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济南分行行长周逢民:金融变革与岁月怀想

央行济南分行行长周逢民:金融变革与岁月怀想
2018年12月14日 11:00 中国金融杂志

  人生苦短,韶华易逝。感谢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让我把有限的青春年华融入无限的央行事业,在央行波澜壮阔的江海里中流击水、扬帆起航,并有机会分享我与央行共奋进的心路历程。往事依依,记忆永难磨灭,感触历久弥新。正如哥伦比亚大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1982年8月,刚刚走出校门的我被组织分配到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工作,从此开启了迄今36年的人民银行职业生涯。36次寒暑易节,我在省分行、大区行、总行机关多个层级间几度辗转,直接从事过货币发行、货币信贷、办公室、党校、国库等业务,担任过多个单位或部门负责人。这36年占人民银行70年行史一半,然而这半程适逢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见证了人民银行开始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并一路风雨兼程、砥砺奋进,成长为令全球瞩目的大国央行。历史的长河虽然难以截然分开,但记忆的天空总有风雷激荡,正是一系列标志性事件推动央行事业阔步前进。钩沉悠悠行史,三次变革印象深刻。

  第一次变革是1984年人民银行和工商银行两行分设。我刚参加工作时,人民银行还不是专门的中央银行,既搞宏观管理,也经办工商信贷与储蓄业务。1983年9月份,国务院印发关于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文件,并明确成立工商银行以承接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当时许多同事希望去工商银行,认为工商银行业务有职有权更实在,社会地位自然更高。这种认识看似偏颇,却绝非偶然。两行分设之前,大家普遍羡慕的岗位是信贷员和货管员,都是直接面向企业、实施微观管理的岗位。这与改革开放之初,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大家渴望展现潜能与才华,切身参与时代变革的想法十分吻合。与之相较,大家对央行业务还没有清晰的认识,缺乏宏观调控观念,当时央行也欠缺有效调控工具。据老同志讲,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陈云同志曾用出售高级糕点和糖果的方式回笼货币,也从侧面印证了管理层缺乏现代货币政策工具的窘境。1984年1月1日,工商银行正式挂牌营业,能去工商银行的同事自然高兴,而留在人民银行的,情绪多少有些低落。这种情形延续到分设后好长一段时期,以至于人民银行又“创设”了黄金专项贷款、老少边穷专项贷款、口岸基础设施专项贷款等一系列贷款,帮助分支机构在地方党政面前找些挺直腰杆拍胸脯的“资本”——可以直接放贷给企业。现在看来,这些事情不应作为央行职责,不符合改革大趋势。

  人民银行和工商银行分设后,我留在人民银行,从事信贷计划管理工作。那时没有现代化办公条件,做信贷项目月报表、存贷款统计分析完全要靠手工。月初统计数据时,人民银行各市分行和专业银行省分行通过项目电报向人民银行省分行报送数据,有时为赶写分析报告,也会骑自行车去当地专业银行、经济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等要数据、要活情况。我们拿到原始数据后,就开始纯手工作业进行统计分析,先用尺子对着行与列,把原始数据誊写到万能表上,再用算盘进行各类口径的计算比较。虽然是数据统计工作,但也要按照“三铁精神”(铁算盘、铁规章、铁账本),像对待财务报表一样不差分毫地做好统计报表。报表印制也没有打印机,需要使用油印机,我们先用一台老式打字机把数据表打在蜡纸模板上,然后一张张地用手推出成批量的油印报表。其间,如果哪个环节一旦出错,就需要全部推倒重来。有时,加班忙完报表,大家对视一笑,既为完成任务感到轻松自在,又为对方脸上沾着的油墨忍俊不禁。

  当时没有计算机和数据库,能否做好分析工作主要取决于数据资料积累能力。师傅教给我很多简单有效的办法,要求我养成注重学习积累的良好职业习惯。其中之一是建立三个本子,告诉我“三个本子建得好不好,三年之后就能见分晓”,第一个本子是工作日志,记录每天做些什么工作;第二个本子是信息日志,记录经济金融运行情况、新出台政策要求等;第三个本子是数据日志,记录主要经济金融数据。这三个本子确实是积累知识和经验的好工具,长期坚持下去便慢慢显出功效来。有些本子不仅需要个人积累,还要在代际间传承。我曾从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处长手里接过一套本子,记录着1949年以来的主要金融统计数据,有的本子已经被翻得卷了边角,许多页都在反面糊纸固定着,封面还用牛皮纸包着。这些本子让我敬畏,我珍重地接过来,认真地记了下去,十多年后,我当上处长,又把它们亲手交给了一名年轻同事。这些老物件都成为了那段历史的载体,见证了我们在艰苦环境里的专注与情谊。现在,我们拥有了现代化报表统计系统,既准确又快捷,但我想,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技术怎样进步,专心致志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友爱的同志情谊永远需要不断传承下去。

  春花秋月等闲度,历经风雨见彩虹。经过艰难探索,总行建立了货币信贷总量控制体制,基层行强化了信贷计划管理与执行,新的信贷管理体制应运而生。1985年开始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80年代末为配合抑制通胀压力也实行贷款限额管理,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树立起了一定的中央银行权威。这时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也找到了渐入佳境的感觉,有了更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第二次变革是1998年大区行成立。沈阳分行成立前,我面临着继续留在哈尔滨中支还是去沈阳分行的选择。1998年12月12日沈阳分行挂牌后,我被任命为沈阳分行办公室主任,然后又走上了沈阳分行营业管理部党委委员、副主任和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岗位,在沈阳分行工作了整整五年。这不仅是全新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而且人民银行履职的体制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如果说第一次变革突出了宏观观念,那么第二次则突出了市场观念,让我学会了用市场思维、市场规则、市场方式履行职责。

  大区行成立的初衷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退出计划经济模式,打破行政区划,防止地方政府干预金融,增强市场对金融资源的配置作用。事实上,向市场化调控方式的转变已经进行了一段时期,大区行成立只是为该阶段的体制改革划上一个分界符而已。自90年代初,随着经商办企业热潮兴起,社会也出现了乱集资、乱设金融机构、乱办金融业务等各种乱象。1993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同志兼任人民银行行长,对金融“三乱”现象深恶痛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清理整顿。同时,我国在对金融机构管理上参照巴塞尔协议,对银行信贷投放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到1998年则彻底放弃了限额管理,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金融秩序逐步恢复正常,金融市场逐步完善并快速发展,外汇储备也由1990年前的不足百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000多亿美元,这使我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有了较足的底气。对市场作用的强调,从我长期任职部门名称的调整中就可见端倪,入职时名为计划货币处、综合计划处,后来改称资金管理处、资金计划处,大区行成立前定名为货币信贷处,名称更换就是金融调控市场化改革的缩影。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干部职工感触最深的是,新理念、新业务、新知识应接不暇,全系统上下都在积极转变原来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思维,努力探索市场化调控方式。当然,在建立完善市场化调控体系的同时,部分信贷计划的权力还给了市场,部分政策操作的权限上收至总行,所有对企业发放的专项贷款全部划给了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基层央行特别是信贷计划部门也面临新的考验,有些同志或许是习惯了“发号施令”的工作方式,改革后突然感觉没有了工作抓手,特别需要加快学习运用新的金融调控政策工具。总行层面健全了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等政策工具,分行层面对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设立再贴现授权窗口,管理法人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货币政策传统法宝工具已经齐备了。我个人认为,如果说人民银行和工商银行两行分设后的人民银行只是具备了中央银行的“形似”,那么到大区行成立前后才真正有了中央银行的“形神兼具”。

  第三次变革是2003年银监分设。在大区行成立后至银监分设前,金融监管工作成为人民银行的重中之重。各级行都在挑选精干人员,新入职的大学生、研究生也被大量充实到监管部门,监管力量迅速强化。原省分行最初负责金融监管的部门只有一个金融管理处,后来陆续分设银行处、外资银行处,再到设立国有银行监管处、股份制银行监管处、城市金融监管处、农村金融监管处等,到银监分设前已经有七八个监管处之多。银监分设后,人民银行强化了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有关的职责,突出了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职能,增加了反洗钱、管理信贷征信业等职能,在分行和省会中支增设了金融稳定处、支付结算处、反洗钱处、征信管理处和金融研究处。总体上,人民银行履职方式更加宏观化、市场化、规范化,如何以市场化方式履行好职责是新的工作要求;货币政策如何有效传导,如何衡量与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如何既改进金融服务又能维护良好金融秩序,都是摆在基层央行面前的新课题。

  2003年6月,我曾主动申请到新筹建的省银监局工作,没有得到总行党委的批准。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几个月后组织安排我回哈尔滨中支任主要负责人。新的职责担子更重了,新的履职方式需要探索,而且哈尔滨中支是三个分行合一组建的,当时员工数量在省级分支机构中是最多的,形成了人员多、包袱重、管理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我当时感觉工作压力非常大。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和中支党委一班人把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为履职根本,积极采取措施对干部队伍进行精简瘦身,规范用工管理,短短几年时间员工数量减少到400人左右。同时,根据总行党委统一部署,推进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务实型、开拓型“五型”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倡导“调研立行”,组织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培养职工的宏观意识、全球视野和研究能力。在干部队伍素质逐步适应的同时,积极探索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新方式,把监测分析和引导作为着力点,通过扎实的调研监测分析为总行决策当好参谋,通过有效窗口指导和政策工具引导促进政策实施。

  在哈尔滨中支工作8年后,我相继在总行党校、国库局等部门任职,2017年又调到济南分行担任主要负责人。在济南分行,我继续探索基层央行履职的思路措施。以传导货币政策为例,除用好分行拥有的各类政策工具外,创造性地搭建了“企业融资服务网络系统”,这是全国首个集融资对接、信息共享、政策发布、产品展示于一体的省级产融合作平台,企业可通过互联网提交融资需求信息,1.5万家基层银行网点在线对接并可实时查询企业信用信息、纳税信息等。这样的探索创新在济南分行辖区还有很多,我为自己能够成为济南分行一份子感到自豪,因为我们闯出了一条新路,那就是依靠专业化、市场化服务去培育市场、弥补市场、增进市场,既较好发挥政府作用,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36年弹指一挥间。人民银行已经成长为誉满全球的大国央行,国内国际地位显著提高。1996年,我曾跟团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培训,有位为我们授课的美国学者甚至搞不清人民银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还是商业银行,当得知我们是中央银行官员时,可能是出于对美联储的敬畏而对我们尊敬有加,他还开玩笑似地说:“在央行面前,我今天一整天都不敢脱掉西装,不会像平时授课那样随便地穿T恤和牛仔裤。”在培训互动过程中,他发现,我们对现代货币政策工具知之不多,对一些普通的货币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操作等都充满好奇。培训课上,我们像小学生一样尽可能多写多记,如饥似渴地学习现代金融知识。而巧合的是,2010年我再次参加赴美培训,地点还是伊利诺伊大学。这次情况却有了很大变化,除对中央银行一如既往的尊重之外,美国学者骨子里的态度明显转变,从互动交流中他们充分感受到了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迅猛态势,总希望听我们多讲讲,总想多了解我们立足国情创设的政策工具。如今,时间又过去了8年,人民银行政策工具箱也更加丰富,如果这位美国学者了解到为调节市场流动性而创设的“酸辣粉”“麻辣粉”,为促进结构优化而创设的信贷资产质押、抵押补充再贷款,为缓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而创设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等一系列新工具,以及已经进入实践阶段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我想他肯定对中国央行更感兴趣。

  作为一名老央行人,如果说36年职业生涯有什么经验值得总结,我想以之自勉或与年轻同事共勉的是,要始终保持服务大局的格局,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服从组织、信任组织,切实把个人职业生涯纳入到央行改革发展事业大局中;始终保持去留无意的胸怀,学会正确认识和对待权力,始终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也必须为人民服务,不贪权、不恋权,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中履好职,以优质服务赢得总行、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工作条件再好也不能忘本,牢记人的因素才是决定事业成败的第一因素;始终秉持专业至上的理念,深入钻研业务,特别是办公自动化替代许多基础工作,确实把我们从琐碎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仍然有必要深入了解基础工作的程序和原理,这样才能深刻了解业务。总体而言,人民银行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宏观调控部门,干部职工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自觉祛除浮躁心态,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真正把为国为民的使命担当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入职央行36年,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个人虽然微不足道,却因为登上了人民银行这艘巨轮,从而有幸见证了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时代浪潮。再回首,峥嵘岁月稠,多少往事尽付笑谈中;抬望眼,壮怀更激烈,艰苦奋斗迈步从头越。走进新时代,牢记新使命,前方纵有绵延不绝的群山、奔腾不息的江河,我们都将秉承忠诚无悔的品格奋力跨越,为无比壮丽的央行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竭尽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赵子牛

中国金融 人民银行 分行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1-04 青岛银行 002948 4.52
  • 12-27 华培动力 603121 11.79
  • 12-19 上机数控 603185 --
  • 12-18 华林证券 002945 --
  • 12-18 紫金银行 601860 3.14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