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油价高位振荡在所难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8日 07:53 中华工商时报 | ||||||||
本报记者 周勇刚 上周,国际油价已连续三个交易日维持在每桶50美元的水平之上。据悉,上周四,纽约商交所原油期货收于4月高点,纽约商交所4月原油期货合约收盘涨22美分,至每桶51.50美元,为最近交割月期货合约自去年10月以来的最高收盘点位,而盘中交易区间为50.46-52.05美元。
此间分析家注意到,就在国际油价起伏振荡的同一时间上周四,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沙特石油部长纳伊米放话:石油市场将朝着油价持续走高转移,并预言今年剩余时间内油价将位于每桶40美元和50美元之间。 对纳伊米近来首次直言价格预测,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决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为。其实,稍微留意近两年这些世界主要产油国的表现,就很容易解析沙特此番给国际社会这一信号的真实内涵。 高油价正在成为沙特未来锁定的目标。跨入21世纪,尽管沙特一直是欧佩克内部提倡适中价格的国家,且从2000年起一直把官方目标定位在每桶25美元,但“基本面、库存、供需”等因素让它改变。据统计,此番纳伊米所预测的石油价格比去年价格平均高出15%,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价格高出25美元。 客观地看,目前在全球再没有一个国际组织能像欧佩克那样神通广大,依仗其年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0%、出口量占世界总交易量的55%的霸主地位和优势,对国际油价实施“左右”能力。 而在2004年从石油涨价中赚了大钱的欧佩克成员国岂能“肥水流了外人田”,仍将刻意维持国际原油市场的高价位是不言而喻的。前不久多个OPEC成员国的石油部长纷纷表示,要将目前全球石油的库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石油减产无疑是今年欧佩克时常祭出的维持油价的法宝。 有多家国际专业机构此前发布研究报告称,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引起石油需求增长下降。据IEA预测,由于高油价对经济增长的滞后效应将逐渐显现,在2005年预计原油新增需求将由2004年的264万桶/日降至144万桶/日,全年日均需求量为8382万桶。 客观上说,世界经济增长与原油消费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但分析家从分析近两年影响国际油价的重要因素后而指出,2005国际油价维持在高价位甚至再度向上突破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这些重要因素是———美国原油库存可能增长。布什再次当选后,他原先倡导的战略石油储备计划SPR正在被进一步推进。据有关机构披露的数字显示,SPR已由2001年5.407亿桶增至2004年底的6.728亿桶,增加达到25%。但就其目前扩大储备需求而言,对今年国际油价将提供有力支撑。 新增的石油需求将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新的石油需求大国印度,自去年以来寻求更多的石油供给,而中国是一个重要变量,预计今年中国石油需求的增长约10%,原油进口量增长约20%。 突发事件影响甚大。去年以来油价的波动在某种程度上已脱离了原油供需的基本面,而受到非供需层面的因素影响趋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美国与伊朗在核设施方面的矛盾难以化解,若导致对伊动武,肯定将打破原有的世界原油供需格局。 金融大鳄再次卷土重来。去年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各类基金大鳄狠狠地大赚了一笔,而现今依然在国际石油市场外窥视。一旦市场空间凸显,其便会很快再杀入石油期货,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分析家告诫,近两三年以来,全球石油供需一直处于一个“脆弱”的平衡状态,而这一态势在未来几年中尚不能彻底地改变。由此,在2005年国际社会必须要做好应对高油价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