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社评:中英合作遮不住 杂音碎念风带走

环球时报社评:中英合作遮不住 杂音碎念风带走
2018年02月02日 00:19 环球网

  社评:中英合作遮不住,杂音碎念风带走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正在中国访问,她肯定一脑子都是如何扩大同中国的务实合作,让她本人以及随行的国际贸易大臣福克斯和英国商业大佬们都不白跑一趟,帮助今后一段时间的英中贸易和相互投资开展得更加顺利。

  然而,英国及西方一些媒体却缠着她要另一种东西,希望她说出几句让中国人不那么舒服的话,以显示英国“顶住了中国的压力”,巩固了西方在政治上教育中国的姿态。

  香港个别“民主斗士”也来蹭热点,“前学生领袖”黄之锋发公开信,要求英国“保护香港”,声称伦敦曾在香港回归前承诺“香港将永远不会独行”。借助英国及西方力量的支持与中央对抗,这是香港极端反对派一直抱幻想的路数。

  其实上月早些时候马克龙访华时一些西媒也曾热切希望那位年轻法国总统能在北京撂下几句狠话,因为马克龙曾针对其他西方不喜欢的国家那样干过。但是马克龙让他们失望了。

  特雷莎·梅首相也没有满足西媒的期待,发表与她此行基本目标背道而驰的言论。她在中国对西媒采取了与马克龙相似的策略,为让英国媒体高兴而破坏这次访问的大氛围,对梅来说显然得不偿失:如果那样的话,她还搞这次访问做什么?

  欧洲国家理性发展同中国的全面合作是个大趋势,克制偏见导致的对中国的情绪是欧洲人必须做的功课。欧洲各国政府在这方面逐渐建立了清醒,基本走到了舆论的前面。欧洲舆论仍在对华问题上有不少任性表现,但那些主张多数情况下并不代表欧洲对华关系的优先选择,它们更像是一种“奢侈消费”,只能偶尔用一用,经常被现实需求冲掉,不断被放弃。

  发展友好合作已经成为欧洲对华关系的主流,欧洲主要国家实际形成了对华合作竞争。与中国经贸的规模在欧盟中排名靠前,这被普遍看成正面、积极的成就,被当作政绩宣扬。而一旦与中国关系紧张,已经成为相关国家的政治负担。媒体的激进主张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影响力,越来越像是不负责任的清谈。

  特雷莎·梅此次访华,英国政府做了积极的舆论铺垫。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在访问开始之前就表示伦敦将坚持“黄金时代”的承诺,并强调英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天然伙伴。梅首相在中国的公开谈话热情、积极,对欧洲媒体报道她的访问形成正面引导。

  根本原因还是中英“黄金时代”有内涵,英国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就像加入亚投行一样,的确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政府是要为公众的福祉承担责任的,媒体却可以什么抢眼说什么,把扰乱国家关系的话像污水一样排入江湖,只要它们得一时之利就行。

  特雷莎·梅和马克龙的访华挨得很近,欧洲一些媒体都围绕人权等议题向他们施加了压力,他们的实际访华也都没有按照媒体要求的剧本去演。这展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趋势,反映了中欧关系不断跳出了激进舆论的影响,开始形成惯性。

  中国的强劲发展为帮助欧洲国家形成克服对华幼稚病的自愈能力提供了推动力。卡梅伦政府通过率先加入亚投行为英国赢得了重要的战略主动。到了特雷莎·梅时期,中英政府同样有在彼此关系方向形成战略突破的空间和条件。我们希望,梅的这次访华就是开启中英合作新大门的一把钥匙。

责任编辑:马龙 SF061

马克龙 社评 杂音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