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25日09:40 新浪综合

  【相关报道】

  于学军:中国金融风险面临前所未有复杂局面

  易会满:治理金融乱象要建起超级资产负债表

  胡怀邦: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

  李国华: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唐双宁:到2020年培育4-6家环保新能源领域的上市公司

  王洪章:中国银行业不仅要保持盈利还要支持实体经济

  陶以平:服务实体经济 银行自身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张健华:数据是银行业最宝贵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

  洪崎谈金融业:防黑天鹅避灰犀牛 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

  来源:金融时报

  胡怀邦:全面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 效率和水平

  本报北京8月24日讯 记者张末冬报道 在8月24日召开的“2017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胡怀邦表示,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金融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必须主动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形势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胡怀邦表示,开发性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宗旨、以国家信用为依托、以市场运作为基本模式、以保本微利为经营原则,能够筹措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有效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防控金融风险,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胡怀邦表示,下一步,国家开发银行将按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部署,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全面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一是继续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优先满足国家重点项目融资需求,不断扩大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效。二是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坚决守住风险底线。三是持续深化开行改革,坚持开发性金融功能定位,与商业性金融联动互补、差异化发展。四是加强党的建设,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易会满:治理金融乱象 应建立超级资产负债表

  本报北京8月24日讯 记者孟扬 见习记者马玲报道 当前,防控金融风险、治理金融乱象成为金融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防范金融乱象无序演化给经济金融发展带来危害,需要以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8月24日在“2017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表示。他认为,治理金融乱象,首先要建立一张能反映金融业运行整体情况和风险实质的超级资产负债表,目的是从根源切入,在基础问题上进行顶层设计,对各

  对所有归于金融范畴的业务,不论传统金融还是新业态金融、线下金融还是线上金融,都纳入统计和监管。“严禁‘无照驾驶’,防止过度金融化。”

  在标准上,建立统一的金融基础制度。要对市场各类不同监管对象的同类业务实行标准一致的统一监管;建立涵盖各类金融机构、各种金融业务的统一国家标准。

  在原则上,坚持基础资产透明。对各类通道、委外金融产品要穿透识别基础资产,防止“套娃”式包装,消灭不透明。“做到不管风险如何‘改头换面’,始终有一双‘火眼金睛’。”

  类金融风险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方、对症施治。

  易会满认为,金融乱象主要表现在:过度金融化,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争先恐后办金融的景象,各类新金融、类金融、准金融机构无序发展、遍地开花,在繁荣背后存在着泡沫。此外,部分金融机构和一些交叉性金融领域创新过度、过快,带来产品多层嵌套、链条过长、期限过度错配、杠杆过高等问题,尤其是“线上+线下”“跨市场+线上+线下”等交易形式更为复杂,不仅增加了风险隐蔽性和交叉传染的可能性,也加剧了“脱实向虚”倾向。

  易会满表示,金融牌照的综合化与实质经营的综合化很难区分,多牌照的金融控股公司增加了监管难度,且由于监管标准差异容易形成套利空间,个别货币市场基金产品功能异化,以公募基金之名,行银行功能之实等。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一些金融行为的异化,给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带来新的考验,一些传统的观察视角、统计工具和管理手段开始失真和失灵。”易会满说,金融数据的部门性特征较为明显、数据覆盖面不全和口径不一致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研判、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效果。

  易会满提出,建立一张金融业的超级资产负债表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大势所趋。易会满表示,超级资产负债表是一张涵盖“表内+表外”“境内+境外”“存量+流量”“即期+远期”“传统+创新”的立体多维金融报表体系,是一张全视角、全覆盖、全口径反映金融业运行状况和风险实质的“体检表”。易会满认为,“体检表”以可计量、可调控为根本目标,以统一性、前瞻性、渐进性、实效性为主要特征。易会满说,统一性,就是要对金融业务尤其是创新业务统一产品标准、统一会计核算。前瞻性,就是要通过对超级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分析,形成对金融发展趋势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状况的战略预判与把握。渐进性,就是要考虑我国金融市场运行现状和发展规律,对相关监管指标调整给予政策缓冲期,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实效性,就是要真实反映金融业整体运营情况和风险态势,增强监管效力,引导金融创新向“简单、透明、可控”回归。

  对于建立该表的目的,易会满表示,主要是给宏观审慎监管、综合协调监管、功能监管提供依据。“强化金融综合统计功能,扩大金融统计监测范围,完善统计协调和信息共享。”

  构建超级资产负债表,是一项探索性的创新课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有序实施。对此,易会满表示要把握三个前提。

  在对象上,明确界定金融和非金融。

  李国华: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 需处理好“四个关系”

  本报北京8月24日讯 记者杜冰报道 在今天举行的“2017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做主旨发言时表示,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回归本源,专注主业,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的重点是要处理和把握好“四个关系”。

  李国华表示,一是要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商业银行在积极支持大项目、大企业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把履行社会责任与商业化经营统一起来。

  二是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在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的同时,商业银行也要加强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支持,特别是对制造业的支持。做到有取有舍、有保有压、有进有退,促进商业银行信贷结构优化调整。

  三是处理好“促发展”与“防风险”的关系。一方面,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担负起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责任;另一方面,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仍呈上升趋势,既要防范“黑天鹅”,又要防范“灰犀牛”。因此,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需要在促发展和防风险之间做好平衡。

  四是处理好企业党建与业务发展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银行业是党执政兴国的金融重器,在实体经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只有深入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才能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政治上保持清醒、行动上保持定力,确保银行业改革发展不偏离服务实体经济的大方向。

  洪崎:守住风险底线既要防 “黑天鹅”也要避“灰犀牛”

  本报北京8月24日讯 记者张末冬报道 在8月24日举行的“2017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表示,金融机构脱离实体经济将对自身的长远发展构成伤害,此外,在当前的形势下,金融机构还应防“黑天鹅”、避“灰犀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洪崎表示,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同时也提及了相关重点领域与风险。

  洪崎认为,进入新常态以来,银行的传统金融模式和风控模式都面临挑战,这需要加强金融领域的改革。他强调:“金融改革既是金融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金融提高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风险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他还表示,离开服务实体经济,银行业将成无源之水。“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金融机构脱离了实体经济,这种做法毫无疑问是不可持续的,对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自身长远发展都是有伤害的。”

  在谈到下一步的规划时,洪崎表示,当前,科技革命和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深刻改变着金融业发展方式,商业银行要想适应未来经济金融发展要求,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全面推进转型变革。具体看,降本增效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这要求金融机构加快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改造传统金融服务模式。

  陶以平: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银行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本报北京8月24日讯 记者李岚报道 在今日举行的“2017年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表示,提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仅要依靠国家层面科学务实的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构建更加完善、可以共享的社会信用体系等宏观条件,更重要的是银行自身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陶以平认为,当前制约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因素,是实体经济需要金融服务“多快好省”和金融服务相对不足之

  间存在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实体经济具有周期性,而银行一般是顺周期经营,造成银行“资产荒”与部分行业、企业“融资难”共存的现象;二是实体经济的普惠性要求与银行有盈利性考虑的矛盾,尤其是小微企业减费让利与银行业成本控制的矛盾比较突出;三是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综合化,而银行的专业服务能力需要加快适应;四是实体经济对于金融服务的效率格外重视,而银行更强调稳健安全的流程控制。

  要解决上述问题,陶以平提出,从宏观上,要改变银行的顺周期经营行为,需要国家相机实施科学的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运用好各种逆周期调节工具;要引导银行加大对小微、“三农”等金融薄弱环节的支持,需要政府牵头构建更加完善、可以共享的社会信用体系。但更重要的是,银行自身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银行业只有通过提高专业能力和运营效率,才能在新常态中有所作为,在回归本源中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陶以平认为,银行服务的运营能力与运营效率将成为未来银行竞争成败的关键。他介绍,兴业银行近年来不断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包括全面启动流程银行建设,压缩管理层级、精简机构、优化流程等,加大金融科技建设投入,积极拥抱并推广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实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并将银行成本的节约转化为客户价值的增加。

  张健华:银行要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 多方位金融需求

  本报北京8月24日讯 见习记者马玲报道 在8月24日召开的“2017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表示,当下银行业发展已进入到新阶段,需要从四个方面加强认识。

  具体看,首先,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多方位的金融需求成为了银行业面临的首要任务。银行业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发展落脚点,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其次,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了银行业永恒的主题。

  再次,要深化金融改革,是银行发展的根本动力。

  最后,金融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不仅体现在银行业自身的行业竞争,同时也体现在金融同业与跨业之间的竞争,包括各种各样的准金融、互联网金融等。

责任编辑:李艳霞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