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灵:中国金融宏观调控技术已日渐成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 08:52 中国经济时报 | |||||||||
主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维护国际收支平衡,是中国自身经济利益所在;中美贸易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 记者 赵红梅 天津报道 “随着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逐步成熟,中国金融宏观调控技术也日渐成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6月23日在“构建21世纪金融体系·中美金融研讨会”上说。
吴晓灵指出,目前,中国的经济金融业正处于一个较好的历史发展时期。当前中国经济金融运行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高,货币信贷增长较快,经济结构性矛盾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在国际环境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全球经济结构性失衡和石油等能源、原料价格上涨过快。 “因此,主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维护国际收支平衡,既是中国自身经济利益所在,也是促进全球经济有序调整的重要方面。”吴晓灵说。 吴晓灵还对当前东亚国家的高储蓄、对美贸易的顺差与美国的双赤字并存的格局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解读。她认为,自1990年以来,中国、韩国及东盟五国的储蓄率年均在30%以上。为减少储蓄的过快增长,中国需要扩大内需,东亚其他国家应扩大国内投资。 吴晓灵认为,亚洲国家的对美贸易顺差特别是中国对美贸易的顺差是在比较优势原则下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的结果。 吴晓灵说:“中国于2005年7月进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是用价格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手段。但基于技术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成本巨大差异基础之上的生产布局变化而形成的贸易不平衡,是无法简单地用汇率水平的调整来解决的。这种贸易顺差应该主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来解决。在中美贸易问题上美国应坚持自由贸易的原则,放松对中国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的限制,中国也将逐步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进口,只有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吴晓灵认为,亚洲国家近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这既是接受金融危机的教训,为了应对流动性危机的需要,也是由于危机到来时国际援助不及时而被迫采取的防御政策。东亚国家储备资产的大量增加使东亚国家充当了对美欧发达市场资本输出的角色,这种资本输出对稳定美国及全球金融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东亚的储备资产面临两个问题,一是长期利率下降,降低了债券投资的收益;二是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美元汇率持续走低,增加了东亚储备资产的贬值风险。 最后,吴晓灵表示,国际上也应该研究国际金融体系的新框架,逐步改变国际贸易、结算和储备资产过度依赖一国主权货币的情况,应加强对各国特别是储备货币国财政纪律的约束,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