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水灾当头农险呈现尴尬 想跟农民收保费太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2日 05:25 中国证券报

  ■ 感性财经

  Feature

  □本报记者 尚晓阳

  凌晨4点50分,湖南永州九嶷山乡花盘洞村。

  当暴雨引发的山洪涌向村民彭发清家里时,41岁的彭发清只觉得一瞬间大水就浸到了胸口,而他已经没有办法推开被洪水堵住的房门。最后,他终于奋力逃出1米多深水的屋子。

  6月7日的一场洪水彻底毁了这个村。全村75户人家,除了少数新盖的砖房,泥房几乎全都被洪水冲垮,整座村庄变成一片汪洋。村民被送到村里的学校里避难,老人和孩子被百年不遇的大水吓呆了,很少有人来得及收拾本来就不多的家当。很多人像彭发清一样,一分钱、一粒米也没拿出来,瞬间一无所有。

  大雨一直下到6月10日,洪水肆虐过的村庄满目疮痍,路基和河堤被冲垮,绿油油的稻田变成乱石滩。永州市11个县区有7个县受淹,全市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至少12亿元。

  外出打工的吴田英6月9日赶回花盘洞村,迎接她的不是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而是一片废墟。不过,有一件事让她感到慰藉,因为就在7日下午,她的家人领到了1500元钱。这虽然不够吴田英盖新房子,但总算能够救急。

  吴田英的家人都以为这是政府发的救灾款,后来才得知,这是保险公司的理赔款。

  当天,宁远县不少受灾人家拿到了赔款,数额不等。有1500元的,有800元的,也有几十块钱的。

  从2003年开始,永州市有3个县统一投保农房保险,宁远县是其中之一。县政府统一把保费交给当地人保公司,每户一年2.6元,赔款最高1500元。这次吴田英和村民得到的就是这笔保险金。

  宁远县的农房保险已经做了5年,可是当记者问吴田英和其他村民是否知道自己上了保险时,他们无一例外地说不知道。至于谁交的钱,交了多少,自己又该领多少,村民们更是搞不清楚。

  “如果让你自己一年交这2块6保费,你愿意吗?”听到记者的提问,吴田英半天没有回答。

  “想跟农民收保费?太难了!”湖南保监局的一位干部曾经在保险公司做过业务,用他的话说,做农业保险,是“走千家万户,说千言万语,收不来千元万元保费”。农户们的想法很简单,交了钱如果没有出险,岂不是白交?保险是好东西,但最好是政府再多出一点保费。

  在湖南这样的农业大省,农业占全省GDP的15%,这里是棉花主产区,水稻产量居全国第一。而去年,全省水稻和棉花的保费收入是零。

  农民不愿交保费,不单纯是因为收入紧。在宁远县,一个农民只分得三分地,种的水稻自己家吃还不够,远远没有规模效应,农民自然没有太多投保的需求。加上如今壮劳力都进城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也不容易听懂保险的事情。

  不过,态度不积极的不只是他们。

  中央财政今年拿出10亿元,在6个省份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

  按照试点方案,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共补贴保费的50%,市财政和县财政补贴比例合计不低于10%。

  作为试点省份之一,湖南把水稻和棉花定为试点品种。按说这是件大好事,上上下下都该大干一番。可是,在永州辖下的4个试点县区中,只有1个县确定了保费收缴日期,有2个县迟迟拿不出市县财政的补贴比例。

  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湖南其他一些地区,以及其他试点省份。

  “农民穷,财政也不宽松。”一位县委书记直言不讳,“我也知道,保险是好东西。但是,即使我们没有保险,省里也会发救灾款。上了保险,不光要财政拿钱,还多了个麻烦事。没有赔偿的时候大家都好,一发生赔款,肯定会和农民产生矛盾!”

  一位“老保险”告诉记者,在很多地方,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保险公司和当地政府的“关系”。

  在人均财政收入位列全国第26位的湖南,县委书记们不得不算算这笔账。就拿永州来说,下辖11个县,人口560多万,财政收入只有20亿元。

  “看看人家华西村,人口1000多,财政收入40亿,比得了吗?”人保永州分公司总经理李经济无奈地说。眼看已是农忙时节,试点地区的保费能不能按时收上来,成了他的一桩心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