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公共财政体制何以支撑4%的期待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7日 02:50 中国经济时报
■朱四倍 3月25日,教育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表示,财政教育性经费占GDP的比例未达到4%受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其中谈到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制约国家拿出更多的钱投入教育。 从1993年以来,财政教育性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反复在各种国家教育发展政策和规划中被强调。但近三年来,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始终徘徊在3%左右。换句话说,教育投入占GDP比重4%为何8年未实现已经成为公众的疑问。 赵路表示,财政蛋糕是既定的,比重偏低当然也就制约了我们国家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投入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从理论上说,这种说法一点没错,但是我们的财政收入真的低到了不能实现4%的目标吗?财政收入的支出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吗? 数据是枯燥的,但数据又是最有说服力的。2007年中国GDP增长11.4%,经济总量超过24万亿人民币;同期财政收入达到5.1万亿,同比增长高达32.4%。如果再算上国企利润1.62万亿、罚没收入1.67万亿、土地收入1.2万亿、社保收入0.8万亿等等预算外收入,中国的财富增长43%跑到政府财政的腰包中去了。著名学者陈志武在《政府有多大?》中写道:2007年中国财政税收相当于3.7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12.3亿农民的纯收入。也就是说,政府一年花的钱等于3.7亿个城镇居民、12.3亿农民一年可以花的钱。 简单地说,政府不仅拥有了大量的财富,而且政府用于自身的财政支出远远超出对民生的支出。结合“财政蛋糕是既定的”观点,作为政府是优先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诸如教育等领域还是用于自身呢?如果优先用于自身,肯定要缩小用于民生等方面的支出,反之,依然成立。笔者以为,4%的教育投入目标无法实现不在于“财政蛋糕是既定的”,而在于公共财政成了“取之于民用之于官”的财政,偏离了公共财政本质目的才导致了4%的教育投入目标屡屡落空。这是问题的要害。 “取之于民用之于官”并不是笔者的杜撰,而是有着事实依据: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登文章说,我国公车消费和公款吃喝一年的总数高达6000亿元以上,几乎相当于财政收入的20%左右。而全国一年的公款吃喝在2000亿元以上。这显示,尽管财政来自于民,但是很多却没有用于民。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能渴望4%的目标实现吗?政府用于自身的支出压迫了用于教育等民生方面的支出。 “取之于民用之于官”的公共财政无法支持民众对于教育投入4%的期待。也正是在这种财政体制下,我们看到了我国的教育投入低于世界各国5.1%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笔者以为,如果不改变“取之于民用之于官”的公共财政,仅仅争论“财政蛋糕的大小”,无法面对公众的质疑。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