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第二届中国双优民营企业家大会 > 正文
 

高培勇:民营企业家要有公共财政的新视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1日 15:24 新浪财经

  2005年4月28日-30日,第二届中国双优民营企业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论坛主题是“全球化竞争和民营企业的建设”。以下为论坛实录:

  主持人:今天我们继续演讲。下面我们请高培勇老师做演讲。他是在人大职教10多年,是博士生导师。把知识不断的向社会传播。和社会等媒体搞了多次的论坛,传播知识,使知识变成财富高教授是很有一套的,他也是我的老师,我是1999年上学的时候,他给我讲
过课,同时也是税务报社专家团的人员之一,所以他在研究方面的范围非常广,1994年到中南海给朱融基等中央领导讲的税收课。对税收工作起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高教授对公共财政进行多年的投资。中央最近提出来叫稳健的财政政策,当时新闻联播请高教授解释什么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高教授做演讲。

  高培勇:

  大家早上好,今天是4月30日,明天就要过五一节了,能够在节日的前夕坐在这里,共同研讨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我非常感动,我本人是搞财政税收问题研究的。我曾经在很多场合跟大家做过这样一种表态,我在任何场合发表的言论都是财政问题,或者是和财政税收相关的问题,除此之外的问题是不讲的,因为担心给人以误导,我今天应邀到这儿再演讲,我想还是找一个财政和民营企业发展的切入点,也就是民营企业家要有公共财政的新视野,将从两个方面的结合上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我说三个问题,一个是民营企业家为什么要有公共财政的新视野,第二是什么是公共财政,第三个是公共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当中有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就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成长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行为的群体。或者叫做经济利益的群体。我们不用特殊利益集团来表述他,但是他的确是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一个群体,对于这个群体今后的发展,特别是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觉得应当引起民营企业家甚至方方面面人的关注,大家基地在改革开放前,甚至是初期,我们经常看政企关系,或者有的时候说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但是那个时候我们谈的时候,大家注意政企关系的实质问题是关系到财政利益的分配问题。

  可能有人关注权限的划分,可能有人关注计划权的制定,但是到最终谈及到它们最实质的关系的时候,只不过是企业的利润在国家和自己之间如何做分配,我们说实质问题是财政税收利益的分配问题,今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已经不完全是国有经济,民营企业已经成长为利益相对对立的特殊群体,所以当我们谈论民营企业和政府之间关系的问题的时候,我想最实质的问题,依然是财政税收的利益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钱如何分配的问题,这是我们想说的非常重要一点。

  就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来看,在当前最大的制约因素还是来自制度问题,目前制约民营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制约环境还是非常落后的,我们也谈论很多环境的制约,比如说产权保护问题,比如说市场准入问题等等,我们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但是延续刚才的话题,如果把实质的问题依然定位在财政税收的利益分配上的话,那么我们说财税制度的安排,财税制度能否适应民营企业的发展,恐怕要让我们花一点时间给与关注,它实际上是市场经济制度非常重要的组织部分,大家知道最近国务院发了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33条,其中第9条专门谈的就是财税制度如何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所以这是我们必须看到的。

  就财税制度和民营企业的关系而言,我们非常关注,在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税收制度发展的情况,中国财税制度在26年当中发展方向在哪儿,在今后20多年当中,将向何处去,作为专门在财税领域从事研究的人员,我想跟大家交代的是,在过去26年当中,如果回顾一下中国财政税收制度演变过程的话,我们说它的方向,实际上是一个不断逼近公共财政的一个过程。

  1998年底的时候,每年一度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当时主持中国财政税收工作的最高领导人李岚清讲,他说中国财政税改革的目标已经确定,就是确定财政改革的框架,所以从1998年呼吁过的公共财政的建设问题,现在进入了具体的操作层次,到2003年10月份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候,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当中涉及到财税制度安排,讲要完善公共财政的体制。

  大家再可以从企业的角度观察一下近几年,围绕着财政税收制度所推出一系列的举措,比如说1994年的税制改革,比如说最近正在酝酿正在发起的新一轮的税制改革,再比如说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等,我们说都是基于公共财政的方向,为了谋划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而推出的,甚至我们可以说远一点,大家都说最近在反复谈论科学发展观,在大张旗鼓的宣传构建和谐社会,把这些事情放到政府的棋盘上,放到政府能动用的资源上,我们看到实际上只不过是要求政府把钱,把通过税收筹集的钱放到公共财政的轨道上加以运作的过程。

  因而我们说,谈到中国财政税收制度的变化方向,谈到它所谋划的基本的方案而言,主线在于公共财政。我们经常这样讲,在20多年当中,中国的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有人不管是从事研究的,从事企业经营的还是从事政府工作的,都要身子和脑子一起到环境当中来,我们有些抱怨有一些人身子进入了,但是头脑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但是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我想从企业和政府之间财政税收利益分配的这条线索来看,我们应当伴随这样一个改革进程,要确立公共财政方面的新视野,这个新视野我觉得是两方面

  第一是我们要学会在公共财政的制度环境中生活,我们经常说,我们要学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当中生活,我们要学习学会在这样一种条件下生活等等,就同政府在财政税收利益分配上的关系而言,我想说的是我们必须学会在公共财政的制度环境中生活。

  第二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将会在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影响越来越大的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特别的行为主体,我们还要主动的推进公共财政的制度建设,因为这样一种制度建设恰恰是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有利于民营企业持续快速的发展。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公共财政,我想作为企业家虽然不是专门研究公共财政问题,但是我们确时时刻刻感受到税收制度的脉搏,感受到中国财政制度安排的某些特别的影响。我们都知道近几年关于财政税收制度有一个特殊的称谓,那就是公共财政,但是公共财政是什么?应当说目前在中国并非被大家所熟知,并非能够在很多的场合接受。有这样几种歧义我们先排出,第一,大家在很多的报刊报纸上,谈到公共财政上只不过做一个简单的置换,就是把过去使用财政的地方,统统换成了公共财政,在他们看来公共财政和财政之间,仅仅是概念上的一种置换,而不具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有人在提出财政的时候,换成公共财政如此等等很多。

  但我们要说的是,如果事情果真如此,我们是没有必要发挥如此多的气力去研究公共财政问题,去研究公共财政问题,因为在我们的辞典当中,在大家的头脑当中,财政从来都是包含公共的意思,财政无非讲的是政府的收入与支出,收入和支出这都有,作为个体也好,企业也好,都有,但是我们的收入与支出有一个特殊的称谓叫佳绩。一旦提到政府的收入与支出就称谓财政。所以我们说财政就有公共方面的意思,所以仅仅归结为概念上的意思,那么它的确是一种画蛇添足之举,的确也和我们付出的成本不对称。所以绝不是简单的概念置换,这是我们必须清楚的。

  第二个是也就人把公共财政和过去所说的国家财政放在一起,凡是过去用国家财政的时候现在都置换成公共财政,国家是一种集合的概念,而公共是一种定性的概念,我们所说的国家预算指的是中央预算加地方预算的集合体,我们说的是国家财政是中央财政,加地财政,加县财政,加乡镇财政而成的集合体,而我们使用公共财政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单纯从字意上就可以明白。它指的是财政的收支的性质是公共的。

  将两者简单的对应并据此定义,显然是不适当的。

  第三种非常普遍,甚至很多的政府官员都是这样理解的。这种理解是把公共财政理解为政府调节支出财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财政资金的绝大部分都投向生产建设性领域了,所以那个时候我们把生产建设财政来加以涵盖,并且提升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角度上。那么市场经济政府不用把更多的资金投向生产建设领域,但是减少并不等于退出,任何一个国家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都是政府财政必须保障的范围,否则政府就基本上无事可做了。

  所以投向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方面的支出,从来都是政府行为。政府是应当减少对这些领域的支出,但是要减少的仅仅是投向竞争性领域的方面,与民争利的生产建设领域那些方面,比如说民营企业家争利的方面是要必须退出的,因此我们说生产建设支出并不排斥公共行为,没有人否则北京的城市建设不是公共性的,没有人否则搞公共产业建设政府必须把资金从这些领域抽出来,我们所理解公共财政必须要指名是事关政府的收入制度,事关政府的公共政策安排等在内的,整体财政以及格局的根本性变革,这是一场各个性的变革。

  为了搞明公共财政的意义是什么,最简单的是做一些历史的回顾,在过去26年当中,大家非常关注政府在财政税收理念和行为的变化的话,我们可以指出两方面,第一是政府坐标的变化,第二是政府财政收支格局的变化。

  我们先看政府坐标,政府的坐标实事求是跟国民经济发展格局的坐标联系在一起的,过去大家谈论发展的时候,其实是把更多的事业坐标定在国有经发展的,与其他在谈论经济发展,不如说他在谈论国有制经济的发展,在计划经济年代,以1978年为例,看看这个图,关于中国GDP所有制构成的图就可以看到,那个时候国有经济占的56%,集体经济占到43%,集体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讲的是城市的大经济,从计划经济年代人走过来的人都知道,那个时候大集体是准国有经济,只不过在大集体单位工作的人,工资待遇和工资水平比国有制经济单位工作的人稍微差一点,因此那个时候政府当要把坐标定位在公有制和国有制上,而2004年大家再观察一下,国有经济的占比已经退到20%,其他所有制经济占到了80%,到了这个时候,整个的领导人也罢整个政府也罢,他在谈论经济发展的时候,必然要把坐标趋向与多种所有制,而不是国有制一家,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在这样一种国民经济变化的影响下,或者是决定下,中国的财政收支格局也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财政收入,二是财政支出,三是财政政策,先看财政收入。在1978年的时候,大家观察这个图,如果以政府取得的财政收入作为百分之百的话,其中来自国有经济的占88.8%,那时候税务局的工作非常简单,他主要是在和国有制经济单位打交道,就像走亲戚一样,到了企业翻翻账本,说该叫多少钱,把钱拿走就可以了,集体经济占12.7%,而其他的经济对财政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到了2004年,因为现在中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收入,我们看一下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单位在全国税收收入已经退到26.9%,这是经过20多年的变化形成的,而且这样一种趋势还在持续,往前看这样一个比重还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而除国有企业之外的其他所有制经济的缴款份额在逐步的增长,大家看这个图可以区分成很多方面,私营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等等,是一种多元化的税收收入的格局,我们从中能看到什么?我们看到的是如果78年政府取得100块钱,其中有90块是构国有经济创造的话,那么今天这100块当中国有经济创造的以后不足30块钱,其他的是由多种所有制合力所创造出来的。

  另外一个变化是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也很有意思,大家看1978年,最大的一块是基本建设支出。我们必须指出,基本建设支出特别是政府财政拿钱搞的支出是要形成国有资产的,这笔钱是投向国有制经济的,投向国有制经济的钱,加的结果已经超过了50%以上。除此之外文教科技卫生国防支出等等,虽然不是国有制经济单位,但是是政府的行政事业单位,我的意思是讲,那个时候政府的钱基本上是投在全民所有制这样一个框架之类的。

  基本上不向其他所有制投放,那个时候没有什么私营企业,谈不上对私营企业的支持,即便谈到,农民,农业和农村,虽然会安排少许的支出,但是不仅量小,而且在性质上,在定位上也有所不同。有一个概念,今天我们仍然在用,叫支援农业支出。作为一个国家的政府,谈到支援什么的时候,大家想想定位在什么地方,这就是可做,可不做,可多做,可少做,那个时候政府的财政支出是把自己的定位放到了全面所有制范围,如果超过这个范围都叫支援。

  大家看一下2004年的财政支出,也是一个打开的结构,首先基建支出退到12.1%,因为2004年仍然有一部分基础建设要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去填补财源,如果把这因素排出的话,基建支出不会超过8%,专项改造资金很少,也就是专门投向国有制的基金很少,取而代之的是带有公共性质的支出,所谓公共支出就是覆盖全国,覆盖所有的地区。

  我们把这样一种变化做了一点高度的概括,比如说财政收入格局,过去取得的是自己家的钱,而今天取的是众人之财,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去筹集钱,而支出过去主要是投向国有制单位,办的是自家事儿,而今天办的是众人事儿,这是两个非常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层面的变化我们也能注意到叫政策趋向,过去讲政策的时候,我想各位在过去学校读书的时候,翻阅若干文件的时候会看到,区别对待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字眼,我在上大学读书的时候,老师讲中国的经济政策。他就说,就是区别对待,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举一个例子,在座的各位,我向各位每人收一百块钱,你能看见我偏向谁,喜欢谁吗,我给每个人发一百块钱,你能看吃我想支持谁,我想限制谁吗,都看不出来,所以政策要体现在区别当中,但是在今天连在校学读书的孩子都懂得,我们所要实行的政府经济政策,是国民待遇。国民待遇意思是说,对于给予国外人的待遇要给与中国人的待遇那样安排,但是引发一个问题是,如果在中国企业内部的待遇是不统一的,我们就没有办法给国外人国民待遇,一个美国人到北京投资,想享受国民待遇,再一看中国不同的企业,享受的待遇是不一样的,我们是给他民营企业的待遇,给他集体企业的待遇,还是国有企业的待遇,说不清楚,所以由给国外投资者的国民待遇,无差别待遇,就隐身到国内所有的企业都享受不加任何歧视的同等的待遇。无差别的待遇。

  归结起来,政府坐标的变化,财政收支格局的变化,反映这20多年当中,中国财政税收领域所发生的最深刻的改革历史的轨迹。

  如果说在过去我们口中所谈论的国民经济等于国有制经济的话,在那个时候,在制度设计的领域之内,是被作为自家院落内的经济运作而安排的,考虑得不是很多,涉及到仅仅是国有制企业内部的问题,作为自家院落的经济去安排,所以那个时候中国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具体细节方面的事情是经常变化的,比如对国有企业一会儿可以实行利润流程,过几年就可以实行利润包干等等,频繁的变化,为什么因为他是自家院落内的经济运作。

  那个时候我们讲国家财政,但是根据刚才讨论我们看到,那个时候讲的国家财政就性质而言,实际上指的是国有财政,而没有跳出国有制这样一个范围延伸到其他所有制,其他经济行为。钱从国有制经济单位那里人,钱主要是用在国有制单位那里去,主要是在国有制单位范围内的税收操作,就范围而言主要是限与城市地区,而没有跳出城市,延伸到广大的农村地区,那时候也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公路设施建设,但这主要是限在城市范围之内的。

  谈到农民,农村觉得那是另外一种所有制的事情,财政是可以不管,或者可以少管的。也就是说国有制财政加上城市财政实际上就是那个时候人们心目中的所谓国家财政,是被作为自家院落内的收支而操作的,因此我们说,中国公共财政最实质的变化我们要从国有制财政,加城市财政走向公共化的财政。它最深刻的实质意义,或者是关键之处在于,作为政府部门财政收支运作的立足点,或是覆盖面发生变化。过去政府脑子里进行财政收支运作的时候想的是如何促进国有制应该发展,而很少顾忌私营企业,或者是其他企业,想的是如何把财政税收当作阶级斗争工具加以使用,而今天这个理念这个立足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过去只是想如何覆盖城市里的国有企业,而现在这样一个领域要拓宽到960万平方公里里去这是一条规律,而且这样一条规律是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当中发生的,我们说经济的市场化必然带来财政运作的工作。做几点归结。我简单的念一下,这些年的变化可以用如下概念加以概括,来与国有经济单位的缴款大幅度减少了,其他经济成分的缴款份额迅速上升了,第二是专门投向于国民经济单位的指出份额大幅度减少了,覆盖多种所有制经济单位利益的支出迅速增多了,第三在限制非国有经济发展,扶持公有经济发展的政策安排减少了,着眼于支持多种所有经济成分的政策安排增加了。第四是财政收支作的立足点,由主要着眼于满足国有制经济单位的需要逐步扩展至着眼于满足整个社会公共需要了。

  第五财政收支效益的覆盖面,由基本限制于城市的企业与局面逐步延伸至包括城市居民。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给公共财政做几点概括,第一公共财政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的安排,第二公共财政是以面前公共社会需要为口径,界定公共财政范围,并一次构建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所谓的公共财政建设,是以公共化为趋向的财政制度改革。整个的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是瞄准公共化的目标的,整个公共财政制度是有一个灵魂所在,就是6个字,社会的公共需要。我的意思是说财政的收入要着眼于满足社会的需要,财政的支出要着眼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这是最实质,最深刻,最能概括公共财政制度特点的一种表述。

  具体而言,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从企业家的角度了解它,抓住三点就可以了,第一整个公共财政是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第二整个财政是非盈利性的,第三整个财政收支行为是规范化的。

  社会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是以满足整个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着眼于满足整个社会的公共需要就意味着不是着眼于满足国有制的需要,不是着眼于满足哪一个阶级的需要,不是着眼于满足哪一种特殊利益集团的需要,而是要满足包括所有的企业,所有的社会成员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公共需要。所以这是公共财政一个最典型的特征。这个社会就包括民营企业,就包括民营企业家。甚至包括监狱里的犯人,美国经济学家这样说,如果一个美国人强烈的反对美国人发展核武器,以及为实行暴力,被判刑到监狱,那么他依然可以受到美国核武器的保护。这一种概念我想我们是要确立的。

  政府钱的筹集,政府钱的运作不能盯着什么赚钱干什么,不能盯着哪些项目能够带来利润,就把钱投向哪里去,这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常不同的地方。计划经济条件下,因为政府要管企业,哪里有利润,往哪里投钱,而今天必须是哪里没有利润,往哪里投,因为政府和企业具有不同的行为轨道,说到企业,我们都知道,企业是以利润极大化作为行为动机的特殊群体,而政府只能以公共利益作为行为动机的。我们这么说政府的钱叫有去无回,花出去就花掉了,不要想着回来,如果大家想进一步加深认识的话,我建议大家看看两种账户的设置不同,所有企业的账户都是资产负债表,这就是有投资,有产出。而政府行政单位的账户架构是经费来源,经费使用,经费节余,这样就意味着政府的钱是直线型的。这是很关键的。

  如果政府让钱的安排跟着盈利方向走,比如说海尔赚钱投向海尔的话,那么就不是政府所谓,起码不是政府公共经济框架上的所谓。2000年的时候国家统计局做了一个研究报告,说国有企业要从196个行业中退出。这196个行业是三个层次,第一是146个一般竞争行业,这一般竞争性行业主要是于民争利的行业。企业可以投入也愿意投入的行业,政府是没有必要进入的,起码是没有必要拿着老百姓的税款进入的。第二层次是在35个行业保持一定控制,比如说比较重要的自然产业,正在成长的或者是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的产业等等。第三层次的15个行业是居于垄断地位的,比如说军工,电力等等。而这样一种走势实际上反映了政府财政资金安排的方向。

  第三个特征收支行为的规范意思是讲政府的财政收支运作是规矩两字,在计划经济年代处理的是自家的事儿,但是到市场经济必须要讲规矩,因为他是在超过国有制,全面所有制范围的,包括不同所有制在内,利益在内的一种格局下去运作的财政的支出,所以必须要也规律。比如说要讲公开,透明等等。

  我们能够大体概括社会公共财政的大体体征,我们就生活在或者是正在进入这种由三个基本特征构成的公共财政的环境里,而且我们还在逐渐的逼近这样的目标。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作为民营企业,我们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公共财政的时代,我们已经处在公共财政制度的覆盖之下,这是很大的变化,已经处在公共财政的制度覆盖之下,我们应该怎么办,所以我建议大家第一件事儿要学会在公共财政的制度环境当中生活。在公共财政的制度环境当中组织经营,要理解公共财政制度的深刻内涵在于公共化。具体而言,简单举例。在税收方面,我们要知道,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税收一个重要来源。而且是一个日益增长,其份额将会越来越大的一个重要来源。这是必须看到的事情,再比如我们要知道,在公共财政制度环境当中是要讲究公平的,作为民营企业和其他任何性质的企业都应当是无差别纳税的,不是说民营企业不是公有制企业,不是国有制企业就应该承担较重的税收负担。今天公共财政制度的环境不是以前那样了,我们可以杜绝可以回绝各种歧视性的税收待遇。

  再比如在财政支出方面,我们和其他任何的纳税人要享有同样的权益。国有制企业能享用的,我们也应该享用,其他所有制企业享用的,我们同样可以享用,我们可以享用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方面的权益,我们还要知道政府的财政安排,绝对不能有亲叔之别,现在虽然不能排出,但是方向不是这样的。否则就不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不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这方面的情况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进一步引申

  第二点我想说的是所谓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我们还要主动推动公共财政制度的建设,因为公共财政制度是最适宜民营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制度安排,我们的公共财政说到底是公共部门的服务与支出,都是有公共两个字的,而且大家还要注意,公共财政是连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之间最密切的结合部分。在公共财政的平台上可以看到很多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和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密切相关的,比如说预算监督问题,我们都说对政府的预算监督很重要,要投入更多的经历,因为政府的预算是关系到钱的安排,而这个钱来自于包括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在内的所有人的缴纳,这种钱的安排,要投入到所有社会成员的身上去。比如说教育,环境的建设等等。我们还要主要税款和公款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我们说公款,两个人以上就是公款,企业可以有公款,但是到了政府部门的钱经费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款,它是税款。这税款不是通过市场交易当中的等价交换之间的关系换来的,它有特殊的意义,这种特殊意义在于是全体纳税人所缴纳的税款而来的,要投向公共事业方面。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不同场合呼吁,将政府部门经费不在称之为公款,而改用税款,作这样一种字意上的替换,大家可以看到折射意义是非常大的。再比如说税负轻重,他们很关心税负轻重的安排,我也听很多人说税负非常重要的抱怨。单纯从税收上论税收的负担是说不清楚的,我们必须要联系指出,比如说一瓶矿泉水,在华润饭店出售一块钱一瓶大家觉得很合适,10块钱大家觉得很贵,贵与贱的标准在于这瓶矿泉水给我们带来什么,带来怎样的效益,世界各国的税收水平是不一样的,北欧国家的税收水平达到70%以上,美国是40%左右,但是所有的税负的不同,或者是差异格局的背后,都是政府服务,政府指出覆盖面,覆盖程度的不同,北欧国家之所以税负很重,是因为他了公共方面的支出覆盖了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过程。我们现在的税负水平是高,还是低,大家不要仅仅看政府从这里拿走了国家,还要看政府拿走这些钱之后所干的事儿是怎样的,正所谓我们在市场上买东西要讲物美价廉一样。

  顺便说一件事儿,今年的全国人代会做了一项称之为改革的调整,广东,辽宁,包括北京几个省市也做了调整,调整什么呢?把政府的预算报告,从人代会议程的口头报告中剔除掉,仅改为发放书面报告,作为这样一项改革怎么看,我看到的从新闻联播上的反映是很多人大概欢欣鼓舞,认为这有助于会议效率,甚至把它归结为求真务实的重要表现,我们看到这个事儿的时候的很遗憾。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的确不知道应当履行怎样的职能,这项调整有四的评论,一是对政府报告重要性的降格,重要的在于原来很多报告,比如说政府报告,高检报告等等,是既做口头报告,也发书面报告,当把口头报告剔除之后我想普通中国人认为,它的重要性不如其他的报告那么高,认为要到第二个上去了。

  第二是我们说它在人代会议程安排上有舍本求末之嫌。我们最想找一条能够覆盖所有的政府工作同时和老百姓生活最简单的线索,就是关于钱的安排,只有钱才和老百姓相关,比如说政府说可以盖一个非常大的公共设施,但是不提钱,我们就鼓掌欢呼就是了,但是政府要做这个事儿必须让大家拿钱,那么大家立刻打起精神来想该不该做,所以在人代会的所有议程当中是最重要的。

  第三是有违公共财政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刚才我们已经说了公共财政的特征,老百姓非常关心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把这样的报告降格了,实际上是弱化了和老百姓的联系。

  第四是可能会放慢甚至会逆转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进程。综合几个方面看,我们说在公共财政制度的演变格局当中,民营企业家既要关心税收制度的抉择过程,也要关心政府支出的安排过程,而这样一个通道的实现就是关注预算,盯住政府的预算。特别是越到基层走,越把政府的预算报告搞明白,因为那个报告所带来的效益是要覆盖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所有社会成员的身上的。谢谢大家。

  主持人:刚才高教授给我们讲了关于公共财政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最后个人对今年人代会的改革特别是有见解的看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启发,我们再次对高教授的演讲表现感谢。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