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不应误读市场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 02:17 每日经济新闻 | |||||||||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进入又一个十字路口。卫生部新闻处日前表示,卫生部正在会同相关部委制订新的医改方案。这说明,卫生部认可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的研究结论,即中国此前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的医疗体制改革并不成功。 中国较大规模的“市场化”医改始于2000年。这一年,国家体改办等8部委出台了《关于城镇医药卫生工作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卫生部等4部委推出《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
但几年医改的结果,不仅没有起到缓解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目的,反而使这些矛盾愈加突出。医改并不成功,不少人自然将问题的矛头指向市场化本身。 但市场化的弊端大多数时候总是源于制度的不健全。 市场化的最主要表现方式,是在医疗市场导入竞争机制,通过价格杠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达到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目的。据统计,到2005年6月底,国内民营医院突破4000家。数目增长虽快,但发展环境欠佳。民营医院的成本(主要是税收)比公立医院高出16%,并且,由于民营医院未列入医保定点医院,因此,大多数民众不会选择到民营医院看病,更不会到民营医院的药房买药。由于民营医院的主要收入渠道被现行制度所限,导致大多数民营医院生存艰难,而公立医院的资源依旧处于紧张状态。 另一方面,市场化需要公共保障制度作坚实的支撑。一个应该澄清的概念是,市场化并不排斥公共服务机构。相反,市场化的过程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逐渐丰裕、分配机制逐渐完善的过程。北欧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一个典型的范本。在任何情况下,政府都不应以市场化为借口,推卸所应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医改恰恰在这方面误入歧途,一些地方政府将原有的公立医院一概推向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变相地成为政府转嫁负担的过程。 有例为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指出,以前政府给医院补贴,但是后来这项措施取消了。为了弥补医院的成本,国家允许医院药品加价15%,作为医院的收入。这实际上是将政府给医院的补贴,用药价的方式转嫁到了病人的头上。而另一个所谓市场化的样本是江苏省宿迁市,从2000年开始,该市将医疗机构全部推向市场,实行私有化。医疗服务质量虽然得到改善,但也导致了病患者的不满,因为此举全面取消了当地政府本应承担的医疗保障职能,而私有化后的医疗费用直线上升。显然,这一行为本身无法用市场化来定义,只能称之为政府行政职能的商业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所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违背了政府医改市场化的初衷,结果不仅使资源得不到化化配置,还将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一并减除,使民众不得不以高昂的费用换取医疗服务。对市场化如此误读,医改不成功也在情理之中。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中国的医改仍要继续,退回原有体制当然不行,但不能把市场化进程简单理解为“一切推向市场”,而是要切实解决公平的医疗竞争环境与政府担当公共卫生保障职能的问题。否则,中国的医改将一误再误。 作者:叶檀 每日经济新闻评论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