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关注改革自身的规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 15:25 中国经济周刊 | ||||||||
★文/刘旌 王俊刚 从1970年代末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都是由于改革引起的,改革的观念深入人心,改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最普遍现象。但近年来,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些改革措施带来的也许不是赞许,而是疑惑,甚至是激烈的反对,这种情况对理论界提出了加强对改革自身规律认识的迫切要求。
对改革行为的关注少,是因为绝大多数改革的发起者都是各级行政领导部门,民众主动参与改革措施讨论的改革寥寥无几。改革引发的争议增多,一方面说明与改革之初相比,问题比较明显、容易操作的改革已经越来越少,而问题不明显、较难操作的改革逐渐增加,由于操作不当导致的争议增加,另一方面说明,由于缺少对改革行为的关注,部分改革操作可以不透明、不公开,导致这些改革已经成为部分利益集团通过暗箱操作牟取本集团利益的工具,仅仅是符合了少数人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做到了全体人员福利的普遍增加。 笔者认为下列问题是今后改革研究的重点:(一)对改革措施效果的评价;(二)对改革措施来源及其引发效果的比较;(三)从强制式改革向商议式改革过渡的可行性研究。 长期以来,我们对许多具体改革措施后果的评估已成为一个巨大的空白,除了效果特别明显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外,其他改革措施的具体效果是什么,我们知之甚少,这样我们就不知道某些改革措施的优劣,我们今后就还可能重蹈覆辙。比如对银行不良资产剥离改革措施的评估,对银行内部引入责任追究改革效果的评估,关系到今后金融改革形势的判断,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从改革措施的来源看,改革方式可分为下列方式: 内部 从人民群众实践中来 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 从经济理论界来 如:双轨制、取消导致通货膨胀的倒逼机制 从主管部门来 如:足协推出的甲A、中超联赛、工人下岗、教育产业化 从偶然事件来 如:孙志刚案件导致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 按表所示,改革方式这样分类似乎更有启发性,因为从排序比较改革效果的情况一般是:从国外照搬的不如从国内经济理论界研究的,又不如从实践中来的。这说明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我国经济实际的深刻理解,而不是照搬西方模式。 改革策略由强制式转为商议式,在我国具有极大的社会进步意义。改革之初,我国的改革策略基本以强制式为主,因为当时信息高度集中在中央,基层群众掌握的信息极为有限,所以决策由中央作出,胜算概率大些。现在信息传播已不是问题,而利益冲突成为主要问题,所以商议式改革应成为今后改革的主要方式。 改革行为的规律就在我们二十多年来一个个具体的改革措施及其后果的分析之中,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填补目前学术界的空白,而且对今后增进改革措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