顿饭我们慢慢吃,咱们上美食美器,仔细品味,别逗了。狂吃,吃饱了下顿还狂吃。电视剧上我们的观众就是这样的,不上来给个四集八集,根本吃不饱。我不是骂观众,我还指着他们吃饭呢,但你要问我为什么,这就是为什么,这是实际情况。

澎湃新闻:关于《我爱我家》,这些年来,粉丝的解读很多。我看到有观众认为《我爱我家》“有着深刻悲剧内核的同时,抓住了温情的瞬间”,你怎么看?

英达:《我爱我家》最主要特点还是逗,它的喜剧多出在讽刺而非温情上。现在有群《我爱我家》的影迷,我特别感谢他们。我现在的文学助理,他以前就是《我爱我家》全球影迷会的会长。有些人真的很厉害,我都算够可以的了,时隔26年,我也没回去看,提起哪段儿我都能想起来,但有些影迷,他能把台词全背出来。但他们有时候确实过度解读了,有的我看着都乐。我创作时,确实有些温情的想法,但那个是为了冲淡这部戏里的尖酸刻薄之气,比如片尾歌啊,情节上找补一下啊。但作为喜剧它最有魅力有生命力的,一定是那个讽刺。

澎湃新闻:你也不认同影迷认为它有悲剧内核的说法?

英达:不认同,绝对不认同。人家说好的喜剧都是含泪的笑,其实那个含泪是附加的。换句话说,你烧一锅红烧肉,加点酱油,搁点糖,那是佐料,那个起作用,但直接给你喝酱油你喝吗?含泪的笑首先得笑,其次是含泪。

澎湃新闻:还有很多将《我爱我家》对比《红楼梦》的解读?

英达:这就过度解读了,《我爱我家》跟《红楼梦》没有任何关系。当时梁左确实是红楼梦研究会的,但没用这个指导创作。可能谁看了剧觉得有些东西偶然有些契合,就说《我爱我家》像《红楼梦》,包括他们说我们正好拍了120集,其实一开始我们只拍了40集,但为了挣钱,就说再接着拍吧,但再拍40集,也还是不挣钱啊,那干脆再拍80集吧,完全没有想到红楼梦是120回。还有他们家姓贾这事儿,这都是我定的,是梁左进入创作队伍之前的事。傅明姓傅,那是因为他们对面那家姓郑,当时想着一正一负嘛。还有,当时为了抢拍摄速度,剧本创作跟不上,所以当时开了两个创作组,一个是梁左领导的,一个是我领导的,被家迷广泛提议像《红楼梦》的几集,正好不是梁左那边创作的,是我们这组创作的。

澎湃新闻:90年代有不少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围城》《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等,现在不少年轻人挺怀念90年代的文艺创作的?

英达:我不怀念,我不认为90年代是个更好的年代,或者更差的年代,一切都要放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90年代还处在原始积累的阶段,社会的方方面面还有很多不完善,所以有好的东西,也有不好的东西,都顺着这个时候钻出来了。就像一块地,以后迟早要都种庄稼,要机械化,但荒刚开出来,没来得及种庄稼,它自己长出些特别好的植物,也长出些杂草,结果大家说:哎呀,还是那会儿好。这不公平,第一它迟早要机械化,只种粮食,第二,你光看着好的,没看那些烂的东西。我现在制作电视剧,虽然似乎不如以前影响大,甚至东西出来不是什么传世的东西,但要说质量,绝对不比那时候差。

(本文来自于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 英达 情景喜剧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27 中创物流 603967 --
  • 03-21 三美股份 603379 32.43
  • 03-18 亚世光电 002952 31.14
  • 03-14 震安科技 300767 19.19
  • 03-14 永冠新材 603681 10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