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融资难:说到底中国还是人情社会

小微企业融资难:说到底中国还是人情社会
2018年12月18日 15:40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小微企业融资难:说到底中国还是人情社会

  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

  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其中99%以上是中小微企业,他们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60%的GDP和50%的税收,是中国经济至关重要的基本盘。但受限于传统的信贷模式,小微企业先天缺少能令银行满意的征信条件,中国60%以上的民营企业和90%的个体工商户没有银行贷款记录。

  包括微众银行的微业贷在内,中国金融界正在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一难题寻找新的可能性。我们期待,随着这些尝试的迭代,金融与实业的双轮会驱动中国经济以更有活力、更健康的姿态前进。

  ——吴晓波

  在东南亚做橡胶生意的华人,会把人分成七等,商业待遇逐级降低。

  第一等是近亲,第二等是远亲,第三等是同族,以此类推,最后一等是非华人。

  每个等级,买卖时的条款不一样,借贷时的利息也不一样。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不是歧视吗?不是限制自己的生意范围吗?

  经济学家戴融(Janet Tai Landa)研究发现,这种歧视是有道理的,因为华人在东南亚政治、社会力量不足,受到的司法保护也不足,面对充满风险的日常交易,这种区别对待恰恰可以维护自身利益。

  在寻常手段不足以解决问题时,不得已用上非常手段。这种人情与歧视的运用,其实随处可见——直到有一天,现代社会的信用体系成型。

  在中国,小微企业的重要意义无需赘言。它们占据市场主体的90%,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70%的发明专利、60%的GDP和50%的税收。

  然而,小微企业融资时,仍然习惯于靠“人情”而不是靠“信用”。

  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数据,有32%的小微企业参与民间借贷,相比之下,只有13%的小微企业获得过银行类金融机构贷款。

  而民间借贷的渠道中,四分之三来自亲戚朋友。

  这也使得小微企业通过民间借贷时,要么无息,要么高息。无息就是还“人情债”,一般要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作为日常人情支出;而高息,往往要面对高于20%的年化利率。

  净利润率超过20%的企业,尤其是非金融企业,似乎不多见。然而小微没的选,他们无法向陌生人证明自己的信用。

  最近,小巴和三位小企业主聊了聊:

  一位来自传统制造业,工厂土地是租的,无法抵押,于是将个人几套房产抵押,打七折向银行借了钱,现在押无可押,又不愿碰民间借贷——“请人担保,将来就要为人担保”——于是资金只够日常周转,不足以扩张;

  一位来自科技企业,没有厂房土地,一般通过订单授信,打七折向银行借款,但这同样只解决周转问题,明明市场前景极为广阔,目前只开发了2%-3%的市场,业务增长却受到资金限制;

  一位来自互联网行业,只有股权融资,没有债权融资,经历过资金紧张到处找投资人的时候,但从没想过从银行借款,因为商业模式太轻,无可抵押担保。

  我问他们有没有感受到经济环境的“寒意”,他们都听人说过,都有点焦虑,尤其是微信群里,常有言之凿凿的,但实话实说,自己没感觉到——这三家企业,今年的业绩增长都在30%以上。

  可他们还是借不到钱。

  今年央行一共进行了四次定向降准,全都瞄准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然而几千亿又几千亿的流动性释放出去,收效并不明显。根据央行每个季度发布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近期一直在放缓。

  从中央到地方,一些审计局的报告明确指出:

  定向降准释放资金未主要用于增加小微企业贷款投放,未实现定向降准应达到的效果;部分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未达到“两个不低于”要求。

  这里的“两个不低于”,是银监会2009年对银行提出的要求: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增量。

  后来,因为很多银行做不到“两个不低于”,银监会只好在2015年改为“三个不低于”: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从货币政策到行政命令,中央对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不可谓不关心,然而信贷资金就是流不到小微那里。

  因为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率确实比大型企业高得多,抵押物也比大型企业少得多,银行难以授信,小微也自然难以通过传统融资渠道借钱。

  传统金融难以惠及小微,破局的关键在哪里?

  让我们将目光转向国外。

  小微企业融资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当小巴查询其他国家经验的时候,却在各显神通中找到了一点共通之处。

  美国有小企业管理局(提供75%-80%贷款担保,风险损失由联邦预算承担)、《小企业法》、全国性的信贷担保协会;

  英国有小企业服务局(提供小企业贷款担保计划)、小企业委员会;

  日本有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小微企业发展基金,财政预算里有专门的小微企业补贴科目;

  德国有一类专业化的担保银行,协同商业银行、评级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

  富国银行有专门的小企业信贷产品和客户指导部门,格莱珉银行更是以小额信贷闻名。

  注意到了吗?这些都不是“政策”,而是“制度”,不是一时的救急之举,而是常态化设计,是法律、财税、信用体系、担保机构、商业银行协作的成果。

  中国在面对小微企业时,有很多家长式的关爱,去杠杆的时候怕伤到它们,查税收社保、监管民间借贷时一看市场情绪不对就松口,还不断督促商业银行提供扶持。

  这些做法充满了人情味,但现代商业需要的不是人情味,而是一视同仁、稳定可靠的制度体系:用信用取代人情,用金融技术消除厚此薄彼、促进普惠金融,用常态机制解决常态问题,让未来环境可预期。

  中国也在改变。

  新版《中小企业促进法》自今年1月起实施,把“合理提高小型微型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写进了法律。

  今年7月,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公司成立,尝试建立全国性的融资担保体系。

  银行也在探索企业借贷新模式,例如微众银行微业贷,线上申请,无需抵质押,无需线下开户,无需任何纸质资料,借助互联网科技及大数据风控,解决小微融资难题,助力实体经济。

  于是,小巴聊天的三位小企业主,有了更多的故事:

  第一位制造业老板,工厂所在的园区要改造了——现在那个根本不能叫园区,只是一些工厂的偶然扎堆——她说政府补贴一部分钱,把土地买下来,这边几个工厂,只留自己一家,其他的因为环保等问题都要关掉。

  园区改造预计要用一年,她好像既不担心影响生产,也不担心资金——刚从微众银行贷到180万元,留作备用。

  第二位科技企业老板,也是刚从微众银行贷到180万元,他说微业贷明显比传统渠道要方便快捷,竟然还不要抵押,搞得他最初以为是骗子,后来知道这是腾讯牵头成立的银行才放心。

  他也好奇:“就查我的纳税和征信记录,他们是怎么控制风险的啊?”然后又自己给出了答案,“听说门槛还是比较严的,纳税等级不够就申不上。”

  第三位互联网企业CEO,刚刚通过抖音找到了新的业务增长点,我问他有没有听过微众银行微业贷,靠信用贷款,不用抵押的。他颇惊讶地说没听过,有兴趣,这就去查查看。

  在他们仨身上,小巴真没感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我猜,这是时局对那些踏实做事的人的奖赏。不污染,不漏税,不违规,这些特质在浪潮汹涌时不受关注,但当潮水退去,每个人身上都会露出“信用”的印记——现代商业社会,信用会给每个人奖励。

  2018,真走过来,似乎也没想象中那么艰难。转眼2019,冷暖未知,风向未卜,希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扎根实业的人、服务实业的人,都能好好的。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张恒星 SF142

小微企业 税收 信用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27 华培动力 603121 11.79
  • 12-26 华致酒行 300755 --
  • 12-19 中山金马 300756 53.86
  • 12-19 上机数控 603185 34.1
  • 12-18 紫金银行 601860 3.14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