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青廉村减负走上富裕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5日 09:49 中国财经报

  青廉村减负走上富裕路

  青廉村紧靠太行山脚下,全村3327人,4800亩耕地。过去,村里只有两口井,耕地一多半是旱地,小部分水浇地。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村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高涨,集资打了4口井,现在全村耕地都变成了水浇地,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2002年以前,旱地每季亩产只有200多斤,现在每亩地年产900斤小麦、900斤玉米。从产量和收入来说,可谓天壤之别。

  村支书卢远虎35岁,经营一家建筑工程队,在本村是致富能手。他介绍说,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是2004年和2005年,当时,国家出台的政策多,减负效益最明显。以2004年为例,当时村里农民人均减负达80元。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2070元,2007年增加到2270元。谈起这两年的变化,卢远虎感叹道,过去看黑白电视,现在都是彩电;以前村里年轻人最大梦想是买一辆摩托,现在,摩托车比比皆是,买辆汽车或许还能让人羡慕。农业负担减轻了,机械化程度也提高了。春播秋收,过去要全家下地忙一个星期,如今请机耕队来干一天就行。现在种地不需要那么多劳力,70%年轻人外出打工,每年至少能挣1万元。

  聊起村里的公共设施建设,卢远虎介绍说,村集体收入每年只有村公有土地转包费1万多元。这点钱,做不成事,公共事业投入全靠县财政专项补贴。去年,村里修了620米水泥路,县财政投资13万元,路两边受益农民每户出了十几个义务工。今年,县财政和交通局投资20多万元,修两公里水泥路,与主干公路联上。卢远虎认为,现在是建国以来农村最好的时候,“农民精气神变了,觉得有干头,家家户户在往前奔,心气大不同!”

  记者走进村民王三大家,崭新的大红门楼喜气洋洋,墙上是巨幅瓷砖拼贴画“锦绣江南”。王三大68岁,四个闺女已经出嫁三个,还有一个在读高中。儿子和媳妇长期在天津打工,已不打算回来。家里13亩地全部转包出去。承包人按每年每亩300元支付承包费。去年,收完麦子,老伴心脏病发作,送到县医院,医疗费花了3000元,因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了1200元药费。老人激动地说,“不缺吃、不缺钱、有保障,以前做梦都想不到!”过年时,老人写了一幅对联:减负迎来四季福,补贴增收八方财。

  村民王富贵去年在村里开了一间杂货铺,开业的时候以为东西不好卖,没想到生意相当好。问及收入,王富贵笑而不答,告诉记者:“大家好了,我的日子还会差?”

  卢光志是村里养猪大户,去年生猪涨价,国家鼓励养殖,每头补贴50元。卢光志60头生猪获3000元补贴,此外还有能繁母猪补贴。

  走访青廉村,点点滴滴的变化,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农民安居乐业,公共财政雨露滋润千家万户。

  乡财政催款人变送钱人

  对税费改革感受最深的恐怕是南寨乡财政所长韩喜中。

  南寨乡管辖7个村,1.54万人,耕地1.79万亩,是灵寿县农业大乡。2002年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当年农民减负40%。农民人均负担降到45.8元。2004年到2007年,经过韩喜中的手,共计发放各项补贴102万元。“每张钞票,都是我亲自数出去的。”韩喜中自豪地说,“过去收钱,现在发钱。这个转变做梦都没想到。”

  韩喜中当了20年财政所长,税改前最怕的事就是催粮催款,两头受难,还得罪乡亲,几次都想回乡种地。2005年取消农业税后,县里转移支付到乡14.4万元,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由财政统一发放。韩喜中从此变了个样,人显得精神多了,从怕下乡转为爱进村。“现在,乡财政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农民发放各种补贴。”韩喜中告诉记者,以往一个村的税要跑十几遍,三四个月收不上来。现在发钱,提前5天告知,一天发一个村。以青廉村为例,去年韩喜中发放了三笔款:粮补、农资综合补贴、退耕还林经费。最多一次,他和协理员背去了12万元。村广播喇叭一响,农民排着队领钱。“看着一张张笑脸,高兴啊!”韩喜中说:“目前农村信用社只在乡级设点,不受理农民补贴发放。推广凭储蓄卡领取,工作就方便多了。农村金融渠道不畅,信用社作用有限,希望国家多加重视。”

  “什么叫和谐?你把农民当亲人,农民也把你当亲人,这才是和谐!”韩喜中感慨道。

  转移支付公共财政暖人心

  灵寿县财政局副局长赵兵社从事财政工作37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沧桑巨变尽收眼底。“现在,县财政的日子是我工作以来最好的时候!”老财政这样告诉记者。究竟好过在什么地方?赵兵社报出一组数字:2002年全县财政总收入8748万元;2004年1.07亿元,2006年1.57亿元;2007年2.08亿元。日子之所以好过,是因为国家实行了农业税减免。

  改革,意味着国家向农村“输血”。据灵寿县财政局预算科长罗峻岭介绍,农村税费改革前,灵寿县28万农业人口税费负担总计1577万元,人均负担51.64元。2002年,中央推行农业税改革,对灵寿县确定每年转移支付1620万元。2004年在此基础上增加389万元。2005年全部取消农业税,中央财政又追加690万元。总计达2789万元。

  赵兵社告诉记者,2003年,灵寿县农业税预算收入80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8.3%。其实,这笔资金从未足额入过国库。其中161万元农业税附加留在村里作行政经费,但这笔钱在农村也从未足额征收,能收70%已经非常不错。钱收不上来,乡村干部工资发放都困难,全县平均欠发公教人员工资两个月,最高达5个月。据统计,2003年灵寿县农村近一半劳动力外出打工,土地抛荒,没人种还得交税的面积占23%。“当时县财政是越收越穷,越穷越收,陷入恶性循环。”

  彻底扭转被动局面始于2004年。

  随着国家对农业税减免力度逐年提高,2004年灵寿县已经没有拖欠工资现象。2005年,全县教师工资提高到800元,2007年再次提高到1200元。农民得到的实惠也逐年增加,2007年粮食直补189万元;农资综合补贴458万元,农村综合改革带来的效益迅速放大。加大转移支付使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地方经济发展,使财政收入增长。灵寿县开始有钱用于县城市政基础建设,用当地干部的话说:“多年‘不洗脸’的县城换了新衣服。”招商引资谋发展,成为从领导到农民共同关注的话题。

  乾坤转,天地宽。

  和谐社会,民生为本。短短数年,中国农村已发生悄然转型。“告别田赋鼎”为中国2600多年历史的农业税划上句号;“恩惠鼎”则标志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地生根。

  王三妮老人告诉记者:“恩惠鼎上雕刻的四海水纹、飞龙、瑞兽、祥云,寓意国泰民安、社会和谐。”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