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忌惮人流的力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5日 09:57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伍里川 凡灯会必人满为患,这是闭上眼睛都能想象到的场景,“火树银花不夜天”,一半是千年积攒的优美,一半是时时难以承受的人流压力,火树银花只在天上,地上的拥挤之苦毕竟是难以讴歌的。
大概正是出于拥挤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灯会的安全问题渐渐成为一个敏感的话题,成为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而北京密云灯会事故造成的社会心理震荡,至今未消。 在这种背景下,灯会等大型活动多了几分紧张气氛。昨天,夫子庙灯会,有40万人观赏,警察组成“人墙”维持秩序。有消息说,到当晚6点55分,位于晚晴楼的灯会指挥部已经启动三级应对机制,进入夫子庙的所有出口,只许出不许进。几乎每个采写灯会的记者都有这样的体验:走在人群中,根本不需要自己迈步。 有人走失。有人头痛。有人疲倦。灯会,隐隐地成为一种让人不由地忌惮起人流力量的活动:害怕走失。害怕被踩踏。害怕受到干扰。当然,这种忌惮,从个体来说,是人性在非常境地中不安的流露,从政府行为来说,不无一种对巨大人群的自然的敬畏,不无一种理性的防守和预警,值得公众进行客观审视。倒是密云灯会踩踏事故的发生地,北京市密云县有那么一点“怕人”的意思,该县早在春节前夕便向媒体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再举办灯展等大型室外文化活动。这种一禁了之的做法才是忌惮的极致,它的实质是官僚思想对传统文化的扭曲。 然而,不管怎么说,我们都该反思上述诸种“忌惮”:有着优雅氛围的灯会观赏活动,是如何从“人约黄昏后”的闲适、从容转变为今天的潦草、凌乱的呢?我以为,是人际关系发生的变化损耗了灯会产生的快感:每个人都把人流看作是外力,于是排斥。本来,“万人空巷”的灯会观赏活动,是对年味有效的凝聚和升华,制造的是对当前松散的人际关系可贵的修补机会。摩肩接踵的人流,本来应该使身在其中的人们感受社会化带来的安定,而不是一种无从把握自我角色的惶恐。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人际关系需要得到修补,“邻居节”便是这样一种意识结的果,这是一种暗涌的大势。灯会,说到底只应是人的聚会,如果人的聚会只带来数字的累加,而不是带来人对人的信心和联系,那么这样的灯会只能是一种拥有一群无聊看客的无聊活动。所以,我想,今后在举办诸类灯会时,政府在做好秩序维持工作的同时,是不是还应该引导公众相信——人流中的他人都是可以争取的友好力量呢?倘如此,我们可能就不必一边在人群中奋力推搡,一边在强大的“人力场”中咒骂着人情冷漠,乃至因为“不信任空气”的迅速扩散而吸引越来越多的防暴力量了。 作者为本报首席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