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应冷静对待外部援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1日 01:12 中国经济时报

  戴严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迅猛增长,对外贸易数额巨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加大。对此,国际上出现了一种声音,认为中国已经脱离发展中国家队伍,不应该再接受国际上给予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资金。有德国官员提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取代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强国、第一出口大国,“没有理由继续向中国支付发展援助基金”。在加拿大保守党政府中,有人声称要履行竞选承诺,取消每年向中国无偿提供的6000万美元发展援助资金。日本外务大臣高村正彦2007年11月8日说,日本将在2008年3月最后一次向中国提供低息贷款后,全面停止所有对华新日元贷款。理由之一是中国应该成为日本政府对华开发援助的“毕业生”。在中国国内也有人心浮气躁,头脑发热,为中国当前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以为中国已经足够富强,不再需要接受外部援助。

  那么,中国现在是否还需要争取获得外部援助﹖面对上述观点和行动,我们应该冷静思考,认真对我国目前的国力和需要做出符合实际的客观分析,“千万别被‘忽悠’了”。

  首先,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个阶段肯定还需要外援。目前,中国虽然经济迅速发展,但仍面临许多实际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失业人口增加、经营管理和科技水平偏低、教育和医疗及农村社保等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很大。最近,我国发生严重的冰雪灾害,暴露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还相当脆弱。此外,中国的荒漠化、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治理污染等问题,如果单靠中国自己努力将耗费很长时间、付出很大代价,所以这些问题还需要依靠外部援助来解决。当前,中国人均产值虽然已突破2000美元大关,远远超过了改革开放初期的300多美元,但应该看到有的发达国家人均收入高达4万多美元,和我们的差距依然很大。即使是发达国家必要时也需要互相提供援助,更何况我们是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

  第二,建国以来,外部援助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一些由外国帮助建设的项目,至今仍在造福于中国人民,外部援助是推动中国前进诸因素的有机组成部分。接受外部援助,有助于实现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目标。

  第三,发达国家对中国提供经济援助有助于互利“双赢”,也有利于双方的共同利益。舆论认为,减少、终止和取消对华援助的想法,是“目光短浅”和缺乏政治远见的“错误”主张。现在对华援助已主要不是为解决传统意义上的扶贫和饥饿问题,而是为了双边和全球的共同利益。日本通过对华日元贷款获得了不可低估的经济利益:大大增加了中国从日本的进口,促进日本企业扩大在华出口市场,使许多濒于破产的日本企业起死回生,日本也从中国进口紧缺的能源和其他矿产等资源,日本援建的秦皇岛港恰是通往日本的运煤码头,进一步促进了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这种互惠“双赢”的好事,应该继续成为推动中国与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关系向前发展的积极因素。

  据报道,中国是世界二氧化碳第二大排放国、二氧化硫最大排放国,发达国家与中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环境保护、提高能源效益和使用可再生资源等方面合作,符合发达国家和全球的利益。

  第四,中国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是应该的,也是对外部援助的回报,并不意味着中国不需要外部援助。中国政府已承诺在今后3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30亿美元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优惠出口买方信贷。中国不是非洲的主要债权国,对非洲贷款的数目是有限的。在消除贫困问题上,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应采取更多实质性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中国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不应成为发达国家不向中国提供援助的理由和借口。

  第五,中国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外部援助,一方面仍要立足于自力更生。中国坚持自力更生发展经济,同时也要重视外援,积极争取外援,但前提是不依赖外援,不放弃原则、丧失主权。

  过去,外援项目在中国执行得都比较好,讲究信誉,还款及时,建成项目能迅速盈利。今天,中国依然乐意接受并珍惜友好发达国家提供的援助。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