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明星上市公司轰然倒塌 中航油事件考验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4日 07:11 中华工商时报 | |||||||||
□本报记者 周勇刚 世界著名风险评估机构标准普尔发表评论说:在危机显露之初,其实新加坡公司只需5000万美元即可解围。且不论这个判断是否准确,但是在一些细节上如果新加坡公司及其母公司换一种处理方式,也许会出现不同的局面
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企业,却因从事投机行为造成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一个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其总裁却被新加坡警方拘捕,接受管理部门的调查。一时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天上掉到地下,大有一朝毁灭之势。 全民皆“兵”重塑形象 此案事发后,中外社会关注焦点全部聚焦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身上:它能否化险为夷而再获重生? 分析家认为,从案发到现在已过去几个月了。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为化解危机所作的几个举措,无疑诠释了它应急突发事件的较高能力和水平。 去年11月8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公司在北京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就其中国航油总公司改制为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框架协议。紧接着,2004年12月11日中航油集团公司在北京对外宣布,其中航油陆地石油公司在北京挂牌。随后,2004年12月16日,其注册资金2亿元人民币的中航油海天航运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亮相。 据悉,当时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正在全力着手重组,而其所面临的可能是未能达成一个在股东和债权人看来较为公平的和解方案,对于中国来说将是比较危险的。因为破产正在一步步向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逼近。 而上述几个举措的推出,迅速扭转了先前中外舆论对其的不利影响。许多媒体纷纷评说,此举标志着中航油集团将全面进入成品油航运市场,也标志着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事件并未影响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年初确定的发展战略———实施相关多元化经营的持续推进。 依托第三方国际机构介入化解危机,更在中航油集团公司题中之意。去年12月20日,新加坡证券投资者协会举办了讨论会,有500多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股东前来出席。当时,中航油集团董事长曾发言表示,一定要拯救子公司。 事后,新加坡当地媒体报道称,此发言为这些中小股东打了强心剂,赢得了中小股东普遍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出面拯救该公司之上的心态。而新加坡本地分析师主流态度是:龙筹股发展得好,更多的中国公司才能在海外集资,不拯救该公司,会打击中国声誉。 分析家强调,中航油集团公司巧打公关牌,它的一系列想法和措施都是符合国际惯例的,亦表现出它理性化的运作思路。 宏观公关略显平弱 中航油事件发生后,国内的主管部门对其事件在很长时间内采取的是沉默。而分析家指出,这起码表明中国的主管部门尚不具备处理危机事件的必要意识以及相应的公关机制。 据悉,在事发数月后,并在中外媒体要求对此事件作说明的呼声不断高涨下,作为国有资产的监管机构国资委才终于打破沉默,于2004年12月10日在北京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其新闻发言人杜渊泉就中航油事件正式对外表态。 当时,杜渊泉对此事件表达了三点看法: 一是新加坡公司按照当地法律和商业化规则运作,寻求战略投资者,实施债务重组,是尽可能减少各方损失、解决问题的合适途径和办法。 二是新加坡公司依据新加坡法律,在其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支持下,认真考虑债权人、小股东等各方利益,拟定债务重组方案,希望得到各方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新加坡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债务重组,是企业商业行为。国资委作为出资人将督促企业尽可能考虑各方利益,并按商业化规则运作,但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决策。 在第一次公开表态之后,2005年1月28日,国资委在北京又举行了一个新闻说明会。其新闻发言人杜渊泉表示,中航油实施债务重组,方案已于1月24日提交新加坡高等法院,国资委作为出资人将不直接干预企业决策。 对国资委迟迟表态,国内媒体早有微词。而对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处于危机时刻不能有效解助,媒体对国资委更有看法。据中航油前总裁陈久霖披露,当时国内外多家大企业与中航油集团进行多次接触,愿意支持新加坡公司解决期权问题。 有媒体报道,当时英国石油公司(BP)曾提出了两个可以把风险控制在2亿美元内的方案,并对新加坡公司进行了长时间的清盘和谈判。而在谈判接近尾声时,BP召集全球董事在纽约开会,审批与中航油集团之间的合作协议,并要求中方高层随时等待。但后来因中方未作出快速反应而导致此拯救计划搁浅。 当时,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母公司未能补救。而在此后,国资委也没有采取补救措施。分析家认为,随着中国国有企业不断走出去,作为国资委,不仅必须做到有力监管,更要学会危机公关,而这正是下一步国资委需要改革的重点之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