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了主席的电影节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9日 22:26 中国经营报
安东尼·明格拉突然去世,对于热爱他的影迷是一个噩耗,而对于刚刚邀请到他出任评审团主席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来说,则更是一个意外的沉重打击。 上海国际电影节失去了明格拉,就好像《英国病人》奥尔马希没有折回去救嘉芙莲一样,留下的遗憾都是无法弥补的。作为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一直徘徊在国际顶级电影节的边缘,每年屈尊前来的国内外大牌明星用手指也数得过来,而先应约后“放鸽子”的倒是不在少数。上海国际电影节不可能奢侈到像戛纳、柏林电影节那样,板凳席上还有候补的评审团主席,于是自然陷入到主席突然缺席后的尴尬局面。 令上海国际电影节尴尬的还不仅仅在影响力的缺失上,更在于自1993年来已举办十届却仍未走出不盈利的怪圈。但凡国家愿意举办大规模电影节,首先都是为了推销电影、形成文化影响力;其次则是通过电影节来拉动经济增长——商家赞助、广告、交通、宾馆、餐饮、旅游等方面,涉及的行业越多,盈利模式越健全。换言之,成熟的电影节的经济效应并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种博览会、运动会。 电影是最烧钱的艺术,而电影节无疑也是用钱堆砌出来的豪华盛宴。柏林电影节每年预算为800万欧元,50%的资金由德国文化部提供,地方政府和电影节承担另外50%的运作经费。而上海国际电影节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每年需要的资金总量大约都在3000万元以上,在筹资、经营上均面临巨大的压力。光靠票房和广告显然不可能回收,电影节的公益性、文化性很难不受到影响。 一个如此不叫座的鸡肋电影节之所以要苦苦支撑十几年,唯一的理由或许在于它试图唤醒这个城市曾经高贵的电影血液。80年前,这里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在1925年就出现了141家电影公司,是米高梅、派拉蒙、福克斯、华纳兄弟、雷电华、环球、哥伦比亚、联美等八大好莱坞公司争相进入的海外市场。 但是昔日顾盼中的上海旗袍美人,如今却成了王家卫电影里的经典回忆,而东方好莱坞这一美誉,也早早就被香港所取代。正巧这几日香港国际电影节也在举行中,它的级别尚不如上海电影节,但却有多达65部电影是世界首映或亚洲首映,18个评审委员中,包括戛纳及柏林电影节的代表,俨然已有“亚洲奥斯卡”的风范。 尽管上海电影院的票价早已和国际接轨,但上海乃至中国的电影产业链却依然停留在后计划经济时代。正如电影评论家戴锦华所言:“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电影始终是不断在谈论的电影,但是又不断绕开了影院的电影;一个不断地借助着中国电影工业的电影,但又始终抛弃着中国电影工业的电影。”离开了电影工业的齿轮,中国电影不过是少数人养在花瓶中的花朵;没有本土电影市场的繁荣,又何必指望国际电影节创造巨大的文化和商业效应。 1903年,在上海的一个茶馆里,西班牙人雷玛斯放映了几部影片,生意极为兴隆。2007年,米高梅进驻上海建设“米高梅世界娱乐中心”,曾经创办奥斯卡的米高梅,又将为这个百年前的东方电影之都的复兴做些什么? 中国经营报记者:cakka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