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攻防:没有硝烟的战争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1日 11:17 中国消费者报 | ||||||||
------ 访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秘书长赵春山研究员 中国消费者报 侯志鸿 中国加入WTO以后,知识产权越来越受到关注,见诸媒体的知识产权纠纷也越来越多。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如何?中国知识产权的瓶颈如何打破?如何看待进入市场的专利产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是有力的 记者:中国加入WTO以后,知识产权越来越受到关注,与知识产权有关的纠纷越来越多,大家对知识产权的争论也越来越多。您认为,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如何? 赵春山: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在知识产权的法规建设方面,我国20多年走了国外一些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道路,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总体上来说,我国知识产权的法规体系已经为市场经济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法律环境,这是有识之士公认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前总干事曾评价说,我国的专利法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专利法。 但是,在现实中,也出现了一些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比如盗版屡禁不止,这些都是前进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随着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应该能够逐步得到解决。 知识产权“瓶颈”如何打破? 记者:目前,自主知识产权偏低的一些行业,如DVD,面临众多的知识产权纠纷,您如何看目前的这种情况? 赵春山: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我国在一些行业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些行业面临严峻的知识产权考验,这从我国向国内外申请专利的数量对比可以看出。2004年,我国每年受理的专利申请数量是35万多件,其中发明专利是13万多件,国内外申请的发明专利各占一半(国内是6.5万多件)。但是,我国向国外申请的专利,一年平均只有约2000件,这和国外的一个跨国公司一年向其他国家申请的专利处于同一个数量级。 向国外申请的专利这么少,首先是意识问题,也可能有经费问题,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发明创造的水平问题。从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的水平来看,目前我国真正在世界上领先的并不多。只有下力气去提高发明创造的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打破这一瓶颈。 科研成果为何“白费力气”? 记者:但是,我国目前一些企业并不缺少研发资金,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 赵春山:我国的一些企业确实不是缺少研发资金,也不是没有成果,而是缺少知识产权的意识,缺少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甚至有的研发工作是“白费力气”。有的企业没有知识产权意识,只是一味“闭门造车”,直到研发出来的东西申请专利时,才发现别人已拥有了专利权。如有一家研究所投资了2500万元,用4年时间开发出一种技术,到准备推广时才从专利文献中发现,别的国家早就开发了此项技术并已在我国取得专利。 因此,技术的研发者从一开始立项就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在技术开发之前,就要先进行背景技术的调研,找准研发“突破口”,对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技术申请专利。而且,只要条件允许,不仅要在国内申请专利,还要向技术可能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申请。 记者: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技术是具备创造性的呢? 赵春山:当一个技术人员或者企业在考虑一个新的技术之前,就要做调研,在课题立项之前进行专利检索。不能只是看着自己的产品,眼光要放宽;不要只关注国内这一领域的情况,还要有世界眼光,对这一领域中世界上已有的专利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全世界技术发展到哪一个阶段,在此基础上考虑自己的创新点。否则,只是埋头走路,可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结果是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 如何看待市场中的专利产品 记者:如何看待进入市场的专利产品? 赵春山:老百姓对于专利可能不太明白,以为商品上标注了专利,就是高新技术,但实际上却并不都是这样。 某种产品中可能有一个专利,但这并不代表这个产品所有的技术都是先进的。而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按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只有发明专利是经过初步审查和实质审查才授予专利权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都是没有经过实质审查,只要通过了初步的审查就授予专利权的。 此外,有的商家让“专利早熟”。专利尚处于申请阶段,还没有经国家专利局的最后授权,这种尚处于申请的专利其实还没有取得专利的身份,按广告法的要求,尚在申请之中的专利技术是不允许以专利的名目进行任何产品的宣传的。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作法是标注专利申请号,而不是专利号。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