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医治石油瘾的选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30日 07:11 《财经》杂志 | |||||||||
胡舒立/文 中国需要自己付出真诚的努力,也需要凭藉大智慧在国际博弈中找到有利支点。一个没有“石油瘾”的发达的中国,在未来一定是走在前列的 随着原油价格突破每桶70美元关口并直奔80美元,对石油的关注成了美国连日来的舆
美国人期待着布什政府的能源政策能有根本性改进,但白宫目前的做法还是在引来更大的失望。世界原油价格在4月21日达到75美元一桶之后,美国国内的油价连日上升,85号标准油的油价已跃至每加仑3美元,等于十年前的近三倍。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布什于4月26日发表演讲,宣布了一系列在短期内缓解油价升势的政策。其中最为显著者,包括政府暂停石油储备采购以减少需求,等等。较之往昔单纯刺激供给的方针,眼下的布什从政治需要出发,已经多少调整了能源策略主张。不过,观察家们对他的政策选择仍不看好,认为尚未找到治本的方向。 作为一个“生活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美国承认自己已经深陷“石油瘾”难以自拔。而中国经济的崛起,其实又发出了严峻的警告。中国现在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据预测,中国今年的需求量比2005年会增加5.5%,达到每天约700万桶;而分析认为,到2020年,需求量增幅会跃升50%,达到每天1000万桶。这还不包括经济勃兴的另一亚洲大国印度未来在石油需求上的爆炸性增长。 趋势已经表明,石油供求关系的紧张极有可能成为长期现象,其后果对于“用油成瘾”的美国几乎是不堪设想。目前在美国,人们获得共识的治本之道,就是必须戒除“石油瘾”。 ——由是,能源使用效率被提到极高的地位。4月初,布什政府迫于各种压力,公布了新的耗能标准,首次规定包括SUV在内的大型家用车到2011年必须达到每加仑可行车24英里(mpg),而且政府将给予每个汽车制造商在特定的售车组合中一个平均耗油指标。此计划较之以往,可谓一大进步。不过,这个“重大步骤”在美国还是招来大量批评。专家们说,这算什么医治“石油瘾”呢?“不过是让人从一天吸50支香烟改为吸49支,以防患肺癌!”《华盛顿邮报》的社论更为直率,标题即为“起步和停滞”;布什政策终于对SUV有所限制,但尚且不足(A Start and a Stall: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is finally doing something about SUV mileage——but not enough.) ——由是,发展石油替代产品的呼声日高,趋势愈显。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目前以3400亿美元年销售额登上了《财富》500强榜首,但其企业战略与壳牌、雪佛龙等其他石油公司不同,长期坚持“只做石油和天然气生意”,公然表示对替代能源“没有兴趣”。这一立场长期受到业内外指责,近日甚至蔓延到一贯支持石油大亨的共和党。就在4月26日美国各大石油公司即将公布年报的一周内,布什在演讲中发出呼吁,要求石油巨擘将其利润用于石油提炼和替代产品研究。共和党民意专家也公开指出,埃克森-美孚前主席雷蒙德因退休补偿金高达4亿美元受到舆论攻击是“自找”。 ——由是,节能取向的汽车获得“政策支持”。为鼓励节能,美国曾确定了一项激励措施,最初6万辆混动型汽车的销售将获免税优惠;布什近日又提出,取消6万辆的限制数目。无疑,这一回底特律汽车商再度受到冲击,率先成功研制混动型汽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很可能成为突破6万辆的受益者。 ——由是,石油开采继续环保取向并不动摇。美国阿拉斯加北极圈储油丰富,据估计有100亿到160亿桶原油产量。但这里又是北极熊和160种候鸟的栖息地。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美国多年前就已经立法确定,不在阿拉斯加州北极圈生态保护区进行能源开发。布什上台后,以石油供应紧张、立足国内为由,多次在讲演中提出废除有关法令,共和党参议员也提出正式提案。但美国参议院今年初仍投票否决了这一主张。布什在最近的讲话中仅对此事稍有提及,立即被舆论紧盯,予以抨击。 现实表明,美国国内目前对于摆脱“石油瘾”的理性诉求已极为强烈,但石油成瘾之后的利益纠缠又复杂难解。具体到国际间的合作、具体到中国,其实已经面临着抉择。美国舆论提出,“美国没有权利为了自己的利益,让中国回到自行车时代”,为此,其主张是在两国能源合作中,美国做出表率也做出牺牲,实现已有的节能先进技术共享。 中国如果不想染上美式“石油瘾”,理性的选择应当是跨过“石油依赖”经济,直接进入节能时代。以此为目标,中国需要自己付出真诚的努力,也需要凭藉大智慧在国际博弈中找到有利支点。一个没有“石油瘾”的发达的中国,在未来一定是走在前列的。- (本文刊于06年5月01日出版的《财经》2006年第9期)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