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中介全是骗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 10:03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章剑锋 一年前,出于工作变动的原因,北京的媒体从业人员郑丽丽搬到亚运村,与一位中介从业人员签下租赁合同,合租由这位中介人员公司提供的一套房屋。现在,租住期已满,当郑丽丽单方面决定与房东续签租赁合同时,已与房东终止合同的另一合租方——中介从业人员勒令她立刻搬走,并威胁说如果不照办,将扣除所有押金。
“我从来就没有发现,《合同》上有一条苛刻的要求:租赁期及租赁期终止一年内,我们不得与中介介绍的出租方自行成交,否则我们应向他交纳一个月租金作为赔偿金。”郑丽丽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就在一年前,郑丽丽还天真地认为自己找到了一家可信赖的中介公司和一位可信赖的合租伙伴。现在,她意识到自己碰上了“黑中介”,可是她一点办法也没有——最初她想通过律师协调解决这件事情,可是合同上面有她的签字,律师对此也无能为力。 郑丽丽把这件事情公布在她的个人主页上面,她说:“一定要小心黑中介。” 中介市场无好人? 就在郑丽丽无端被扣留押金后,涉嫌诈骗的北京坚石房地产经纪公司法人代表不久前被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有罪。这起案件发生在2004年,曾经轰动中国房地产界。 坚石公司的法人代表在2003年通过伪造证件诈骗房主、房客,一共获得379.9万元非法所得,2004年卷款潜逃时被逮捕。去年6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坚石法人代表无期徒刑,今年,北京市高院又驳回了他的上诉,维持原判,他的女友也因为合同诈骗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 “坚石事件”发生后,北京市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曾要求会员单位自律并接受社会的监督、检查。2004年冬天,他们的秘书处起草了一份《北京市房地产中介行业自律规则》,希望能借此提高中介行业的公信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不过,这起欺诈案件以及其后陆续发生的一些侵权欺诈事件,给原本就没有博得市民好感的中介公司带来了很坏的影响。在北京,几乎很少有人愿意通过中介公司租住房屋,他们宁愿在电线杆上或居民区里张贴出租信息,对于中介公司提出免收看房费的优惠措施也无动于衷。有些租房户在网上找到房源后,听说是中介公司的,马上就会把电话挂断,躲避中介就像在躲避一场灾难。 “中介从业者不管是对买方还是卖方(包括同行),都一定是存有欺骗的。”北京的经纪从业人员李登科对本报记者说,业务员不会忽悠,一单也成不了,许多人是连哄带骗促成交易的,因此,在买卖过程中也可能露馅,造成客户的不信任。 “连蒙带骗就能轻松获取巨额利润。”李登科说,如果有机会一次性赚取一年的工资,那么很多业务员会选择利益,做完就跳槽。“我见过很多老业务都不用真名,名片上名字和身份证不符,甚至身份证也是假的。” 李透露,欺骗的方式往往很有效果。这种方式养活了很多人,只要有一张嘴,就可以在行业里生存。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很多客户最终会跟着更能说谎的人或者说嘴更甜的人走,前提是只要谎话能编圆满。 这种情况令李很担心,他说他感到了信任危机,他最大的担忧就是,即使个人相当专业,服务到位,但是,客户仍然抱有警戒心理,已经被骗怕了。可能要花更多时间去赢取信任,“这种状况就是相当不规范的表现”。 管制还是放行? 许多中介人士拒绝就中介市场的混乱状况发表评论,北京链家房地产经纪公司的总经理左晖说,他很难客观告诉本报记者中介企业是否都不受欢迎,他只能感受到市场对自己企业的反应。 左晖说,作为房地产存量房市场的重要主体——房地产经纪公司,在市场刚刚发育的时候,从业人员素质不会很好,对行业的发展前景没有清醒的认识,就会出现很多短期行为。这种短期行为直接导致了企业乃至行业的信用缺失。 “没有一家公司的品牌是绝对叫得响的,谁都有猫腻。”李登科说,现在的北京,中介企业不包括门店有3000多家,如果按门店算的话,超过6000家,增长的速度大于消亡的速度。受到市场不规范发展的影响非常大,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而且所有公司的实质性服务内容都一样,由于人员流动性大,许多人只做一锤子买卖。 李登科说,他早就感觉到人们对中介的信任度几乎为零,“中介全是骗子,”但他不感到苦恼,因为苦恼无济于事。他说,违规操作蒙骗客户的情况,只能通过自律来消解。 在北京市中介行业协会发布《自律规则》后,现在,北京市建设委员会也确立了行业巡检制度,明确要求下辖机构在各自管理的区域内“每月至少安排一次巡查”,市建委和行业协会还会进行不定期检查。对严重违规者不仅要勒令整改,还要将不良信息记入信用系统档案。在北京市建委掌管的“房地产交易管理网”上面,曾一次性曝光了15家中介公司,这些公司被认为存在违法经营行为,受到了全市通报批评。 决策资源集团高级研究主任蔡观说,政府可以通过有限管制去引导和鼓励企业发展,建立中介行业的社会监督机制及与消费者沟通的信息机制,中介行业内的领先企业也应形成互动,探讨中介经营和管理的模式及相关问题,并实施相应的先进运营管理模式,利用榜样的力量推动行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