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红色旅游潮涌中国 搅热旅游业(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0日 16:15 中国经济周刊 | |||||||||
红色效益 东西南北争相开发红色圣地,因为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
王忠武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从经济效益来说,这条以红色旅游连带起来的产业链条,江西将以两大国际性大城市上海和北京为龙头龙尾,以沿海发达地区广东、福建为支撑,可以带动江西、陕西、湖南、河北等中西部省份的发展,如果统筹规划得好,可以使革命老区从中首先受益,同时,红色旅游业的开拓发展,可以推动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 江西吉安市市长胡长林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2004年12月底,江西吉安市“红色之旅联谊会”在深圳一个上午就签下57个项目,投资总额高达21.2亿元人民币,吸引了新加坡新达科技集团、香港南益集团、中信(深圳)集团等产业大鳄。中信(深圳)集团公司与井冈山签订协议,拟投资1.2亿美元建梨坪会议培训中心,成为会上招商外资额最大的项目。 “自2000年以来,江西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每年以超过15%的速度增长,即使在2003年遭受非典疫情沉重打击的情况下,其增长速度仍保持在3%以上,2004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的增长幅度首次突破20%。”王忠武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江西省省长黄智权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江西旅游中长期目标是,旅游业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全省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005年,增长速度要达到20%,力争25%,旅游业总收入占全省GDP的10%,到2007年,相当于全省GDP的12%,到2010年,相当于全省GDP的15%,成为江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跨入旅游大省行列”。 而在这样的增长目标中,“红色旅游”已经占有三分之一的比重,以“红色、绿色、古色”为开发方向的江西旅游中,“红色旅游”处于增长最快的态势中。 “推进‘红色旅游’意义重大,既是促进中国旅游业更大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又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也是发展、整合各方资源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需要,更是推进中西部旅游、进一步增强中国旅游业发展后劲的需要。”萍乡市旅游局局长彭志荣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指出。 按照规划,到2005年,江西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需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到2007年达到40%左右,真正使“红色”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 由此可以看出,江西立足本省,向四面八方打开旅游通道,用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发展经济新的“引擎”。实际上,2004年下半年,中国也正式启动“红色旅游”工程。《中国经济周刊》从国家旅游局了解到,为了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国家旅游局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构想,即全面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大力构建“红色旅游”体系,不断推出“红色旅游”精品和线路,并逐步辐射到其他“红色旅游”区(点),争取5年后全国“红色旅游”区(点)的年接待人数达1.5亿人次、综合收入380亿元;10年后全国“红色旅游”区(点)的年接待人数达3亿人次、综合收入1000亿元。 市场牵力 为什么“红色旅游”具有如此的市场魅力? 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在总结江西旅游时这样表述:“江西是一块正在迅速崛起的‘红土地’,无数革命先辈和英烈在这里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给革命后代留下了永远值得学习传承的伟大精神和永远值得寻访缅怀的红色圣地”。 “当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享受和平与幸福生活时,红色成为了人们心中最富传奇的色彩,而红色圣地则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心中永恒的传奇。不可否认,这里面包涵了复杂精神力量的宗教追寻,这种追寻恰恰就是市场需要的内在牵力。”中共上海市市委党校王耀东教授接受《中国经济周刊》时说。 正是看到这种“怀旧”和“力量追寻”的市场价值,江西一些绿色、古色景区纷纷结合自身的红色资源,整体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庐山处江西旅游规划6条‘红色旅游’之‘赣鄂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的中点,结合自身品牌优势,感受自然,寻找历史,萌获灵感,在2005中国‘山水’红色旅游大潮中,应该有大作为。”中共九江市委常委、庐山管理局党委书记欧阳泉华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事实上,对于中国红色景点所蕴藏的“奋斗力量”对于全世界都是一种需要。曾宜富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1999年,世界旅行家、奥地利奥普兹到庐山纪念馆,要求拍照遭到拒绝,后来激动地说:“中国人的骄傲应该让世界知道”,这才被获准。游览完江西,他兴奋地告诉同行人员:“瑞金可以建成一个旅游精品,井冈山可以建成旅游度假村”。同年,日本的旅游专家太田源三到江西,听完曾宜富对井冈山的介绍后说:“以后我有时间就自费到井冈山旅游”。 而现实情况是,红色旅游资源多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不仅可以带动老区经济社会进一步协调发展,延长产业链,形成巨大的人流、物流、财流和信息流;同时,对于扩大招商引资、增加就业岗位和促进劳动力转移都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更好挖掘“红色”资源,利用其独特的“差异文化”市场引力,国家旅游局已经在2004年年底对“红色旅游”做了一个“五年规划”。 据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发展“红色旅游”的“五年规划”—“121”工程,即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以10个“红色旅游基地”、20个“红色旅游名城”、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主体的“红色旅游”骨干体系;尽快建设“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将革命文物、文献、建筑等“红色文化遗存”强化保护,并参照对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办法,对重大战役、重大事件以及在民间留存的红色文化,进行局部的原风貌保护;通过采用现代的景观设计等手法,强化“红色旅游”文化遗存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对游客的感染力。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