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研究 > 正文
 

241亿元的启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 15:47 和讯网-《财经》杂志

  胡舒立/文

  外资控股广发行的意义不在于监管政策突破,而在于探索一条今后五到十年银行发展的规律性道路

  年底之时,广东发展银行重组案在多轮反复竞标之后选出了胜者。2005年12月28日,
以花旗集团为首的竞标团将出价241亿元人民币(30亿美元),获85%股权,对这家中型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全面控股。这一方案将于近日由广东省政府提交国务院,等候审批。

  结局既在料想之中,又有些出乎意料。较之过往外资控股中资银行的规定,此次花旗集团之中标正是一个重大突破。其意义值得体味,其争议亦需厘清。

  几乎是在广发行竞标之时,一种疑问已经抬头。异议者游说曰,单个外资股东持有中资金融机构股权不得高于20%,全部外资股权占比不超过25%,这是“监管铁律”,不宜破例。

  我们认为,这种看法乍听似乎有理,其实完全忽略了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现实背景。因为到2005年12月5日为止,中国已经允许外资银行在25个城市提供包括人民币业务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而至2006年底,外资银行业务将不再受地域限制全方位开放。既如此,则广发行由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转为外资控股的中外合资银行,现阶段完全可以参照外资银行实施监管,在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全局中则正随势而为,并无不妥之处。面对这种情势,仍然以“监管铁律”做文章,除去利益动机,也只能算是刻舟求剑的不智之想。

  当前,更应当关注的是广发行此次市场化重组的正面意义。应当看到,此次花旗集团竞标入主,可成为中国国有

银行改革路径的一次全面试点。中国银行业面临大量深层次体制问题,但改革究竟主要依靠自动手术,还是大力借鉴先进国家银行业经营管理经验,本属不同路径。此次广发行步入利用外力之路,可谓兼具大胆与科学审慎之选。

  广发行所沉淀的不良资产,在很大程度上是其省内分行历史包袱所致,其省-市金融资源配置中所体现的问题,恰恰等同于某些大型国有银行长期面临的中央-地方金融资源配置问题。如果花旗的入股有助于风险化解前提下的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则下一步银行改革将建立在有经验可循的基础上。此外,广发行的最终经营风险在事实上已经全面转移到省政府层次,这与国有银行风险集中在中央层次并无实质差别。因此,广东省的股权操作如果取得成效,无疑对中央政府今后进一步实施国有银行改革提供了技术上的参考依据。据此,则广发行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缩影,花旗参股的意义不在于监管政策突破,而在于探索一条今后五到十年银行发展的规律性道路。

  此番竞标广发行,三家竞标团均对广发行股权开出了220亿元以上的高价;市场对于一家巨额不良资产缠身的国有商业银行如此看好,令人颇感震动。其实,对于中资银行牌照、网点所体现的特许权价值的认同,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认同,只是诸多强势买家争夺广发行的大背景;更关键的原因,还是来自对于未来银行重组可操作性和盈利前景的预期。

  广发行规模中等,又立足于中国金融资源第一大省,与巨无霸型的国有大银行相比,外资在短期或中期通过自主重组迅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最终提高盈利能力的概率较高。此次广发行通过多轮公开招标,成功地获得了银行价值的竞争性定价;而花旗集团在当年入股中国建设银行时曾踌躇不前,此次则牵头竞标团报出241亿元的最高价,恰体现了这家经验丰富的国际顶级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的战略取向。

  熟知中国银行业的观察者们都知道,不到最后一刻,此类交易仍然波折未平,变数犹存。在当前,花旗等中标之后正待审批,广发行最终花落谁手,仍然值得持续关注,此番引进外资实现银行重整的整体思路和具体操作亦可圈可点。从2002年新桥入主深发展,到今天外资多番高价竞标广发行,人们看到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业开放进程中所取得的进步,也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加开放的明天。-

  (本文刊于06年1月9日出版的《财经》2006年第1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13,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