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中国金融》2005 > 正文
 

中国金融:从数据看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政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8日 18:17 《中国金融》

  ——访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蒋万进

  本刊记者 赵雪芳

  记者:2004年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非常关键的一年。我国经济在“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稳健型调控政策的作用下,成功地避免了因投资过热可能引起的大起大落,经济
增长中一些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得到明显化解。央行也较早出台了货币政策措施加以调控。您认为,2004年的金融运行和金融调控存在哪些突出特点?

  蒋万进:总的来说,2004年的金融运行是健康平稳的。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货币供应量适度,适应当前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水平的需要。随着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措施的贯彻落实,从2004年年初开始,货币供应量增速总体上呈逐步减缓趋势,从2003年20%左右的过快增长转化为适度增长。2004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幅比上年末回落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9.6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2.1万亿元,同比增长8.7%。全年累计净投放现金1722亿元,同比少投放746亿元。总体看,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幅度已回落到合理区间,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二是银行资金来源比较宽松,支付能力很强。2004年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4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全年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3.3万亿元,全年外汇各项存款比上年增加44亿美元,同比多增加60亿美元。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为5.25%,超额储备率较高,支付能力较为充足。三是银行间市场利率基本稳定。除1月份受春节因素、4月份受央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因素的影响,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较高外,全年市场利率基本平稳。12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2.07%,比上年同期低0.1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1.88%,比上年同期低0.29个百分点。四是贷款适度增加,体现了国家的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2004年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余额为18.9万亿元,同比增长14.4%。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26万亿元。全年新增外汇贷款171亿美元,同比少增116亿美元。总体看,各项贷款增长适度,基本上满足了非金融部门的资金需要。五是企业资金总体上是适度的,这个问题下面还要谈到。六是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我国的国际支付能力非常强。2004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6099亿美元,同比增长51.3%,增幅比上年末提高10.5个百分点。全年外汇储备比上年增加2067亿美元,同比多增899亿美元。人民币期末汇率为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与上年末基本持平,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综观2004年的金融调控,人民银行灵活运用多种政策工具,适时进行调节,根据调控力度,主要运用市场手段加强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首先,综合运用多种间接手段,加强货币信贷总量控制。继2003年9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后,2004年4月25日起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对部分银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同时,为控制基础货币投放,从2004年3月25日起,将用于流动性支持的再贷款利率上浮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上浮0.27个百分点。为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经国务院批准,10月29日,近9年来第一次上调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其次,在控制货币信贷政策总量的同时,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尽可能满足了农业、中小企业以及消费方面的信贷需求。第三,注重运用利率杠杆,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步伐。一是扩大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二是建立了中央银行再贷款浮息制度,三是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实行上下限管理,从10月29日起,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放开上限,对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为进一步增强金融市场在资金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记者:2004年,央行在宏观调控中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着力优化了产业结构,您能否给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蒋万进:2004年,在信贷方面的调控从时间上可分为两个时期:前4个月信贷增长幅度较快,中央提出“管紧土地、看住信贷”两个闸门进行调控,所以前4个月主要是调控信贷的过快增长;从6月份开始,宏观调控就体现了“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着力结构优化的特点。从政策实施上看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农业方面的贷款,解决“三农”问题;二是对有市场需求的企业提供合理的流动资金,解决就业方面的信贷需求;三是促进消费信贷,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第一,从贷款期限结构看,2004年12月末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25%,增幅同比下降8.9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的势头有所控制,新增贷款期限结构优化取得一定成效。第二,从所有制结构看,非国有企业贷款占比有所上升。截至2004年11月末,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43.5%和56.5%,非国有企业贷款占比比上年末上升1.8个百分点。第三,从企业规模看,中小企业贷款占比上升。截至2004年11月末,大型、中小型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33.4%和52.8%,中小型企业贷款占比比上年末上升1.3个百分点。最后,从贷款对象看,12月末金融机构对住户部门人民币贷款余额达2.82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15.9%,其中金融机构对住户部门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为1.99万亿元,有效促进了消费需求。

  记者:2004年央行一个引人关注的动作是启动了利率杠杆,这对国内外的金融市场产生了很大影响。您如何看待利率杠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蒋万进:2004年央行近9年来首次提高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利率提高了0.27个百分点,长期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大于短期。价格杠杆的灵活运用,对控制物价、投资和引导预期发挥了很大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实证研究,我国储蓄的实际利率(指一年期的存款利率扣掉20%的利息税再减去CPI增长)的变化情况与居民储蓄增幅高度负相关。所以10月29日调整利率后,它的调控作用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一是储蓄存款的增长幅度很快回升。前一段时间储蓄实际负利率比较高时,储蓄总量虽然在增长,但增长幅度在回落。二是储蓄的稳定性增强,表现在新增的储蓄中定期储蓄增长较多。

  记者:我们注意到,2004年的M2和M1增长分别为14.6%和13.6%,低于年初预定的目标,新增贷款也低于年初预定目标,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是否存在地方和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问题?

  蒋万进:2004年年初央行制定的M2和M1的增长目标是17%左右,新增贷款2.6万亿元,但从实际执行的情况来看,M2增长14.6%,M1增长13.6%,新增贷款2.26万亿元,低于年初的预定目标。对于这个现象,我们认为:首先,不管是货币还是贷款,它的供应要受到需求的制约。2004年GDP增长大约是9%或者略高,CPI增长3.9%,两者相加将近14%,再考虑到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因素的影响(在物价上涨比较快的时候,货币流通速度也较快,这与前两年物价较低、货币流通速度平均下降4~5个百分点形成较大反差),我们认为,当前的货币供应量还是适度的,是与当前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水平相适应的。

  另外,判断企业资金供应是否紧张,我认为,主要应该看企业存款变化的情况。比如说,2004年年末,企业存款余额是8.47万亿元,全年新增存款1.16万亿元,增长速度比较快。2004年企业存款的全年增加额和增长速度仅次于2003年,但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银行贷款增加较多,当年人民币贷款达2.76万亿元,本外币合计为2.99万亿元。所以,从目前企业存款的情况来看,我认为企业的总体资金情况是宽松的,并不紧张。但是,我认为,在企业贷款中也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的资金偏紧。这与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有关:中小企业的经营业绩相对不是很好、财务制度不太健全,另外,中小企业的信用相对较差,前些年中小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都制约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2004年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少增而企业总体资金比较宽松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2004年企业经营效益好转,自有资金增加;第二,国家出口退税政策比较到位,一方面补退了历史欠税,另一方面当年新发生的退税也比较及时、足额地退回企业;第三,2004年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筹资总量增加较多,尤其是境外市场筹资;第四,在通货膨胀预期较高的情况下,民间借贷比较活跃,一些企业通过民间集资筹集了部分资金。

  记者:我们注意到,2004年我国企业部门在国内金融市场上以贷款、企业债和股票三种方式融资的比重为94:1.7:4.3,我国间接融资比重还很高,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何建议?

  蒋万进:总体来说,这些年我国企业部门的融资格局不太合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占比较高,而以股票和企业债券为主的直接融资占比较低。2000年这个比例还相对好一些,因为当时资本市场比较活跃,直接融资比重占到了15%左右。从2001年以后到2004年,直接融资的比重明显过低。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需要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缓解间接融资压力。要加快发展资本市场,丰富金融市场工具,满足市场参与者的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推动公司债券创新,扩大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规模,大力发展企业债券,积极发展资产抵押类证券。目前比较重要的是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另外,我个人认为,2004年以来,一系列证券公司被行政接管或托管,对投资者的信心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应加快证券公司的重组和整合。此外,围绕股票全流通的讨论或研究,对投资者的信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后需要明确的是,我国目前融资格局的改变不会在短期内见效,它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整个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完善,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做到的。

  记者:2004年以来,央行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您认为,当前金融调控还需要关注哪些问题?人民银行在今后的宏观调控中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蒋万进:当前的金融宏观调控,我认为还需要关注以下内容:第一,要继续关注投资规模过大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投资率依然很高,肯定超过45%;而且,2004年新开工项目还比较多,增长速度也比较快。第二,要关注物价问题。我个人认为,目前对物价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关注物价上涨的压力,这个压力包括:一是上游产品包括原材料、能源、原料价格上涨较快,它会陆续传导到下游产品上,对物价上涨产生影响;二是国际市场的一些涨价因素也会传导到我国,因为目前我国的开放度还是相当大的;三是2004年发改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各地区服务业的涨价措施提出了暂缓要求,这些涨价措施在今年将陆续实施。这几个方面都会加速物价的上涨。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物价下行的压力。一是在目前的消费价格指数构成中,食品类价格的权重比较大,2004年,随着国家一系列支持“三农”政策的落实,我国粮食获得了很大的丰收,年产量远远超过当时预期目标,今年国家将继续支持“三农”,各地也出台了如减免农业税等支农措施,如果没有特别大的自然灾害,估计今年粮食也会有较大的丰收,这对物价会产生向下拉的作用;二是消费领域大部分产品供大于求的状况并没有改变;三是货币政策滞后效应的影响,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一般为6~18个月,这也会对物价下行产生影响。综上所述,我认为,今年的物价会低于2004年,基本不会超过3%。第三,要继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第四,要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人民银行下一步应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在进一步搞好总量调控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