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国制造何时升级中国创造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 02:24 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制造业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固守“世界工厂”必将渐行渐难,人民币升值无疑又将对其造成一定冲击。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

  7月28日,由《世界经理人》杂志主办的“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上,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研华(中国)公司总经理何春盛、环球资源执行总裁裴克为及麦肯锡上海分公司董事徐浩询等嘉宾就上述问题发表了看法。

  中国制造缺什么

  嘉宾们一致认为,中国制造企业面临两大危机:一是缺乏核心技术,二是缺乏自己的品牌和渠道。“8亿件衬衫才抵一架波音飞机”是中国制造业深深的痛。宏碁创始人施振荣曾说,在研发、制造和营销三大领域中,研发可以获得20%的利润,营销可得25%的利润,而制造业的利润只有8%—10%。

  郭庆存说:“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华企业每年申报的专利数量中,80%来自跨国公司,知识产权将成为跨国集团在中国市场上的重型武器,这意味着80%的国内市场有可能被它们鲸吞。届时,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尚且无法立足,更别说走出国门了。”

  何春盛对此也有同感。他表示,根据中国台湾企业几十年的发展经验,制造业永远是“任人宰割”的对象,因为缺乏核心技术、缺乏优势品牌,订单会不断飞向成本更低的地方———要么降价,要么“饿肚子”,企业没有选择。

  何春盛说:“也许有那么一天,连非洲也会成为世界工厂,单靠成本优势企业无法长久发展,当年中国台湾的企业也遇到过类似问题。重重压力下,他们抓住了PC业的发展机遇,研发核心技术,自创品牌,积极开拓全球市场,把战火烧到对手的后院,才逐步扭转颓势,我想这才是唯一正确的出路。”

  研发在先,生产在后

  “核心技术是中国企业当前最大瓶颈。萨缪尔森曾指出,市场经济最终的两个主宰是消费者和技术。”郭庆存说:技术好比木桶的底,其他因素都是木桶的帮,没有桶底,桶帮再高也没用。中国企业最没底气的地方是“核心技术”,而这正是跨国公司手中的王牌。

  他举例说,目前,全球60%的家电最终产品都来自中国,但这仅是一个生产数量的百分比而非技术含量的百分比。2003年,日本制造业销售总额是9111亿美元,中国只是3825亿美元,日本仍为中国的2到3倍。简单的数字对比背后隐藏着一个事实: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组装国,日本则凭借其技术优势与德国、美国并列国际制造业的三大中心。

  郭庆存认为,积极发挥后发优势,引进先进技术,提高自己的技术起点,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是中国创造的必由之路。比如海信现在都是研发在先,生产在后,每发现一块新的市场空白,海信都会先设立研发中心,掌握核心技术,再把硬件设施配齐。虽然这样发展较慢,但能获得持续竞争能力。

  管理也要跟得上

  何春盛接着郭庆存的建议,继续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为“中国创造”支招。他指出,企业要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吸引、留住并用好人才,管理上不宜太“硬”。

  “中国企业应该努力改变自己的管理风格,吸引高端人才,从而获得研发能力。如今很多公司才有几十个员工,却已经开始作绩效考核、人才评估,上班打卡,管理很强硬,这其实并不利于企业发展。我认为,管理上软比硬好,不要给员工设立太多的框框,而要尽量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如果员工上班就看51job,怎么打卡也不解决问题。”

  知信者生存

  “中国创造的出路还在于开拓营销渠道、进入海外市场、打造国际品牌。”徐浩询分析认为,中国制造业进军海外市场的意义在于,海外市场能提供更大的空间,参与海外竞争能提高企业的竞争机能,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促使中国企业早日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此前,日本、韩国很多企业在开辟海外市场方面已获成功,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

  裴克为则强调,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已是大势所趋,从目前来看,要成功实现这一转型,中国企业首先要在打造品牌方面努力。他认为,企业若要打造或保持自己的品牌,就需主动收集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动态,尝试着去了解消费者,了解他们购买或不购买企业产品与服务的理由,这是品牌与市场战略的根本,“信息时代,知信者生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