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1年激增9000亿 1/3只实现了预期收益

结构性存款:1年激增9000亿 1/3只实现了预期收益
2018年03月12日 08:21 新浪银行综合

【金融曝光台315特别活动正式启动】近年来,银行卡被盗刷、买理财遇飞单的案例屡见不鲜,金融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 【在线投诉】

  1年激增9000亿 这款银行大杀器真能躺着赚钱?

  本文3283字丨阅读时长约为9分钟

  来源:菜鸟理财

  ◤核心提示:资管新规即将出炉,银行理财很快将打破刚性兑付,在种种理财陷阱之下,我们究竟应该怎样选择?

  “保本保收益”一度是银行理财的黄金招牌。

  然而,去年11月一行三会一纸资管新规,明确即将打破银行理财刚性兑付的美好童话。

  3个多月过去,新规意见稿已经按程序报国务院批准,银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目前正在研究起草理财业务相关过渡方案,意味着很可能将于近期正式发布。

  也就是说,一旦新规正式落地,承诺保本保收益的银行理财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未来我们买到的银行理财,达不到预期收益或是亏损,都需要自己承担风险。

  而最近,市场上却悄然出现一个“银红”,颇有取代保本保息的银行理财地位的趋势。

  这个“银红”就是结构性存款,从展露头角到霸占银行的热销榜,1年内就激增9000亿的规模。

  然而,听起来是存款,它却和存款有着很大的区别,大多数投资者不知其中的门道,以为和过去保本保息的银行理财一样。

  却不知道,这其中很可能充满着陷阱。

  - 01 -

  结构性存款的套路

结构性存款究竟是什么呢?

  结构性存款究竟是什么呢?

  复杂的定义就是:投资者将合法持有的人民币或外币资金存入银行,银行通过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远期、掉期、期权或期货等),从而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条件下获得较高预期利息的存款类产品。

  通俗的解释一下就是,买入结构性存款后,你的钱并不是乖乖的躺在银行账户里,而是被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作存款以保本,一部分作为衍生品投资,以博取高收益。

  因此,这种产品有个特点:保本不保本看存款收益,收益率有多高则看银行投资衍生品的水平。

  银行做投资,看起来是做本行,实际上却不然,尤其还涉及到衍生品的问题。

  为了让大家了解这其中的门道,我们决定简单粗暴的来做一个算术题。

  假设菜导大手一挥,买了100万一年期的结构性存款,银行存款一年收益为3%,银行宣传这款产品预期收益率可达到4.8%。

  那么为了保证菜导一年后能够拿回100万的本金,银行首先则会拨出100/(1+3%)=97.1万的钱来作为存款。

  换句话说,3%利率的情况下,97.1万本金加上利息,一年后刚好等于100万。

  而剩下的2.9万则会被银行拿来投资衍生品,到这里整个投资都没有毛病。

  但是,接下来问题来了,用这2.9万,究竟要赚多少,才能够让菜导拿到市面上银行宣传的所谓4.8%的年收益呢?

  有人抢答说,答案非常明显,那就是100*4.8%=4.8万。

  没错,但是第二个重中之重的问题紧接着来了,银行到底有没有能力把2.9万变成4.8万并且保证100%的成功率呢?

  要知道,2.9万变4.8万,(4.8-2.9)/2.9,意味着年收益率要超过65%。

  而去年,全球最出色的对冲基金的年回报率是67.29%,在中国,年化收益率能够达到20%以上的基金都是凤毛麟角。

  也就是说,菜导这2.9万要交给状元对冲基金来管理,才能变成4.8万。你觉得银行能达到这个投资水平吗?

  如果按真实的业绩来看,结构性存款的投资收益往往很难达到当初的最高预期收益。

  而中国大多数结构性存款或者结构性理财,往往名义上给出的预期收益率为一个区间,比如说0-20%。

  大多数人看到这个数字区间,选择性忽略0,以为能够获得20%的超高收益回报,但是实际上,获得最高收益的概率也就和彩票中奖差不多。

  - 02 -

  银行理财高收益迷雾

说到这里,关于结构性存款高收益的谎言,其实已经昭然若揭。

  说到这里,关于结构性存款高收益的谎言,其实已经昭然若揭。

  事实上,早就在去年3.15期间就有人对结构性存款的孪生好姐妹,结构性理财做了一个统计。

  结果非常打脸。

  根据上海商学院课题组去年对发行的627只结构性理财产品测算显示:

  超过96%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低于平均预期最高收益5.8%,33.3%的产品实际收益率为最低预期收益率。

  这意味着,结构性理财产品有1/3只实现了最低预期收益。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结构性理财和结构性存款还有一点不一样,从已发行的结构性存款来看,都是可以基本保证本金的,而结构性理财则并不一定全部保本,只能部分保证本金。

  许多外资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亏本并不罕见,例如,渣打银行的“QDSN”系列产品频曝巨亏,亏损最惨重的达到95%之巨。

  为什么亏损如此惨烈的结构性存款,仍然如此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呢?

  甚至从数据来看,过去这一年,全国范围内,无论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的涨幅都非常惊人,均达到48%左右,增长数额达到9000亿之多。

  这个问题绕来绕去,还是要绕到银行监管的问题上来。

  事实上,从去年二月开始,银行就陆陆续续听到监管的风声,其中,去年11月打破刚兑意见的出炉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监管意见中有许许多多的专业名词,去嵌套、打破刚兑、净值化。看起来复杂,其实精神却很简单。

  说白了就是,政府和监管要明确态度,不对你银行理财里的钱负责,如果出现亏损,就是投资者自己的责任。

  而靠信任取胜的银行,一旦刚兑被打破,银行理财业务自然会受到相当大的冲击。

  光靠难度越来越大的拉存款来维持生计显然不现实,为了弥补理财业务收到冲击带来的收入减少,银行只能通过结构性存款这种看似保本保息的业务来吸引储户。

  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大力推崇之下,结构性存款又如何不会增长惊人呢?

  不过,可惜的是,结构性存款高速增长的背后,却越发突出了银行自身能力不匹配的现实。

  对银行来说,一是衍生品是高杠杆、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不属于商业银行法允许的经营范围;二是衍生品的选择需要强大的投研团队,而以存贷款为主营业务的银行,至少目前并不具备相应的投研能力。

  - 03 -

  普通人应该怎样选择银行理财

  实际上,不仅仅是结构性理财,许多的银行理财,受限于复杂说明条款,我们在买它们的同时,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买什么。

  在过去,这种情况并无大碍,毕竟银行是靠信誉吃饭的,如果收益不达标或者出现亏损,一般来说,都会默默自掏腰包把钱垫付给大家。

  而随着新规的出台,以后银行理财将将转型净值化,就像大家买基金一样,产品达不到预期收益或是亏损,银行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那么我们就必须自己承担投资损失。

  因此,风险自负将成为大势所趋。说到底,高收益必然匹配高风险,又想保本又想高收益,最后不是被别人骗,就是自己在骗自己。

  在这里,给大家几个小建议,帮你分辨出靠谱的银行理财产品。

  首先第一个就是,学会判断银行理财是自营还是代销,自营产品,有银行做信用背书,合规性和安全性上都更有保障。

  而银行自营理财,在产品说明书中,都会有一个以大写字母“C”开头的14或15位银行产品登记编码,在中国理财网的搜索框内输入该登记编码就能够查询到对应的产品。

  其次,大家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建议要多看产品说明书,不要只听大堂经理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只看银行给出的预期收益率或者说业绩比较标准。

  事实上,对于产品的收益类型是什么,风险等级是多少,管理费率是多少,钱主要拿来干嘛,我们都要自己心里有个数。

  其中,最简单粗暴的找出结构性理财的好办法就是看到期收益率,大多数的结构性理财,基本为非保本浮动收益,期限固定,风险等级大多为3。

  而非结构性理财则基本为固定收益率,风险等级一般为1到2。

  同时,如果希望更加严谨细致一些,还可以看看产品说明书中的投资范围,一般来说,结构性理财的投资范围中都会明确写明投资哪类衍生品。

  最后,说一个自己的看法,银行理财中,或许最稳健的还是货币基金,随存随取,收益率大多在4%以上,托管费率也较低。

  而大多数看起来比货币基金收益高一点的银行理财,实际上除掉管理费,托管费后,收益和货币基金几乎是相差无几。

  未来在打破刚兑的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不到1%的收益去铤而走险。

  好了,说到这里,不知道你对银行理财是不是更清楚一些,以后买的时候,可记得要长心。

  -END-

责任编辑:谢海平

存款 银行理财 银行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